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燦中
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強調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其中就包括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新課標的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呢?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多樣性
小學語文學科教材內容體現了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不僅著眼于掌握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更主要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從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等方面促進提高,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學高峰。小學語文教材中還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資源,每篇課文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充滿著創新的精神。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創新因素,憑借教材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小學語文活動的實踐性
小學語文教學是以閱讀為主要手段,其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具有獨特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有充分的閱讀、表達、實踐的機會,對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三)小學語文課組織形式的多樣性
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個體與集體的競爭與參與性等決定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樣性。語文教育是小學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礎工具和基礎文化學科,負有特別重要的任務。因此,我們應當看到,語文學科不但是一門知識性學科,更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教學中更應注重實踐,強調運用。聽說讀寫等基礎的語文技能依靠教師分析規律,講解要領有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形成技能還得靠學習者自身反復練習。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通過讀、背、聽、說、寫,在多種形式中積累課文中規范的語言,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一)教師須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教學宗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應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課堂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創新,使學生不斷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使學生對上課有興趣,從而走上自主,走向創新。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的觀察力是開發智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開啟創造力的基礎。在引導學生觀察時,1.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2.教師要做好觀察前的準備工作。3.觀察應注意重復。4.要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如教師可布置學生搜索或者瀏覽一些感興趣的話題和文章或讓學生說出某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和一些感興趣的作家的作品。如在《裝滿昆蟲的布袋》一文的教學時候,鼓勵學生了解法布爾相關的事跡及其作品,以及與其同時代的生物學家,因為他們在青年時代就不斷培養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能力。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提問的方式或者描述一段內容,引領學生想象,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上新課時候會提問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文章。這一方面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由此可以開始新課的教授。因此,好奇心的驅使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增強。在《海底世界》一文教授時,上課前播放關于海洋的情景,以引導學生進入學情,增強對海底世界的探索興趣。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多向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綜合運用開發學生創造思維的各種方法,創設促使學生獨立探索、發散求異的教學情境,形成鼓勵學生自由發表獨創見解、熱烈討論的課堂氛圍。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講究方法的靈活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少講,使教學內容保持思維價值,能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掌握創新的方式方法。教師不僅能提出有多種解答方案的發散性問題,啟發學生獨立地謀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創新能力。如在《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勇于探索,敢于發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現,并能表達獨特見解和發現。
(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信息技術發展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教師的主要職能不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要精心策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哪些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來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教師上課前先設計出課件,引出問題,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共同探究來解決。以小組形式學習的形式,每位學生在小組中都帶有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其帶著任務及其問題去學習,因此既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特長,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所發展。同時,由于各小組之間的競爭,使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大大增強。因此,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素質的提升和集體榮譽感的增強提供了良好的引導作用。《黃山奇松》的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展現黃山的美麗風光,讓學生陶冶于美麗的景色之中,在美的感受中學習課文、感悟課文、理解課文。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學生才會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放手讓學生創辦自己的網頁、廣播站、編演課本劇,主動充當小編輯、小記者、節目主持人、小演員的角色,能夠使他們獨立運用所學的知識,為自己的“小社會”服務,發揮主人翁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此外,組織學生進行社會熱點調查,觀察了解社會動態,撰寫調查報告和時事評論;發動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家庭家務勞動,品嘗生活的甘苦,寫生活實踐日記等。在充滿情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體驗合作和獲得成功后的成就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為今后不斷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究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方法,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達成新課程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增強創新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