曹芙蓉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該病嚴重者可導致出血或穿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藥物治療是目前的主流治療方式,對于改善病情具有作用。但僅僅有藥物治療是不夠的,該病的治療效果以及復發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生活方式的影響[2]。因此,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我們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182例為研究對象,均經胃鏡檢查確診,且幽門螺旋桿菌(Hp)均為陽性,無其他嚴重疾病和相關藥物治療禁忌證。將182例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49例,女42例;年齡(47.60±13.20)歲;病程(28.11±7.21)個月;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47例,胃潰瘍37例,復合性潰瘍 7例。對照組男49例,女42例;年齡(47.31 ±13.01)歲;病程(27.81 ±7.30)個月;疾病類型:十二指腸潰瘍45例,胃潰瘍40例,復合性潰瘍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相同的藥物治療,具體為:阿莫西林每次1.0 g,每天2次;蘭索拉唑每次15 mg,每天2次;克拉霉素每次0.5 g,每天2次。均治療1個月。治療期間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以安全順利的治療為護理目標。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系統性護理,以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為護理目標,具體內容如下:1.2.1 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譜,一是考慮患者的飲食結構和個人口味,二是考慮患者的病情對飲食的禁忌[3]。盡量兼顧患者個人習慣和病情治療需要的統一,但優先考慮病情治療的需要。如部分患者喜歡吃辣,但在治療期間必須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為了減少患者對食譜的抵觸,我們同時推薦患者嘗試一些之前沒有或很少吃過但對病情康復有幫助的食物。在食譜初步制定后,我們一方面繼續完善和調整食譜,同時培養患者良好的進食習慣,如按時、按量進餐,適當的吃一些水果等。
1.2.2 心理支持 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是讓患者堅定信心,相信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4]。強調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此外適當選擇一些已經痊愈者的治療經歷作為例子,安慰患者不要急躁,鼓勵患者要對醫護人員有信心。二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調整。告訴患者,嚴重或長期的緊張、焦慮情緒可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胃酸分泌增多;嚴重或長期的悲觀抑郁情緒可使迷走神經興奮性減弱,胃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減慢,消化功能降低,兩者均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病或病情加重。因此我們首先對患者在生活中的情緒波動表示理解,同時告訴患者避免情緒的劇烈波動,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除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鼓勵患者親屬增加探視頻率。
1.2.3 休息與運動指導 主要是同患者強調合理作息時間的重要性,告訴患者,長期熬夜,休息時間不規律,休息不夠或過度,均可能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的紊亂,并進一步導致免疫功能的降低,從而給Hp感染提供了機會[5]。因此,我們強調規律的作息方式,合理安排時間,一方面要讓自己在周期時間內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另一方面要注意運動量太少及長期的久坐或久睡也會導致消化功能的降低,鼓勵患者要適當地加強鍛煉,提高自己的體質。我們結合患者的體質和興趣,以及作息習慣等,與患者制定作息時間表,并在取得患者理解和同意的前提下,每天監督患者是否遵守,對于未能遵守的,和患者一起分析原因,幫助患者在后續階段逐步達到。
1.3 效果觀察 治療效果[6]: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或基本消失,Hp陰性,潰瘍面全部或基本愈合;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潰瘍面明顯減小,Hp陰性或陽性;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Hp陽性,潰瘍面無明顯改善或擴大。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半年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消化性潰瘍在我國發病情況非常普遍,且發病人群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有研究證明[7],Hp在該病的發生、進展和復發中扮演重要角色。雖然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的Hp為陰性,也有部分Hp陽性人群并不發病,但總的來說,大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的Hp檢測結果為陽性,提示根除Hp是該病的重要治療方向。
本次兩組患者均采用阿莫西林+蘭索拉唑+克拉霉素三聯療法,從消炎、抑酸和滅菌3個層面同時進行,是目前較為主流的療法,其治療效果也得到了廣泛認可。本研究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均在90%以上,也提示了治療方法的正確性對于改善病情的重要性。但目前該病的難點并不在于治療,而是在于預防復發[8],當然,治療效果也會影響到復發率[9],因此我們的目標主要是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降低復發率。
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Hp陽性患者,鑒于Hp感染與患者生活習慣密切相關[10],因此本次旨在培養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的結構和習慣,對于增強患者體質以及改善消化能力非常重要;情緒因素對于患者的免疫能力以及行為方式具有重要影響;休息和運動對于患者培養規律的作息習慣,從而改善體質非常重要。因此我們主要從這3個方面加強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率高于對照組,半年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患者出院后不再接受護理和督導,但在住院期間培養的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在短期內對于降低復發率具有明顯意義。因此,系統性護理模式應用于消化性潰瘍患者,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和降低復發率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借鑒應用。
[1]秦 敏.健康教育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的實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7):79 -80.
[2]田英姿.對消化性潰瘍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2):191 -192.
[3]黃 春,呂 龍.綜合護理干預對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心理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4):25 -27.
[4]陳 帆,辜 瑩.循證護理在消化性潰瘍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3):28 -30.
[5]王彥鑫,金昌德,張 萌.消化性潰瘍患者護理干預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8):119 -121.
[6]馬成芳,金巧馨.護理干預輔助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3):279 -280.
[7]楊 霞.消化性潰瘍復發原因及護理對策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2):3403 -3404.
[8]李士靜.消化性潰瘍復發原因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51 -52.
[9]尹江燕.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的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1):2000-2002.
[10]王建鑾.慢性消化性潰瘍的科學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2):3487-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