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朋志
摘要: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講究教學策略是成為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有效教學再次成了人們議論和探索的焦點。因此,研究有效課堂的教學策略,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有效情境 合作策略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平鋪直敘多,創設情境少;講授知識多,動手活動少;預設問題多,激發思維少;低效互動多,目標達成少。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所要求并實施的。因此,作為一線教學的教師,我們應認真學習領悟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探究并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探究新知識,從而真正讓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和作用,從而達到自主高效優質課堂教學的目的?,F在,筆者從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教學策略角度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情境教學策略
學生的情感是影響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創造一個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顯得尤為必要。課堂情境教學策略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學情境的設計必須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地學習。
比如,我在講《走近父母——溝通與和諧》一課時就首先讓學生欣賞動畫:《父母心》(讓學生從中感受父母之愛),然后問學生:“你有何感受呢?你愛自己的父母嗎?”父母之愛是無私的。因為愛,我們得以陽光雨露,因為愛,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然而,也是因為愛,我們頗感壓力,甚至煩惱不堪。請聽聽我們同齡人的心聲(屏幕出現)……
然后設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該怎么辦呢?”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在分析父母與子女之間為什么會出現矛盾時,我通過課件顯示漫畫:《他的電話》《期望值不同》《我長大了》《各有所好》等再現情境。然后引導學生:“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你與父母親之間是否發生過類似的矛盾和沖突?”并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提醒要從雙方身上找原因)
通過不同的途徑、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并使其產生強烈的情緒感染,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以多表揚、多激勵來代替批評,用和藹可親的態度來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消除學生的戒備、防御心理,消除他們對教師的敵對態度。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室的采光、通風、色調等因素影響學生的情感投入。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也可以借助肢體語言,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和點化,把具體活動內化為抽象思維,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得以提高,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結構框架的構成,達到全面發展提高的目的。
二、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之一。在合作探究中,強調通過群策群力和資源共享使學生學會主動體驗建構。因此,課堂上對知識性的教學內容,采用合作探究策略效果較好。例如,我在講《做大自然的朋友——少年在行動》一課時,就采用了合作探究的策略。首先根據調查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4個不同的小組,開展專項調查活動。第一小組起名為校園環境組,第二小組起名為社區環境組,第三小組起名為為家庭環境組,第四小組起名為社會環境組。接下來是各小組制定相關的調查問卷,其依據是教科書中所涉及的內容。第一組針對本校校園環境展開調查,就“創建綠色校園,我們能做些什么?”為題展開討論并收集建議;第二組是圍繞社區環境(或農村村落環境)展開調查,就“建設綠色社區,我們能做什么”提出建議;第三組圍繞家庭環境問題展開實際調查,就“改善家庭環境,我們能做什么?”這個話題提出自己的建議;第四組圍繞校園周圍的綠化情況、河流污染情況、本地區的土地荒漠化情況、氣候變化情況等展開環境調查,就“建設環保社會,我們該做什么?”提出建議。(要求學生課外完成,若有條件,能留下音像、視頻資料最好)最后,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交流自己小組的調查心得體會和討論結果,然后通過師生合作、民主決策并評選出最佳小組。這樣,學生自身也通過實踐活動,加強了身邊環保材料的搜集,學會了觀察社會、關心社會。
總之,合作探究是為了追求共同的教學目標而謀求的高效和共生共創、協調發展交往互動的策略。合作探究主要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和學會合作探究、資源共享、分享吸納的能力。通過共同探究的目標和共同承擔的任務溝通,協調認識,統一行動。合作中,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對教科書進行同化互動——環境、教科書對學生進行順化互動——反思體驗的內化互動。掌握諧動探究律動式的整體內在關系和分布要求。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主動學習,在積極探究中和諧發展,為實現有效的自主學習開辟一條新路。
三、把手整合策略
把手整合策略,就是抓住相關知識的聯結點或事物發展的線索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策略。把手整合策略,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整合建構能力,它用綜合性思維提升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水平。幫助學生認識其價值取向進行價值判斷;指導學生學會反思體驗;使其對自己形成的智能建構進行自我評價。我在講授《法律的尊嚴》一課時,就圍繞“依法治國”這個知識點展開了一系列問題:“什么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將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依法治國有什么基本要求?”如何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理解違法必究?”等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一起評價研討、整合建構歸納,達到梳理知識,歸納分析,提高課堂有效性之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行為作為一個非常錯綜復雜的綜合體,具體體現于教師為實施預定的教學方案而發生在課堂內的一系列有益行為,是教師必須要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使知識的獲取和應用達到最大高度。故此,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領略并付諸實施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茗著.當代教學管理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2]王金霞.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3]王義堂、田保軍、王碩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