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殿波,王艷宏(通訊作者)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過敏性哮喘是機體對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種氣管、支氣管反應性過度增高的疾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過敏性哮喘病因及發病機制較復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因此本文就近年來關于過敏性哮喘的實驗研究綜述如下,以其為開展相關實驗研究提供參考。
姚孝明等[1]采用腹腔注射10%卵蛋白(OVA)建立豚鼠哮喘模型,通過觀察哮喘潛伏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血清白三烯(LTE4)、環磷酸腺苷(cAMP)和環磷酸鳥苷(cGMP)的變化,并采用離體豚鼠氣管環體外試驗,通過觀察AG對磷酸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收縮的影響,探討了江蘇省名中醫朱啟勇經驗方安喘顆粒(AG)的作用機制。結果發現AG對實驗性哮喘模型豚鼠有良好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與預防和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降低模型豚鼠外周血中EOS計數和LTE4的含量及恢復cAMP/cGMP比值有關。
陳賀等[2]通過建立卵白蛋白為誘因的豚鼠過敏性哮喘模型,通過觀察復方川貝顆粒對哮喘豚鼠血清中血栓素B2(TXB2)、白三烯B4(LTB4)的含量、哮喘潛伏期及肺部病理切片EOS計數的影響,探討復方川貝顆粒治療過敏性哮喘的內在機制。結果表明該制劑對OVA介導的豚鼠過敏性哮喘模型的平喘作用機制與調節血清炎性介質和減少EOS浸潤有關。
劉以民等[3]分別采用組胺噴霧致豚鼠哮喘法、肺溢流法、離體氣管片法、豚鼠肺支氣管灌流法等實驗方法探討地龍湯治療哮喘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地龍湯水煎液對噴入組胺致喘的豚鼠,能使其哮喘潛伏期顯著延長,肺溢流減少,對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過敏性收縮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對給予組胺后的豚鼠離體氣管片引起的收縮有非常顯著的舒張作用,能使肺支氣管灌流液流速加快,灌流量增加。地龍湯水煎液對由各種過敏介質引起的哮喘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邢文娟等[4]用卵清蛋白和氫氧化鋁致敏建立了豚鼠實驗性哮喘模型,以觀察其行為學差異和EOS數目的差異為指標,探討蘆薈凝膠對豚鼠過敏性哮喘的影響。結果表明,蘆薈組EOS數目較哮喘組明顯降低,且其哮喘癥狀有明顯差異。蘆薈凝膠可有效減輕豚鼠的哮喘癥狀。
丁永芳等用OVA復制豚鼠哮喘模型,觀察小兒咳喘寧顆粒對模型動物哮喘潛伏期、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肺組織病理學的影響。結果表明,小兒咳喘寧顆粒可明顯延長哮喘潛伏期、提高模型豚鼠血清中SOD活性,改善模型動物肺組織病理學改變。小兒咳喘寧顆粒對過敏性哮喘模型豚鼠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王勇生等[5]以OVA致敏和激發建立大鼠支氣管哮喘模型,采用計數BALF中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及肺組織切片HE染色鑒定模型,觀察地塞米松對建立過敏性哮喘大鼠模型的影響。結果表明,模型組大鼠BALF中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和地塞米松組。肺病理組織切片HE染色顯示模型組大鼠支氣管收縮,部分支氣管上皮脫落,支氣管及小血管周圍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等炎細胞浸潤,地塞米松組大鼠可見支氣管周圍有少許同樣細胞浸潤。對照組大鼠未見明顯異常。成功建立過敏性支氣管哮喘大鼠模型。
郭勇英等[6]通過觀察一般生活狀態、肺組織形態學,以及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中的ET-1(內皮素-1),IL-1(白介素 -1),IL-6(白介素 -6),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含量,生化法測定血清中NO(一氧化氮)含量,免疫組化測定ICAM-1(細胞間黏附分子-1)等為指標,探討了桑蘇二陳湯加味對卵白蛋白致敏的大鼠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的作用及作用機制,結果表明,在肺組織形態學中,桑蘇二陳湯加味低劑量組能加速緩解支氣管痙攣,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減輕氣道炎癥,并能顯著改善哮喘大鼠血清中TNF-α、ET-1,IL-1,IL-6,NO 含量及肺組織上皮細胞ICAM-1陽性面積的表達,有效控制氣道炎癥,從而改善氣道重塑。
朱敏敏等[7]以大鼠致敏后的一般生活狀態、肺泡灌洗液中白細胞總數和嗜酸性粒細胞的百分比、巨噬細胞、右下肺組織(未經灌洗)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觀察攝片等為指標,采用低劑量卵白蛋白,并用新鮮配制的氫氧化鋁凝膠、百日咳桿菌菌苗作為免疫佐劑,經多點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2次致敏,實驗證明致敏效果良好,采用霧化吸入卵白蛋白進行連續激發,成功地建立了大鼠過敏性哮喘模型。
此外,劉永剛[8]選擇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細胞脫顆粒反應模型觀察麻黃湯及拆方對哮喘速發相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麻黃湯及拆方能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細胞脫顆粒反應。
