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紅亮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談到:“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作為數學教師,要掌握教學的真諦,按照科學的規律,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傳道功成解惑果就,不負社會所望。本人教學有年,一心營職,下面將積累的教學管見略述一二。
一、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空間。這個空間的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積極情緒、學生對探索所獲、所悟、所感的熱情交流……都需要良好的課堂氣氛來支撐。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源于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教師要把愛撒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學習中的情緒、困難與收獲。課堂上,運用不同的方式激發、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特別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熱情的、耐心的幫助,師生共同越過學習中的障礙;在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的發現、體驗時,給予客觀的評價、熱情的鼓勵,珍視學生的點滴收獲與進步。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洋溢著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它帶給學生溫暖和鼓舞,帶給學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真實地表現自己,讓學生的潛能和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二、不必要讓學生陷身題海
題海茫茫何處是岸?大家提起數學就想到了無邊無際的數學題,做題是學習數學的精髓所在,不做題是萬萬不可的。做題時關鍵在于懂得解題思路,懂得解題方法就可以一躍而過,就可以略之不做,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題海茫茫必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數學素質還談什么提高呢?關鍵要跳出題外,看到題的本質,教師也要格外開明,不囿于常規方可,大家心有靈犀,以誠相待,師生一起,有心靈的契合,相互理解和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素質的意識就會逐漸形成。天長日久,得心應手,趣味濃濃。這也是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三、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應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大膽猜想,產生新穎獨特的見解,不囿于以往的成見,敢于創新,這是數學教學的靈魂。把學習和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增強學習的成就感,通過體驗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學習了數學知識,要善于用,主動地運用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不斷地提高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促使學生的思維打破常規,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理論,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有深遠意義。這樣就徹底地消除了學生對數學枯燥、乏趣、難學的看法,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激情,激勵學生有猜想的欲望。
四、正確運用數學語言
數學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就能夠解決相關學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數學語言。數學的綜合能力關鍵就表現在數學語言方面,符號、圖形、文字是數學語言之鼎的三足,文字語言起到的作用是規范數學的概念,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得數學邏輯化;符號則屬于一種抽象的概括,使數學簡潔明了;圖形語言則一目了然,形象生動,因此,讓學生正確運用數學語言非常重要。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方面要有黽勉惕厲的精神,刻苦耐勞的付出,要善于揣摩和總結,善于別出心裁,這樣,才能帶領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歲月如流,人才輩出,迎接知識時代的挑戰,實踐數學課堂教學素質化,是培養人才的必需,是課堂改革的必然。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