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琳??
作者簡介:辛 琳 (1972-),女,廣東東莞市輕工業(yè)學校,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趨勢下,中職學校Photoshop教學質量提升與中職學生特點密切相關,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機制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學策略,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以期為推動課程建設和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Photoshop;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3-0087-02
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職業(yè)教育需要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課程來實現(xiàn),Photoshop作為中職計算機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密不可分,無論是在廣告、影視、工業(yè)設計、多媒體制作等行業(yè)都要使用它,而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層次參差不齊,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有實用技能的專業(yè)人才,是我們教學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依據(jù)學生情況,結合教材進行教學過程的再設計,嘗試不同的教學策略,改革評價機制,努力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一、 整合和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模塊化
我們都有搭積木的經(jīng)歷,一塊塊形狀簡單的積木,經(jīng)過搭建者巧妙的組合,就能建成形態(tài)各異的建筑物。Photoshop這門課程與此類似,看似分散獨立的各種繪圖、色彩工具、修飾技巧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的巧妙組合,就能創(chuàng)作出色彩絢麗、姿態(tài)萬千的圖形圖像作品。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點是分散在各種工具和菜單之中,為完成一個作品繪制,通常按由點到線到面再變形,再從色彩到特效逐步完成作品繪制,整個過程繁雜,內容繁多,學生一邊做一邊忘,各個知識點要反復多次練習后,才能領悟彼此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不能很好體現(xiàn)解決問題的思路。為此筆者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把知識點模塊化,即將一些看似分散卻內在關聯(lián)的知識點封裝成完整的模塊,形成一個個“積木”,模塊化的教學核心就是把相關知識點做成一個個獨立的模塊,形成“積木”的外殼,學生掌握好這些模塊的技能 ,就能像搭積木一樣,用這些模塊搭建、設計各種各樣的作品。
模塊是以應用能力為出發(fā)點進行設計的,當學生修完某一模塊后,能夠獲得相關方面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將一個完整的作品從形狀、色彩、圖層、特效等方面逐步分解成各個知識模塊,然后再要求學生根據(jù)分析的結果自己去搭建、組合這些模塊。這樣的模塊化分解使得作品設計思路清晰,結構明朗,教學上做到了化繁為簡,提高了效率。在有限的實訓課上,通常先展示作品,由教師引導學生從形狀、色彩、圖層、修飾幾個方面將作品逐步拆成各個相應的知識模塊,然后再由學生決定如何逐步繪制具體的模塊,并將這些模塊進行巧妙組合,完成作品的制作。整個過程有點像玩搭積木的游戲,充滿了探索與挑戰(zhàn)性,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了圖像分析方法。通過對作品不斷的拆分模塊,再組裝模塊的訓練,學生的設計理念逐步形成,各種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 構思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策略是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好的教學策略往往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如何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挖掘它內在的有效性,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呢?Photoshop這門課程突出特點就是實踐性和直觀性。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講授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課堂教學錄像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高效課堂。
根據(jù)教學需要,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在學生入門階段,學習點陣繪圖和選區(qū)應用等概念性較強、難理解的知識點時,可以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即教師演示一個操作或技能點(若干個操作),然后學生依照教師的操作再做一次。對這類知識或技能點,教師表達要簡潔通俗、細致易記,以使學生逐步理解練習,絕不可為了教學進度而講得過多,學生一知半解,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進度。
根據(jù)教學內容,巧用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學生模擬扮演某種角色,進行技能訓練和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一種互動教學方法。例如在海濱度假村海報制作時,假設班級是一家廣告公司,學生是平面設計師,教師則是客戶,客戶來到公司,請設計師們設計一個海濱度假村的海報,要求海報上有度假村的標志、海景圖片、網(wǎng)址及聯(lián)系電話。創(chuàng)設了一個跟學生就業(yè)息息相關的情景,平面設計師的責任和使命感立馬促使學生投入到作品的分解和設計中去。教師則是一個引導者,在作品難點部分提示一下知識模塊的構造,設計制作工作基本由學生自己完成。情境的運用,引導學生用專業(yè)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技能的運用,體會到了自身的價值,提高了計算機綜合運用能力.
根據(jù)學生能力,善用分層教學法。一個班學生的差異是很明顯的,有的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厚,操作能力強;有的學生則是惰性十足,凡事都不用心;有的學生操作能力差、厭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不能讓操作能力強的學生無所事事;也不能讓操作弱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為了兼顧每位學生的需求,課堂教學需要因人施教。具體做法如下:根據(jù)學生的基礎、操作能力、學習興趣,動態(tài)的分為A、B、C三個層次?;A好、能力強、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編為A層;各方面能力尚可,基本能完成課堂學習目標的學生編為B層;基礎差、習慣差、厭學的學生編為C層。根據(jù)學生層次設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整合成不同的項目,每節(jié)課設計幾套任務,布置每層次學生都可以做的開放性任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拓展任務。
根據(jù)知識技能的難易程度,妙用錄像教學法。對于某些不容易掌握的知識難點、作品制作的難點部分,課前做成教學錄像,每段教學錄像時長3至5分鐘,對于其中的關鍵操作點另外用紅筆標注,為了方便學生課后觀摩使用,通常教學錄像會放在網(wǎng)上共享。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能力不同,對于某些知識難點或是作品制作難點,很難通過短短一堂課,讓學生步伐一致掌握,教學錄像則解決了這個難題。在課堂教學中,這部分難點教師先講解示范,通常能力強的學生較快掌握,而其他學生則要反復觀摩、操作才能掌握,教師可通過電子課堂或其他方式把教學錄像分發(fā)給學生,學生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程度,可選擇在課堂反復觀看或是業(yè)余時間學習這部分難點。通過制作教學錄像,有效分解了課堂教學的難度,方便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消化知識難點。
·教學教法·三管齊下,打造高效Photoshop課堂
三、 改革考試制度,評價機制靈活化
考試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評價教學效果,檢驗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課程的考核方法往往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傳統(tǒng)的考核主要采用卷面考試,進行綜合評定,即平時考試+期中考試+期未考試按百分比進行計算。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內容上偏重于知識點的考核,而忽視了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的水平。為了真正以考促學,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應在對學生全面考核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學生成績考核體系,評價機制應靈活化,具體做法如下,課程考核由三部分組成:①操作技能考核。根據(jù)職業(yè)崗位技術要求,參照教學大綱要求,構建考試題庫,采用隨機抽題形式進行考核,因為題庫內容多覆蓋廣,隨機抽題,可促進學生自覺扎實的學好各個知識模塊,靈活應用各項技能;②小組項目考核。設計真實的綜合性實驗項目,注重過程性評價,這部分放在日常學習中完成,在組長的帶領下,本組學生合作完成該項目的各個部分的作品制作,及時撰寫項目進程報告,總結各個學生的得失,寫出實驗項目總結及做成果展示,最后采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給出這部分的綜合成績;③設計能力考核。由教師給素材,指定表現(xiàn)主題,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由學生獨立設計完成相關主題作品,充分展示個人的創(chuàng)新、設計水平。
以上這些探索,都是筆者這些年從事Photoshop教學工作的一些經(jīng)驗積累,它們在日常教學中作用較顯著。例如2011年帶學生參加全國高新技術考證,兩個班的通過率分別是98%、100%,2012年帶學生參加全國高新技術考證,通過率達100%。筆者希望能拋磚引玉,探究出更多、更好的Photoshop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李盤慶.中職電子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東教育·職業(yè)教育,2012(5).
[2]黃韜.《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改探索[J].時代教育,2010(4).
[3]吳永軍.新課程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