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清,楊麗云
(哈爾濱市傳染病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艾滋病(AIDS)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HIV病毒進入人體后會特異性的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缺陷,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而并發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及腫瘤,并可導致死亡。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即HAART療法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復制,保存和恢復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關性疾病的發病率[1]。病毒通過藥物可以控制,但是艾滋病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卻成為一種強大的心理應激原,使病人出現恐懼、否認、自責、憤怒、抑郁等心理狀態,這種負性情緒的長期壓抑不能向外發泄,不僅影響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更導致治療的失敗[2]。因此幫助病人對抗病毒治療的認識、服藥依從性和情緒的宣泄是實現有效治療的重要措施。
為了更好的幫助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我院于2010年成立了“康乃馨關愛之家”,康乃馨代表了愛、魅力和尊重之情,以及心靈的相通和健康的祝福。關愛之家的宗旨是以病人為中心關愛艾滋病人群,使其積極接受治療干預,不拋棄、不放棄每一位珍惜生命的患者,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自立自強,減少社會歧視,推動感染者相關政策落實,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在遵循尊重原則、不評判原則、啟發或自我決策原則、保密原則、堅持職業關系原則的前提下給予幫助。關愛之家主要服務對象是哈爾濱市及周邊地區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家屬以及受艾滋病影響的人群,為其提供以治療(包括抗病毒毒治療、中醫藥治療、住院治療等)為主的情感、心理關懷等多方面的服務與支持,解除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困擾,提高生活質量。
1.1 傾訴痛苦的場所: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使病人將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痛苦傾訴出來,成為他們發泄的場所,使患者的不良清緒得到釋放,消除患者顧慮,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
1.2 獲得心理支持的家園:工作人員與患者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以熱情誠懇的態度關心、體貼并體會患者的感受,運用鼓勵、傾聽、說明、指導等方法,使患者表達所有心理困擾及不良情緒,并得到工作人員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1.3 了解疾病知識的課堂:通過咨詢、培訓班等形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講解本病的病因以及使病情加速進展的因素[3],傳播途徑及消毒隔離措施,消除對艾滋病的恐懼心理,幫助患者面對現實,變消極應對為積極應對,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1.4 獲得治療的診室:指導艾滋病合并機會性感染的患者及時、有效、快捷的治療,為每一位接受治療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達到持續觀察、及時治療的目的。為患者申請免費抗病毒藥物,有效指導抗病毒藥物的食用方法,使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強調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服藥依從性是保證治療的重要措施。
1.5 健康咨詢臺:借助電話、QQ、面對面等形式,指導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的必要性,在生活上盡量按照艾滋病患者的飲食原則:高能量、高蛋白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科學搭配;食物多樣、清淡等進行調護,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幫助患者建立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1.6 溫暖的家:夫妻或家庭成員一同參與,使家人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以及艾滋病相關知識,消除家人對艾滋病的恐懼與反感,教育家屬不要歧視、孤立、遺棄他們,保護病人的隱私和自尊。促進他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讓家屬更主動的關心和體貼患者,針對患者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情緒給予鼓勵和安慰,家園也成為他們溫暖的家。
1.7 感染者之家:關愛之家成立至今共有392名艾滋病患者得到幫助,患者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安慰、相互支持,通過老病人的切身體會,有效地穩定新發感染者的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通過“康乃馨關愛之家”這個平臺,對艾滋病病人進行有效地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提高自己對現實的認識能力,改變患者對自我、周圍環境及未來的歪曲和否定態度,從而改變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能力及主觀上的抑郁、焦慮和不滿情緒,從而減輕艾滋病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392名患者中98名重癥患者重新獲得健康回歸社會;死亡人數從2010年的16人降低至2013年的8人,300余名患者獲得家庭的理解、支持,所有病人均得到有效的治療和健康指導,正確面對疾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改善了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命,避免了二代傳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對艾滋病病人的干預之所以收到較好的效果,主要是屬于感染者自己的場所,不會受到社會歧視的影響,在這里減輕了患者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4]。患者在一種良好的情緒體驗下接受治療,同時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情緒通過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系統的作用,進而調節免疫力和提高生活質量,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增強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充分體現了政府的“四免一關懷”政策,在增強感染者及病人積極治療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1] 李太生,王愛霞,邱志蜂.艾滋病的免疫發病機制和免疫重建[J].中華醫學雜志,2007,81(3):310 -313.
[2] 楊放,吳尊友,徐臣,等.農村地區HIV感染者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及流動情況研究[J].華南預防醫學,2004,30(1):10-13.
[3] 張一奇.探討治療性小組對病人的心理干預[A].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內地部分),2004.
[4] 謝正,李真.心理干預對農村地區艾滋病并發抑郁癥病人情緒及免疫功能的影響[A].中華中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