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燕
在古詩中也蘊含了很多美。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古詩中的美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入理解,體會到古詩中包含的美在哪里。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入選到小學教材中的古詩,都是名家名篇,學生通過對古詩中意境的體會,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文字運用的美。古詩具有短小精悍,容易記憶,朗朗上口的特點,通過對古詩的識記,可以感受到我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生對古詩的深刻理解可以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熱愛。通過對所學古詩的鑒賞,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為了更好地進行小學古詩的教學,我進行了古詩課題研究。
一、課題的界定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進行的學習是他們作為一個個體進行的行為。在古詩教學中,對古詩的理解和鑒賞也屬于個體行為,是個體的情感和認識自主體驗的過程。在自主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根據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學的古詩內容進行自我加工,從已有知識中提取有利于理解古詩的經驗,對新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最終對新知識獲得掌握的過程。所以,在對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舊知識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進行小學古詩鑒賞和理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古詩進行自主理解。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其實,我們在閱讀中,也需要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傾訴出來,只有通過傾訴、交流,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高。小學生在進行古詩學習時,教師要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他們在理解古詩過程中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學生在對學習的學科感興趣時,他們就能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去探索知識,吸取知識中的能量。在這種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才能使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情感狀態,激發他們的積極因素,讓他們在激情中去學習知識,而不是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吸收。只有對知識進行主動研究、探索,才能在不斷產生疑問的過程中獲得提升和進步。
二、課題操作策略
1.在古詩學習中,只有通過反復閱讀,對詩句中的字詞有了透徹的理解,才能在讀中把握古詩中蘊含的真情實感。教師在進行古詩講解時,不用每個詞、每一句都對學生進行詳細講解,而是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中進行對古詩的體會和學習。
2.自主理解,畫詩意圖。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示范閱讀來感受到古詩中描寫的意境,讓學生在腦海中把古詩想象成一幅畫,通過感受畫中的美來體會古詩中的意境美。
3.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中用的文字很少,但是包含的意境卻很寬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通過對古詩意境的體會,感受到作者在進行古詩創作時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進行古詩學習。在不斷地朗讀和體會中,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水平會大大提高。
同時,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時,先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后對古詩有初步了解,然后組織學生對古詩中描寫的意境和情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吸取了他人良好的建議,對古詩的理解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三、課題實驗成效
通過實踐,無論在改變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上,還是在培養學生能力與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達到背誦的目的。
2.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把古詩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發揮古詩教學的特有魅力。而且,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對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3.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與鑒賞,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背誦古詩,教學古詩真正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和把握,培養學生寬廣的思維模式,同時在進行學習古詩時,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滲透到其他學科,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四、課題反思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對古詩的理解和體會是個難點。大部分教師在對古詩進行教學時,基本上是按照教師講解,學生記憶,最后進行背誦的模式進行。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古詩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學生理解不了古詩的含義,所以仍然會出現教師把古詩的意思完整地講述給學生,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在課程改革之后,教師要改變主動灌輸的觀念,讓學生自主體會,讓他們多讀,在讀中體會古詩的意境,在讀中感受古詩蘊含的深意。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把教師從課堂灌輸的勞累中解脫出來,又體現出了學生主體的地位。在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中,體會了古詩的內涵,體會古詩中蘊含的美。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樣的閱讀方式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通過多對材料進行朗讀、分析,學生就能有所收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