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財
新課標下體育教學活動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傳授學生身體練習的基本形式、基本技巧,是增強學生體質以及促進學生情緒發展成熟與社會性發展的最基本的途徑。它不單是傳授技能,也不是等同于身體鍛煉,而是一種全方位的教育,在傳授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同時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發展智力,更為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們嘗試開展了“體育教學活動設計”的研究,并總結出以下的經驗。
一、活動材料的設計
(一)準備的材料考慮多功能性
比如一張報紙,材料雖然簡單,但在體育活動中其功能就很多,可以將紙放在胸前快速跑,可以放在地上練習跨越,也可以卷成紙棍玩擊劍,還可以學生間合作玩沖破紙的游戲,最后破的報紙團卷起來可以練習投擲等等。多功能性的器材才能體現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二)根據學生的差異,準備的材料也應有所不同
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小學生因為年齡、性別、身體差異等各方面的原因,體育活動時所需要的器材類型和型號有所不同。教師應該正確觀察、評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現狀,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活動材料,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三)材料的拿取和擺放要盡可能方便
一節好的體育活動課的重要標志是教師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有合理地利用一節課時間,以達到增強兒童體質,促進學生更好發展的目的。如果教師在活動中途擺放教材,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因等待而使練習密度降低的情況。活動器材的擺放應該適合小學生的取用,不致于影響學生的正常使用,或者需要花費小學生太多的練習時間。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就應考慮仔細,“怎樣的材料會更方便?”“是不是可以讓學生來擺放?”等等。
二、活動過程的設計
(一)活動過程
問題假設→初步體驗→實驗性探索→驗證性學習→結論評價
舉例:內容——《好玩的小磚塊》
教師提出問題:“小磚塊除了可以用來坐,還能怎樣玩?”學生對這個問題會有不同的反應,在學生對小磚塊的玩法已有初步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上舉磚塊走怎樣最穩?”“怎樣跨跳最安全?”等等,這也就是學生的實驗性探索過程。接下來,學生就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好的玩法、掌握好的玩法,最后得出結論(小磚塊有哪些玩法、怎樣才能玩得更好)。
(二)根據動作形成規律設計活動過程
動作形成一般要經過粗略掌握動作、改善和提高動作、鞏固和運用自如三個階段。據此,我設計出相應的活動過程結構,并經過實踐證明,有一定的可行性。如下:整體認識→分解學習→完整串聯→熟悉鞏固
舉例:內容——學習第八套兒童廣播操第一節
首先教師完整示范兒童廣播操第一節,使學生對第一節操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然后分解動作教學生學習。當他們能做出每個動作后,教師就帶領學生把動作連貫起來,先是跟練,再邊說口訣邊練,然后聽口令放慢速度做,到最后聽音樂做操,使他們輕松地掌握了這節操。體育教學的精髓就是通過動作的訓練最后使學生把運動內容達到熟練并自動化的程度,在這期間有規律的強化訓練必不可少,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訓練。
三、活動方法的設計
1.主動探索法。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學法,然后請學生自己總結經驗,然后經教師指導練習鞏固動作的方法。
2.非言語指導法。非言語指導法的基本原理是心理暗示,是指教師利用表情、動作、手勢等手段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和練習的方法。
3.榜樣激勵法。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具體形象性、模仿性較強。針對這一特點,教師要善于發現榜樣,并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以鼓勵、刺激學生的學習。一是教師的表現作用,二是同伴的影響作用。
4.兒歌輔助法。就是把動作的基本要領或游戲規則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教給學生,使他們在理解兒歌的同時記憶動作的要領或學習的規則。
四、幾點體會
(一)激勵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欲望
同樣是教學生畫蘋果,中國教師往往是在黑板上示范畫一個蘋果,日本教師則是在講臺上放一個蘋果,而美國的教師則是每人發一個蘋果,放手讓學生自己畫,如果學生畫得像胡蘿卜,就鼓勵他,能否種出長得像胡蘿卜的蘋果來。而在我國,則早已把這類學生打入異類,嚴加批評。美國教師的可鑒之處就在于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創造的個體。由此可見,沒有了創新,哪來的進步呢?所以,要從小就激勵每個學生有創新的欲望。
案例:玩呼啦圈
一般在玩呼啦圈中,大部分是在腰間轉動,學生乏味,興趣也不濃。我讓學生開動腦筋,進行各種思維活動。
1.擴散思維。圈可在手上、頸上、上臀中、膝中旋轉,也可單腳進行等,總之,給學生更多的想象和表現的空間,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力,讓呼啦圈在學生的手里成為轉動的精靈,學生則是和精靈共舞的仙子。
2.求異思維。一組學生手持圈成一排,另一組玩“鉆山洞”游戲;把圈當成鐵環,可進行滾圈游戲;兩人一組,兩圈放在地上,互相進行“繞8字”游戲;也可以站在圈中進行“推出圈、拉進來”的素質練習等。
經過以上的創新練習,學生由乏味變成興致勃勃,變體育的枯燥教學為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游戲,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創新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產生了創新欲望。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育中,不但要注意學生知識的增進和道德的養成,還要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成為學習、鍛煉的主人。可讓學生在體育教育中歸納得出新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
案例:學習彎道跑技術
在“彎道跑”技術講解中,一般都是教師示范一次,學生練習幾次,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這樣做,學生難以專心聽講、專心練習,僅是完成任務的觀點。這次,我改變一下方法,先不講解示范,而讓學生先自己進行練習,在跑動中提示學生注意直道和彎道上身體姿勢的變化,在彎道上左腳和右腳著地部位,兩個手的擺臂幅度大小,最后讓學生自己根據自身體驗得出彎道跑的技術要領,教師適時進行表揚鼓勵,認可學生的能力。
學生自己歸納,自主學習,又得到了教師的認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彎道跑技術的教學,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體育活動課的設計要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在事先準備好的情況下,我們的體育活動課設計才能有針對性,達到體育教學鍛煉身體、陶冶性情、磨練意志的最終目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