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東,周明濤(通訊作者),何 杰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江蘇揚州225001)
瞼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是一種起源于皮脂腺的惡性腫瘤,多數起源于瞼板腺和睫毛的蔡氏腺,少數起源于淚阜和眉弓的皮脂腺[1]。好發于中老年女性,通常單眼發病,上眼瞼多見,占眼瞼惡性腫瘤第2位,僅次于基底細胞癌,國內多見,發病率占眼瞼惡性腫瘤的28%[2]。本文回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瞼板腺癌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特點,以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提高診斷準確性。
1.1 一般資料:本組7例,均為女性;年齡66~88歲,平均75.4歲。主要臨床癥狀為眼瞼腫塊,破潰出血,睜眼受限。
1.2 儀器與方法:5例行CT掃描,采用GE Light speed 16排CT機,患者取仰臥位,攝側位定位片,掃描定位線采用聽眥線,掃描線盡量平行于視神經,范圍自眶上壁至眶下壁,管電壓 120 kV,管電流50 mA,掃描層厚 2.5 mm,螺距 0.938,掃描時間2.0 s,FOV 16.8 cm × 16.8 cm,窗寬 2000 HU,窗位100 HU。將原始數據傳至AW4.3工作站,使用VR法進行三維重建和MPR。MRI采用GE GETwinspeed1.5 T with ExciteMR機,采用眼部表面線圈,矩陣512×512,FOV16 mm×16 mm,層厚 3.0 mm,間隔 0.5 mm,用 FSE 序列常規掃描。掃描序列采用軸位:T1WI,T1WI+FS,T2WI,T2WI+FS;矢狀面T2WI+FS;冠狀面T2WI+FS。增強掃描采用FSE序列,Gd-DTPA 0.2 mmol/kg,按 T1WI+FS序列行軸位、矢狀、冠狀面掃描,得到三維圖像以利于病變的定位診斷。
2.1 影像學表現:①部位。發病部位均位于上眼瞼,左眼上瞼板5例,右眼上瞼板2例,1例病變范圍巨大侵及眶內。②形態及大小。3例腫瘤瞼結膜面見彌漫性隆起的環條狀軟組織腫塊,形態規則或不規則,后緣呈弧形,3例腫瘤局部呈廣基底菜花狀向外凸起,1例腫瘤呈團狀向眶內生長,7例腫瘤中最大橫徑約2.8 cm,前后徑約 2.7 cm,上下徑約1.5 cm。最小橫徑約 1.8 cm,前后徑約 1.2 cm,上下徑約1.2 cm。平均橫徑 2.4 cm,前后徑 2.2 cm,上下徑 1.4 cm。③病灶的密度。7例中5例呈均勻一致的環狀軟組織密度或信號;2例呈不均質密度或信號,其中1例腫瘤內部見氣體密度影伴小片狀高密度出血影并局部潰瘍形成,1例內部可見囊性低密度液化壞死區;平均CT值30~50 HU,所有病例內部均未見鈣化灶。④病灶與鄰近結構的關系。7例腫瘤均與眶膈粘連,與眼球前壁、角膜及部分鞏膜分界不清,1例腫瘤侵犯眶內,3例腫瘤侵犯內眥及淚囊窩,1例腫瘤侵犯淚腺。
2.2 病理所見:7例均行腫瘤全切,送檢標本行常規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包括免疫表型CK8/18、CK7等。結果顯示7例的CK8/18、CK7分子表達均為陽性。腫瘤組織大體呈灰白色,質地中等,光鏡下見瘤細胞呈巢狀小葉狀分布,小葉中心可見壞死,瘤細胞核大深染,異型性明顯,浸潤性生長。
MGC是眼瞼較為常見的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發病年齡較大,多在50~70歲,尤其女性好發,且多發生于上瞼,很少位于下瞼,國外罕見,發病率次于眼瞼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瘤而占第4位[1]。國內多見,占眼瞼惡性腫瘤第2位,僅次于基底細胞癌,具有鮮明的特征性。患者瞼板出口阻塞,腺體的分泌物潴留在瞼板內對周圍組織產生慢性刺激。臨床癥狀多以眼瞼腫脹,局部破潰出血,睜眼受限為主,病灶早期生長較為緩慢,眼科檢查可觸及無痛、質硬、活動度差的結節,易誤診,病變晚期廣泛浸潤性生長,侵犯眼球,淋巴結及周圍組織轉移,多中心起源者預后較差。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切除范圍應包括病灶周圍組織,以免腫瘤復發,當病灶較大,侵犯深層組織,與周圍組織粘連時,并淋巴及其他器官轉移時,以放化療為主。
