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對課堂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是我們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抓住學生學習興趣,利于師生始終保持最佳課堂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因為其獨特的跨文理科、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地位及綜合性、區域性的特點,使地理課堂的教學策略又具有鮮明的學科性。
一、 合理合適的教學設計是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學設計理念上要以學生為中心,適應學生認知需求,教學目標設計應發揮其導向功能、測評功能,全面細致地進行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設計、課終評價設計、課后反思預設,適時適量地運用討論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實踐法、搜集資料分析法,注重教學過程而非只注重結果。運用新課改理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都有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差異教學設計觀,實施梯度式設計策略。教學目標設計要遵循廣泛性原則(利于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層次性原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和可操作性原則,體現三維教學目標。都要站在學生立場上想問題,用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優化組合,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精選表現手法獨特新穎、藝術性和感染力強、聲情并茂、能引起學生強烈情感共鳴的表現形式。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遷移能力
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表現在對地理知識間的靈活轉換和應用上。學生如果具有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就能對于地理問題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避免重復的說教。教師應注重知識間內在聯系、歸納、概括,形成知識系統,注重邏輯思維培養,構建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大氣熱力環流”教學中,基本知識點是:⑴地面的冷熱不均是形成熱力環流的根本原因。⑵冷熱不均引起垂直氣流,產生同一水平面的氣壓差異,從而產生水平氣流,它與垂直氣流組成環流。而城郊熱力環流、山谷風、海陸風正是運用了這兩個知識點,是熱力環流的具體化,在這些現象之間可以運用知識遷移。學生不能有效實現知識遷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沒有認識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沒能把所學知識構建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間建立實質性的聯系。如新知識“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原理”,應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氣壓帶的和風帶的形成及分布”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氣壓帶風帶與氣候狀況的聯系”“地中海和非洲熱帶草原區的區域分布建立聯系,形成知識網絡,這樣理解起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 課堂教學要敢于留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面面俱到,天衣無縫,而要適當留白,把課堂這個舞臺讓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一些教師常常害怕自己不講學生就不懂不會,生怕拉下一個知識點沒傳授給學生而“失職”,這是因為我們把學生看成了一個需要“保姆”照顧的“嬰兒”,把學生當成了知識的容器。其實,學生是鮮活的能思考的人,讓他們多做做“思維體操”,使課堂中預設性的程序少一些,生成性的成分多一些,活動中滲透教學主體,參與中實施教學內容,教師少說一點,學生多做一點,才能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把每個知識點都“講深”“講透”,不留有一點余地,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能看懂的教師不講,學生能理解的不說,學生能討論解決的不要包辦。如在初中地理學生就已掌握的區域地理知識,在高中再次出現時,就要讓學生從復習舊知識入手,通過讀地圖自己去發現。地球上有十幾種氣候類型和相應的自然帶,眾多的洋流,這些在實際教學中都可以通過學習幾種典型的相關地理事物,其他的類型由學生自己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理解掌握。而且,教師全部講解也不現實,太費時間,學生也失去了很好的鍛煉自己學習能力的機會。
四、向讀圖要效率
地圖是地理學科獨特的“語言”,它承載的信息量極大,表達地理事物的空間屬性也很直觀,是地理學習有力的輔助工具。可以說,不從地圖上得來的知識不是活知識,不能靈活運用,記憶也很困難。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中必備能力,通過讀圖訓練就可以提高這項能力。所以只要我上課,我就要求學生課桌上同時打開課本和地圖冊,要把兩者看得同等重要。
景觀圖、示意圖、地理事物關聯圖、照片圖、地理原理圖、地理現象形成圖同樣對地理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它們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掘和利用其教學價值。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比較重要的圖有世界氣候圖、世界自然帶圖、六大板塊圖、世界區域圖、中國區域圖、世界洋流圖、中國和世界地形圖等,它們是地理教學的很好的助手。
五、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
自主是培養能力的第一步,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感悟,讓他們用心去體驗、融入和感悟,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對于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應在課堂上樹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氛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恒定的意志力、廣泛的興趣、堅韌的性格、自信力和抗挫力,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與環境變遷”這一節時,可給學生提供素材,讓學生在這些素材中發現環境變遷的歷程和規律,然后師生共同系統總結。
教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教師應該有一種探索精神、一種敬業精神,一種責任心和一顆愛心,把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