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昱
一、新舊教材的比較研究
過去,語文教學有所謂六本書圍墻的說法,以新教材人教版為例:必修五冊,每冊四個單元,選修教材近乎一打,說是“適應學生興趣和潛能的發(fā)展,進而滿足學生未來學習和就業(yè)的需要”。
實際上,新教材雖然單冊容量小了,但對應的教學時數(shù)也大為減少,總體而言新教材選入的文章篇目數(shù)大量增加,換言之,新教材在閱讀和識記上并未減少;新教材在選文上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讀性、時代性、人文性;從相同選文看,新教材在繼承了傳統(tǒng)選文的同時,也繼承了傳統(tǒng)的理解思路與指導思想,而且用這種思路和思想作為切入新編入課文的思路與思想;新教材所增篇目以古詩文為最多,雖然均為講讀課,但在課時安排上平均下來反不比舊教材多;新教材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雖然也以文體作為參照系,但新教材總在淡化文體的影響;寫作訓練和語文活動在新教材中占了將近五分之二的篇幅,體現(xiàn)著讀、寫、聽、說并重的原則。
很顯然,新教材在選文、練習、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體現(xiàn)了一定的進步性,但新教材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首先,新教材雖然在舊教材“聯(lián)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進行語文訓練,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知識,發(fā)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的目標之上,強調(diào)了“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但新教材并沒有改變大語文、小課堂、碎教材的語文教育現(xiàn)狀,相反,這本由例文、寫作訓練、語文活動、語法知識拼湊起來的教材體現(xiàn)了編者以一本兩百頁左右的語文書,以一周四個課時的語文課堂,把什么都想教給學生的良好愿望。這種捉襟見肘的尷尬原于理論的陳舊。語文教學課時的減少是以課外閱讀的增加與強化為前提的,這一點新教材也沒有體現(xiàn)出來。
其次,新教材仍然沒有從“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浙江師大王尚文先生認為:“‘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的觀點是導致語文學科人文價值和人文底蘊流失的原因。”而錢理群教授則認為:“應試教育的本質(zhì)是急功近利,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美好,它屬于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疇。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試想,古人以學富五車視為才高,言其學識廣博,今天的學生怎能局限于幾本書的圍墻之中呢!
新舊教材在本質(zhì)上的相同點就是觀念沒有變化。如果只講創(chuàng)新、發(fā)展、開拓、美育之類,只要有適合的觀念、體制,有課外閱讀支撐,新舊教材都是可以選擇的。但只憑新教材無法改變學生文化素養(yǎng)不足,閱讀能力低下,作文套話假話的現(xiàn)實。因為觀念的陳舊,教材的能動性也就有限。論證之一是語文從它的兩個基本要素語言和文學的研究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兩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這些成就各種語文教材從未涉及,仍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論證之二是新教材的編寫在地方上很早就有人實踐,但廣播得不多,舊的土壤很難生長新的苗木。
二、新教法的探索
在教學實踐中,新教材的編寫和新的教學手段的應用與教學方法是互動的,每一次教材的革新總能影響教學觀念的變化。由于教師和機制的影響,這種革新往往帶著傳統(tǒng)的尾巴。因此,教學方法的探討才有意義,要探討新教法的問題,首先要選定一個參照的群體。
新教材使用以來嘉峪關市一中每學年都要進行新教法的觀摩和研討,并且每年要派教師到外地交流學習,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教材和觀念的束縛下新教法探索的現(xiàn)狀。
多年來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上體現(xiàn)出這樣一些新特點:第一,著眼于課堂氛圍的營造,體現(xiàn)了正確的情感教育理念。習慣上把教師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從而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看作是情感教育。事實上情感教育的關鍵是教學內(nèi)容的情感化,以及給學生以情緒的感染與健康的情感體驗。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很多人在課前都準備了長長的引入話題,課后準備了恰當?shù)难由靸?nèi)容,這在過去都是犯忌的。第二,工具書的運用和識記內(nèi)容的強調(diào),這是對小學教育的必要補充。這樣才僅僅完成了傳統(tǒng)啟蒙教育中讀完《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的工作量。第三,觀摩研討課一般以自讀課為主。新舊教材中的自讀課文識記內(nèi)容單純,練習簡要靈活,內(nèi)容貼近生活,雖非大師手筆,但精彩非常,故受教師青睞。由此可見,連教師對舊文章都產(chǎn)生了拒斥心理,這體現(xiàn)了教材改革發(fā)展的基本方向。第四,課文分析上從條分縷析到整體把握的轉(zhuǎn)變較為明顯,基本上都是一節(jié)課圍繞一篇文章解決一個問題,并有適當?shù)倪w移和拓展。第五,所謂的“同課異構(gòu)”和“高效精品課堂”的教學實踐。
由于觀念的束縛,明顯的不足體現(xiàn)在這樣一些方面:第一,模式化明顯。舊模式與新觀念交錯,有一種“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即缺少特色。第二,工具書的運用僅是一種點綴,不是學生閱讀時的自覺,而是教師的教具。工具書僅存在于課堂而不是語文學習之中,語文學習僅局限在學校而不在生活之中。第三,課文的選用還存在封閉性。課外閱讀材料引入有限,課堂的深度與廣度不足,體現(xiàn)著怕講出深度與廣度和學生永遠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與廣度的惡性循環(huán)。第四,關于課文的理解問題。文藝作品都有主題的復雜性,教學中的問題是由于學生實際應不應該涉及的問題;由于觀念束縛要不要涉及的問題;以及由于教師素質(zhì)影響能不能涉及的問題。
三、新觀念的探索
在一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認為觀念的問題由管理者規(guī)劃好就行,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對一線教師而言,觀念的探索更重要,迫在眉睫。體制是觀念的物質(zhì)化,觀念往往通過體制發(fā)揮作用;觀念具有超前性、能動性。體制具有頑固性與反作用。另外,教育觀念應有一個恰當?shù)膮⒄障担鹤匀豢茖W與社會科學的觀點、態(tài)度與方法,而不是別的。
語文教育經(jīng)歷了繼續(xù)革命理論、計劃經(jīng)濟理論以及技術(shù)主義的影響,最終營養(yǎng)不良。語文教學貧血的認識應界定在陳腐的教材上,應試的導向上,專制的意識上。
語文教學走出課堂,進入閱覽室,依托多媒體應成為可能。
考試,不管是誰手中的魔方,不能再成為教師手中滴水不漏的講解和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而是要張揚學生青春的個性。
語文作為工具不應只是語言文字的教學。一方面,漢字本身就是文化;另一方面,語言教學要體現(xiàn)一個時代的話語體系。語文是知識的,但也是情感的、人文的。
語文作為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依托,不應全是政治的說教,而應在文學史與思想史的坐標系中演繹語文,建設校園文化,打好學生的精神底色。
語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與藝術(shù)性統(tǒng)一的特點。在實踐中,從工具性與知識性的屬性出發(fā)的探索是失敗的,那么,從藝術(shù)性與思想性的屬性出發(fā)是否是一條或有作為的道路呢?
語文教改艱難但不是沒有前途,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