3.1 MGC的組織病理學:大體形態:腫瘤組織多呈結節狀及分葉狀、切面呈黃白色,質地較硬,界限欠清,無包膜。組織形態:光鏡下見腫瘤細胞呈巢狀小葉狀分布,巢中心可見不同程度分化的皮質腺,間質內有炎癥細胞浸潤,小葉中心可見壞死,瘤細胞核大深染,異型性明顯,癌細胞的上皮內浸潤呈派杰樣改變[3]。組織病理學分為高分化型、中分化型及低分化型。免疫表型CK8/18、CK7均有陽性表達,具有特征性,以此鑒別于基底細胞癌[4]。
3.2 MGC的影像檢查方法:MRI軟組織分辨力高,是瞼板腺癌的首選檢查方法。常規眼眶CT檢查容易造成角膜及晶狀體的放射性損傷[5],0.5~2.0 Gy的輻射劑量就能引起角膜混濁,>5 Gy的輻射劑量可導致白內障。近年來眼眶MS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既保證了眼眶病變的圖像質量,又降低了患者的輻射劑量,特別是減少了患者晶狀體及角膜的輻射損傷[6-7]。
3.3 MGC的影像學表現:MRI主要表現為眼瞼結節狀、菜花狀、環條狀或不規則形軟組織腫塊影,呈長T1長T2信號,以老年女性上眼瞼較多見,增強掃描后可見不均勻強化,本組7例均發生于上瞼,且均為女性。病灶早期階段較小,不易發現,MRI檢查僅表現瞼板局限性增厚,可見質硬小結節或米粒形腫塊,信號均勻,與周圍結構分界截然,此時常規CT檢查多不能發現病變。隨著病程進展,可見基底寬廣的菜花狀、環條狀軟組織腫塊,密度或信號不均勻,在生長過程中由于后方眼環阻擋,影像上表現為病灶后方“弧形征”,該弧形結構可被破壞中斷,具有特征性表現。較大病灶繼發壞死液化呈不規則低密度影,局部潰瘍及氣體形成,部分病灶見小點片狀稍高密度影,提示病灶有出血征象。晚期可侵犯眶內及眶周組織,互相融合,分界不清,病灶通過淋巴管可早期向耳前及頜下淋巴結轉移。根據病灶的好發部位、影像特點基本可以明確診斷。
3.4 MGC的鑒別診斷:MGC的鑒別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相關癥狀以及體格檢查;應與以下疾病鑒別:①霰粒腫,離瞼緣較遠,位于瞼緣少見,表面光滑,青年時期容易發生,老年人腺體萎縮,分泌減少,比較罕見,如反復發作時,必須考慮瞼板腺癌發生可能[8]。②鱗狀細胞癌,多發生在下瞼,起于皮膚表皮,位置較淺,早期似痣或乳頭狀瘤,男性遠多于女性,比瞼板腺癌的年齡小,遠處轉移概率小。③基底細胞癌,病變位置較淺,多位于下瞼近內眥處,晚期形成蠶食性潰瘍,男女比例相近,基本不發生轉移。
根據瞼板腺癌的特征性影像學表現,并結合患者的發病年齡、性別、發病部位、臨床癥狀體征以,不難做出該病的診斷。
[1] 田琴,周善璧.瞼板腺癌的研究現狀[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9):1036 -1039.
[2] Wali UK,AL -Mujaini A.Sebaceous gland carcinoma of the eyelid[J].Oman J Ophthalmol,2010,3:117 - 121.
[3] 吳向華,李永平,張平,等.瞼板腺癌多次手術病例臨床特征及組織病理學特點分析[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2,30(5):437-440.
[4] 何春燕,張盛忠,尹鴻雁,等.眼瞼基底細胞癌與瞼板腺癌的臨床病理學對比觀察[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9,25(3):302-306.
[5] Vano E,Gonzalez L,Fernandez JM,et al.Eye lens exposure to radiation in interventional suites:caution is warranted[J].Radiology,2008,248:945 -953.
[6] 王卉,鄭曉華,金朝林.眼眶低劑量CT掃描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7,27(2):198-199.
[7] 馮豐吟,鄭兆華,鄧家秀.眼眶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23):3211 -3212.
[8] 韓立坡,韓瑤,許厚銀,等.青年瞼板腺癌誤診霰粒腫一例[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2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