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葉春 彭玉梅 朱海燕
艾灸灸法也稱為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1-2]。”由此可知,很早之前人們就重視灸法。將其用于治療時,由于其具有較高安全性、沒有副作用并且養生保健,所以被廣泛流傳。在泌尿外科中,留置導尿是一項常見的臨床治療護理技術,經常被用于治療尿潴留、尿失禁患者[3]。手術前后,診斷和治療膀胱及尿道疾病,95%的泌尿外科手術患者均需要留置導尿,但留置導尿后,有許多患者會有痙攣、疼痛等不適,嚴重的會產生恐懼、害怕、焦躁等心理[4]。為了改善患者在尿管留置期間的膀胱刺激癥狀,我們采用艾灸治療法來減輕患者的各種疼痛、不適等副作用,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泌尿外科的90例手術后需要留置導尿管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前列腺增生32例,膀胱癌28例,前列腺癌30例。將90例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21±5.80)歲。觀察組患者中男 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49.82±6.4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導尿管常規護理,即保持會陰部清潔,新潔爾滅會陰護理,每日2次。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艾灸治療,手術后6 h進行第1次艾灸治療,3 d為1個療程。具體方法如下:根據國家標準《經穴部位》中的穴位取穴定位,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氣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艾灸治療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將下腹部露出,然后取腹前正中線,從臍部的下面位置開始將艾灸盒平放。治療人員將2條艾條點燃(每條約10 cm),然后置入艾灸箱內,對準氣海穴和關元穴進行艾熏,為防燙傷,應在皮膚和艾灸箱之間放一條治療巾。治療人員在旁時刻觀察,艾灸至出現局部皮膚紅暈結束。每次進行30 min,每天1次。注意事項:(1)艾灸時以讓患者感到微熱最合適。(2)治療人員要密切觀察局部皮膚及患者的個人感覺,同時患者要放松全身。(3)注意讓患者保暖,避免著涼;要注意避免灸盒翻倒,必要時固定灸盒;如果實施溫灸時患者感覺溫度較高,應適當舉高灸盒后再放下。
1.3 觀察及評價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膀胱刺激癥狀的改善情況,評價標準[3]:Ⅰ度,略微疼痛(患者有些異物感,但可被輕易忽略);Ⅱ度,具有不適感的疼痛(患者有便意感,可被忽視);Ⅲ度,具有壓迫感的疼痛(患者有尿急感,不可忽視);Ⅳ度,嚴重的疼痛(有疼痛感,影響注意力);Ⅴ度,劇烈的疼痛(具有劇烈的疼痛感,出汗,心跳加速)。為使評分趨于簡便,故將Ⅰ度、Ⅱ度為輕度不適,Ⅲ度為中度不適,Ⅳ度、Ⅴ度為重度不適。記錄術后6,24,72 h的膀胱刺激癥狀。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留置尿管期間膀胱刺激癥狀改善的比較(例)
在泌尿外科手術中,留置導尿是患者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使膀胱排空,以免手術中被誤傷,可以有益于術后引流[5]。在留置導尿患者中,導尿就是一種應激源,因為尿道的神經分布非常豐富,所以對疼痛、溫度和一些不適極其敏感,不管怎么操作,在留置導尿管的過程中和留置導尿管后,患者不同程度會產生刺激,嚴重時存在尿道黏膜損傷。
當前,我國常用的是使用硅化乳膠導尿管,它是由一層硅橡膠里面包含天然乳膠導尿管而形成的。但是對于涂層硅橡膠,它很可能會脫落,然后對尿道產生明顯的刺激作用[6]。假如在尿道內尿管停留時間過長,天然乳膠中用的助劑就會逐漸向表面轉移,對尿道黏膜產生刺激,就可能引起各種不適與疼痛感,當過于嚴重時,患者會產生恐懼、焦躁等心理問題[7-8]。所以,對于外科手術后留置導尿患者必須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患者盡可能的避免不適感及疼痛感。艾灸療法對于抑制留置導尿患者的疼痛與不適具有較好效果。
結果顯示,24 h后,觀察組的膀胱刺激癥狀改善優于對照組,72 h后則更為明顯,說明艾灸用于外科手術后留置導尿患者,可以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和疼痛感,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患者在術后6 h進行艾灸治療,打通關元和氣海穴,使得其能暢通無阻,可以減少患者的小便不通或失禁等現象。氣海屬于任脈的腧穴,它可以補氣行氣,讓患者感到舒服。并且關元、氣海穴位是相鄰的,同時也是任脈本經穴。對上述諸穴進行艾灸,能溫陽固腎、補充元氣、用氣通暢、小便順暢,腎氣強,從而有效改善膀胱逼尿肌功能,使尿道外括約肌得到緩解,并且讓內外括約肌相互協作,最終有效緩解尿道以及膀胱的刺激性。
綜上所述,艾灸可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和協調陰陽,可以改善外科手術后留置導尿患者的膀胱刺激癥狀,無副作用,不會對患者產生影響,可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1] 國家技術監督局.經穴部位[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45-46.
[2] 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 -9.
[3] 汪安寧.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4.
[4] 來光華,孫慧芳,李 瀛.艾灸用于泌尿外科手術后留置導尿患者舒適度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2):1139 -1141.
[5] 姜會枝,楊心靈,徐振偉.艾灸穴位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6):550-552.
[6] 孔 娟,朱樂英,彭銀英.艾灸氣海穴關元穴治療泌尿患者的療效觀察[J].穴位學報,2012,16(4A):66-67.
[7] 馮曉東,任亞鋒,韋大文,等.灸法配合間歇導尿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2,29(12):92 -94.
[8] 付 杰,蔡秀娟,彭全成,等.艾灸用于外科手術后留置導尿患者的舒適度比較[J].中國康復,2010,25(1):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