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祥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的變化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當前教師主要研究的問題。對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也由教師教得是否認真轉變為學生是否真正學到東西。由于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發生了變化,而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還沒有轉變,致使一些教師不能實現小學數學的有效課堂教學。但是,無論課程改革的進度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是教師不變的追求,為此,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的變化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當前教師主要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一、教學的內容要貼近生活實際
小學生正處于思想的發育和形成時期,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對不足,但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入手,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動腦、動手,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此外,小學數學的知識大部分來源于生活,在學生的生活中可以隨處發現數學知識的運用,教師應及時發現這些與數學相關的生活事物,將這些事物提煉課堂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處理生活之中的問題,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加法運算”時,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將學生在家里的“吃飯”搬進課堂,讓學生回想一下在家吃飯的時候一共用幾個碗、幾個盤子、幾雙筷子等,然后讓學生以這些碗筷為研究對象,學習加法的運算。這樣不僅可以通過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還能將學習搬回家中,學生在吃飯時會下意識地去計算所用的碗筷,進而鞏固課堂所學數學知識。
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能力
數學是一門相對抽象的學科,一些知識內容的規律很難讓學生理解,但通過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數學規律,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規律,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動手能力。為此,教師應探索有效動手實踐操作方法,以保證能夠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索出所要學習的數學規律。例如,在講解“3的倍數”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數的個位、十位、百位等位數的和如果可以整除3,就是3的倍數。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拿6根小棒,然后用這6根小棒任意放到不同的數位中,學生在操作中就會發現,無論放到不同位數中得到的數字是一位數6,還是兩位數15,還是三位數123,所擺出的數字均是3的倍數,之后在多給學生1根小棒,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會發現,用7根小棒擺的話,無論怎么擺,都不是3的倍數,這樣學生就會明白了“3的倍數規律”,進而通過動手操作,有效提高了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以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認識和處理數學問題,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此外,新課程的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其實是一個自主發現、獨立思考的創新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此,教師應不斷地探索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尋找能夠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數學內容,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復習圖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在剛剛接觸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很難做到永久記憶,教師可以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結合在一起,三角形可以看作是一條底邊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做是兩條底邊都相等的梯形,由此通過創新性地將三者聯系在一起記憶面積公式,提高學生的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小學數學的教學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為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應不斷探索有效教學方法,將課堂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郭家店鎮鎮郊中心小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