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赟
摘 要: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新穎、巧妙的導入方法,在上課伊始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勵學生自覺地分析問題、獲取知識、探究真理。化學教師要從很多種導入新知的藝術導入方法中尋求一種最佳導入法,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導入;學習興趣;新知導入藝術;導入方法;教學效果
導入是課堂教學進入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時,引起學生注意,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藝術是掌握和運用技能的一種能力。導入藝術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導入這一教學環節時,運用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以及各種教學媒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教學行為藝術。導入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
一、化學課堂教學的導入功能
1.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
新課開始時,教師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引起學生注意,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熱烈的情緒,使學生產生愉快而主動的學習狀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認知沖突,產生成就動機
所謂成就動機,是指個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達到完美的一種內在的推動力量。在新課伊始,給予學生較強的、較新穎的刺激,幫助學生收斂課前活動的各種思想,在大腦皮層和有關神經中樞,形成對本課程內容的“興奮中心”,喚醒學生成就動機的需要,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學任務和程序中。
3.實行目標教學,產生任務動機
對于根據應掌握目標進行學習的學生來說,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任務,并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有意地監控自我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許多情況下,對學生學習后預期行為的最清晰的指導,可能就是在學習之前向學生說明學習目標是什么。
4.銜接新舊知識,主動學習新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是學習者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所以,化學教學設計應該首先讓新的學習盡可能發生在已有的學習經驗基礎之上,這樣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所以,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建構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聯系,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使學生輕松、愉快、順利地進入新知識階段。
二、化學課堂教學導入的形式
化學課堂教學導人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情境,針對不同的內容選擇恰當的導入方式。導入形式有:舊知識導入、提問導入、圖示導入、背景導入、實驗導入、啟發聯想導入、直接導入等。其實相同的內容知識,不是只有固定一種導入方式,可以有好多種,但是每節新知的導入有其恰當的導入方法。化學教師要從很多種導入新知的藝術導入方法中尋求一種最佳導入法,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從復習舊知識導入
從舊知識導入,就是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以復習、提問、做習題等教學活動開始,提供新、舊知識關系的“支點”,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情境的導人方法。使用這種導入方法,教師一定要摸清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要精選復習、提高新舊知識聯系的生長點。這種引入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收到“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效果,是一種常見而實用的方法。
例如,“氧化還原反應”一節的新課引入,就可先復習已學過的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然后指出“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化學反應來導入氧化還原反應,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從提出問題導入
教師在正式進入課堂講解時,可以通過設疑問來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問題可以是舊知識,也可以用身邊和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化學知識來設置疑問,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量”一節內容時,此部分內容屬于抽象微觀性內容。教師可以利用設疑的提問藝術來導入新課,可以問:“有哪位學生可以幫老師稱出一粒米的重量和一個銅原子的質量呢?”讓學生進行討論,等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銅原子質量的計算上時,教師再一步步為學生講解。
3.從實驗演示導入
例如,在講鎂的化學性質時,可以這樣導入: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然后點燃一段鎂條放入該瓶中,可以看到鎂條繼續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燃燒完畢,可以看到在瓶的內壁有一些黑色固體生成。對此,學生大惑不解,非常興奮,在求知心切的氣氛中,提出下列問題:(1)二氧化碳不是具有滅火作用嗎?為什么鎂條能在其中繼續燃燒?(2)瓶內壁的黑色物質是什么?在這個實驗中發生了什么化學反應?
這樣經過實驗、設疑、激趣,學生情感優化,學習興趣必然提高。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像“纖維素”“鈉”等章節也可以用此法導入。
“導入新課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特點的學生實際,應用不同的導入新課的方法,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云南省大理州南澗一中)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