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惠靜
作為中學教師,十幾年工作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我逐漸并清晰地意識到,即使學生個體有了出色的知識積累和非凡的創造力,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載體,也是不能有效地服務于社會的。因此,教育首先應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首位??茖W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經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沖擊人類的道德底線。知識和信息大爆炸,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接受并消化的,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與困難。
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怎樣培養學生更有愛心與責任感?愛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承擔起家庭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不能恰當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創新生活、造福人類的。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當然愛心教育也不例外,在具體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應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影響和培養學生。
一、從我做起,為人師表
作為教師,身教重于言教。教師不僅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給予關心和愛護,而且要在學生失落、彷徨、無助的時候,敏銳地判斷并加以正確及時的引導,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和集體的溫暖。對于父母離異或過早失去父愛、母愛的學生,更要多加關心,不使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因缺乏愛而變得冷漠、放縱、迷失方向。教師有責任以自己的言行激發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美好情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熱愛之情。
二、利用好主題班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主題班會的設置有多種形式,但都不外乎向學生滲透某個道理,增強道德意識與心理素質。教師應利用主題班會以多種形式把發生在身邊的感人事跡傳播出去,用正面人物的行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或由學生親自演講感人故事,使學生于他人或身邊人的經歷中設身處地地感悟思考,培養他們換位思考,主動關心、體諒、幫助他人的意識能力。教師還應因勢利導,培養學生懂得關愛他人就是強大自己的道理。
三、有效溝通家庭教育,調動家長積極參與并配合學校實施愛心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每個孩子一生的成長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教師是連接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橋梁與紐帶,是協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家庭和社會的積極參與無疑對愛心教育的實施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而教師首先要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與家長達成共識,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多與家長溝通交流,對于因“望子成龍”心切而在子女成長中造成負面影響的家長,教師要正面引導,使其改變觀念,更加注重子女全面發展,培養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愛心教育,使之成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的人。
四、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愛心
集體活動是學生認知生活體驗生活的大舞臺,真實的接觸不僅能增進集體的友誼,而且能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教師應積極利用集體活動,促進學生間真正情感的交流,以及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因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而志愿奮斗向上的熱情。
總之,愛心教育的實施需要教師在具體的工作中多動腦筋,多選渠道 ,借助于各種力量來具體落實。只有對周圍世界充滿愛心的學生,才有可能用道德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自己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蝕,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積極狀態投入文化知識的學習,為祖國未來的發展積蓄力量!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