周明眉等[9]通過OVA皮下注射致敏,霧化吸入激發的方法,建立哮喘特異性免疫治療的小鼠模型。通過檢測BALF中的(EOS計數和ELISA法檢測BALF中IgE,IL-4,IL-5,IL-13和IFN-γ,考察模型動物與過敏性哮喘相關的炎癥細胞水平和免疫系統的Th1/Th2平衡,探討地龍酸性部位對過敏性哮喘的治療作用。結果表明,地龍酸性部位組(S)和30%乙醇洗脫(S30)組有顯著的抑制EOS計數升高,明顯抑制IgE、IL24、IL25、IL213水平升高,和顯著抑制IFN-γ降低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為抑制EOS的分泌和調整Th1/Th2平衡。
唐燦等[10]通過對致敏小鼠中腦單胺類神經遞質和組織胺含量的測定,電鏡下對致敏小鼠腸系膜肥大細胞脫顆粒的觀察,發現小青龍合劑具有顯著增加致敏小鼠中腦AD和DA分泌量,顯著減少His、5-HT分泌量;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初步闡明了小青龍合劑平喘作用的機理。
王桂蘭等[11]建立了OVA和氫氧化鋁致敏的小鼠哮喘模型,通過檢測血漿IgE水平和血中嗜酸細胞計數,通過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對各組小鼠肺組織STAT6的表達,探討了布地耐德對哮喘模型過敏性炎癥信號傳導系統的干預作用。結果表明,布地耐德混懸液霧化吸入不但可以減輕哮喘模型氣道的過敏性炎癥,同時可以通過抑制肺組織STAT6的表達進而抑制過敏性炎癥的信號傳導系統。
劉洋[12]以OVA建立小鼠過敏性哮喘模型,分別應用免疫組化方法研究精氨酸酶基因在過敏性哮喘模型小鼠肺中特異性表達的變化和應用實時熒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gob-5基因在過敏性哮喘模型小鼠肺及氣管中特異性表達的變化,并篩選出gob-5基因在過敏性哮喘小鼠的器官中的特異性表達及其最佳反應條件,初步探討了祛風解痙平喘方劑(風哮方、定喘湯、射干麻黃湯)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使中醫治療哮喘更加客觀化,量效化。
制備支氣管哮喘模型的動物有多種,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倉鼠、犬、兔、羊及猴等,其中小鼠、大鼠與豚鼠應用最普遍。豚鼠哮喘模型是最早、最經典的哮喘動物模型,但過敏反應由IgG介導,與人類哮喘有所不同,而且豚鼠特異性的免疫檢測試劑較少,妨礙了與哮喘有關的免疫抑制方面的研究。對于治療哮喘機制研究多建議采用小鼠哮喘模型,因在小鼠肺部炎癥中主要介導的抗體是IgE,但也有其局限性,如不出現人類哮喘特征性的黏膜炎癥及上皮層EOS浸潤,大多數出現過敏性肺泡炎和超敏性肺炎,進而掩蓋氣道的炎癥損害,且小鼠體積小、體重輕、操作不便等。目前大鼠的過敏性哮喘急性期模型在國內外被廣泛采用,因大鼠具有品系純、繁殖快、價格低、來源豐富、有關分子生物學試劑較多等優點,并與人類哮喘相似,如過敏性反應由IgE介導,特別適合于特異性抗原抗體反應的研究,激發后出現速發和遲發雙相反應比例高,遲發反應與患者遲發反應時間較接近,氣道高敏性持續時間長等。過敏性哮喘的實驗研究的指標,整體水平多觀察模型動物的引喘潛伏期、哮喘持續的時間;組織、器官水平多取氣管或肺組織進行組織形態學檢查或開展肺溢流實驗、離體器官實驗;細胞水平多測定血清或BALF中細胞總數或分類計數(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EOS及嗜中性粒細胞的百分率);分子水平多測定血清或BALF中IgE及與TH1/TH2相關的細胞因子,如TH1分泌的IFN-γ和IL-2,TH2分泌的IL-4和IL-5等。
[1] 姚孝明,丁永芳,肖慶玲.安喘顆粒對實驗性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及其機制探討.江蘇醫藥,2013,39(16):1891-1894.
[2] 陳賀,張慧穎,劉禾,丁春曉,等.復方川貝顆粒對OVA介導的豚鼠過敏性哮喘模型的平喘作用機制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8):228 -231.
[3] 劉以民,張德新,杜亞明,等.地龍湯對實驗性哮喘豚鼠平喘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14(1):21-22.
[4] 邢文娟,丁明,楊璐.蘆薈凝膠對豚鼠哮喘的作用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5):535 -536.
[5] 王勇生,桂淑玉,李永懷.過敏性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地塞米松對其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2):39-41.
[6] 郭勇英.桑蘇二陳湯加味對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的實驗研究[D].河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9.
[7] 朱敏敏,傅誠章,周欽海.大鼠過敏性哮喘模型的建立[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3,7(1):71 -72.
[8] 劉永剛.麻黃湯組方原理的研究一麻黃湯及拆方抗炎、抗過敏性哮喘作用及機制的研究[D].第一軍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9] 周明眉,褚襄萍,楊紅舟,等.地龍酸性部位對小鼠過敏性哮喘模型的抗炎和抗過敏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8,23(19):2249-2251.
[10] 唐燦,沈映君.小青龍合劑平喘作用機理研究[J].中成藥,1998,20(3):32 -33.
[11] 王桂蘭,魯繼榮,劉翔騰.布地耐德對哮喘模型過敏性炎癥信號傳導系統的干預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552-2554.
[12] 劉洋.祛風解痙平喘類方劑對過敏性哮喘炎性基因的調控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