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作業批改是教學中的常規動作,我們往往只從答案是否正確的角度去進行評價,從形式上來看就是勾與叉的區別,而從價值上來看似乎也就是對與錯的評價。但當我們將這一常規行為放到“以生為本”的教學視角下來觀照時,會發現其存在著我們未曾覺察的價值與意義。因為作業批改本質上是指向學生的(當然也間接地指向教師),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 ——還可以分析得再具體一點,那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和學習品質的提高。從這個角度講,作業批改就存在著有效、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那么,怎樣的批改策略才是有效的呢?筆者以課題為載體,進行了研究。
一、初中英語作業批改有效性的理論研究及策略探究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為作業批改、作業批改有效性以及作業批改的有效策略等關鍵詞進行了界定。結合有關資料,我們認為,作業批改是指教師對學生的作業(主要是作業結果而非作業過程)進行評價和評級的過程,目的在于評價自身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質量;作業批改的有效性是指作業批改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影響程度,即能否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作業批改的有效策略則顯然是指達成作業批改有效性的策略,其重要特點之一在于超越常規。
從以上的關鍵詞界定,結合我們的實踐來看,初中英語作業批改的有效性以及有效策略應當包括這樣的理解:常規的教師批改、學生訂正的模式可能不足以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因為當目光鎖定在正確與錯誤上時,教師的心理往往在于培養學生的正確解題策略,而忽視了學生的錯誤思維過程;而學生的心理也是如此。長期以往,就會讓學生忽略對自身解題過程的關注,而只是關注結果。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而言,是沒有幫助的。尤其是課程改革以來,初中英語在知識容量、能力要求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課程標準在2011年作了修訂之后,看似淡化了知識要求,但對能力要求仍然不低。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更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而作業批改作為師生學習交流的重要方式,必須發揮這一作用。
課題研究之初,我們初步規劃了這樣幾個研究內容:一是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看他們對目前使用的批改方式有什么想法,又期待哪些批改方式;二是在作業批改中嘗試新的批改方式,讓學生參與到作業批改中來(不只是幫老師批改,而且包括心智的參與);三是對嘗試的批改策略進行評估。
二、初中英語作業批改有效性的實踐研究及策略實施
根據以上規劃,我們分步進行了實施。筆者對所教的班級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你希望自己的作業在什么時候得到批改結果;你希望將老師對你作業的批改與父母分享嗎;你希望老師在批發作業的同時加批語嗎;如果讓你在看完老師的批改后,再寫上自己的學習感受,你愿意嗎?……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的學生希望在作業當天就知道批改結果,這說明學生對自己的努力結果是非常期待的;而同樣有72%的學生不愿意把作業批改的結果與家長分享,這說明初中學生將英語學習視作一種隱私(這實際上也封閉了一個學習共同體的通道);而56%的學生期待教師在作業上有批語,37%的學生愿意寫上自己的學習感受。這說明學生更期待作業批改能成為生動的師生交流,而不是干巴巴的對與錯。同時學生又不太愿意或者說不具有告訴教師自己的學習心路,這實際上就影響了作業批改有效性的進一步發揮。
于是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進行了多次改進與嘗試,現以其中之一為例進行闡述:
Today the forests are getting fewer and fewer. We must ______ down too many trees.
A. keep people from cutting
B. prevent people from cutting
C. stop people cutting
D. all the above
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keep/ stop/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的理解,相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比較簡單;我利用課間找基礎薄弱的學生面批,當場要求他們理解記住。又如另一題:
Take a notebook with you in order to write down what you see.(改為同義句):
Take a notebook with you _____ down what you see.
本題里面涉及的知識點相對復雜,雖然強調很多次仍有不少學生理解不清,針對這種情況,我找了部分中間學生讓他們幫忙批改,順便對他們再次強調,課堂評講時發揮他們的作用,生生互助。
我們對每一次的實踐研究都進行了跟蹤研究,從學生處反饋得到的信息表明這樣的一些作業批改策略是有效的:其一,面批時跟學生一起研究解題時的思
路并將之與正確思維方式進行對比,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正確的思維方式,效果很好,但是費時,適用于基礎好的資優生;其二,作業批改過程中,教師注意收集錯誤類型,并對出錯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以判斷他們的思路錯在哪里,然后以書面的形式提供類似于報告形式的材料并印發給相應的學生。這一策略可以稱得上是對癥下藥,對于占班級半數以上的中等生有效;其三,對于學困生,作業批改的有效策略在于固基,即給他們布置基本的題目并在批改過程中提供引領性的學習建議,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困生而言,可以起到心理學上的“同化”作用,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
三、初中英語作業批改有效性的研究反思及價值判斷
課題研究給筆者帶來的思考是豐富的。印象較深的就是透過一個普普通通的作業批改,可以發現其背后隱藏著學生豐富的學習心理,隱藏著豐富的作業批改策略。或者說,作業批改不只是一個動作,而應當是師生之間進行學習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梁。
由于有了課題研究這一持久的驅動,使得筆者可以在一學年的時間里,專注于通過作業有效批改的平臺來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也由此知道了原來優秀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也有機械記憶的一面,于是在后來的教學中就嘗試給他們有意義的講授或進行探究式的教學;知道了中間生的英語學習是有一定的“痛苦指數”的,徘徊在中間段的學生英語學習壓力較大,知識常常處于不成體系的狀態,作業考試都靠自己并沒有把握的基礎;知道了學困生對學習非常頭痛,左沖右突卻找不到有效的學習途徑。
而通過批改策略的改進與優化(同時結合教學中的其它努力),在這一年里我們也成功地轉化了相當一部分學生——根據我們的調查,60% 以上的學生認為在作業批改中感受到了老師的努力,也感覺到了自己的進步。這說明這一研究是有價值的。當然,這一數字還不能完全表示樂觀,因為比例還只是一半多一點,其中還可能有學生的趨同心理。但總的來說,研究這一課題是有意義的,是可以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的,故還要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城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