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瑛
摘 要:學校公民教育就是學校通過設置基本的課程和舉辦相關的活動,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強烈的法律意識的一種教育。在我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學校公民教育無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上都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這些給學校公民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給它帶來了發展和完善的機遇。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各個方面,探索其存在的問題,并且找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受教育者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和回饋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關鍵詞:公民教育;學校公民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162-02
一、公民教育概述
(一)公民教育的內涵
希臘文中人是屬于一個城邦的,而城邦卻是由很多公民集合而成的,這種由公民集合在一起而組成的從事政治活動的團體就是城邦。一個城邦之所以能夠形成,離不開公民這一基本要素。朱曉宏說:“公民的行動是自主的,是理性與道德意識相配合的產物,沒有公民以及公民的道德,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更無所謂國家的發展。培養公民是一個現代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藍順德認為:“公民教育應當從它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因而得出其含義:公民教育是指各級學校中強化公民教育的相關課程,其中包括培育主動而負責的國民的政治教育、養成健全人格的倫理道德教育、集成文化傳統的民族精神教育三個方面的內容”。然而,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公民教育勢在必行,作為實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則擔負著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二)我國公民教育的發展狀況
我國公民教育出現在鴉片戰爭以后,嚴復鼓勵人民群眾的斗志,開啟人民群眾的智慧,為人民群眾的道德修養增添新的血液。梁啟超告訴廣大群眾教育可以使他們具有自身的人格,享有人權,不受他人的干涉,可以平等自主地處理自己的事情并為自己做出決策。伴隨著這些呼聲中國近代公民教育開始了。從實踐的層面上來說,我國公民教育興起于“五四運動”前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賦予了公民各項權利和義務,這為我國公民教育開闊了新的發展前途。隨著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不斷發展,國家也相應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學校公民教育的重視程度,中共中央和教育部陸續頒布各項通知以及綱要,不斷地提高對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重視程度。
二、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
1.我國學校公民教育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國的公民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公民的道德教育、公民的政治與法律教育、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還涉及傳播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以及環境保護等基本知識。大體框架是較為完善的,但從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實際操作上來說,存在著只有框架無具體內容的問題,造成一種尷尬的困境。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有種模糊感,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也不知道現在的知識框架中還缺少什么。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學校公民教育的具體內容并沒有跟隨時代的步伐發生新的變化和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時代發展相脫節。
2.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在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上出現畸形化發展
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很多情況下是以課堂的形式出現,以教師教、學生聽的方式來實現,缺乏對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如果在進行公民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只注重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不注意學生是否真正地接受了這些知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可以達到幾成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學校公民教育“一張皮”,而揭開這張皮之后里面卻是空心的。這就說明學校的公民教育內容并未深入學生的內心,并未被學生真正地接受。
(二)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在教學目標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公民意識①培養的力度不夠
對學生的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培養和強化方面的重視不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處理好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使之達到一種和諧的發展狀態,無論偏重于權利一方還是偏重于義務一方都會打破這種和諧狀態。在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過程中,強調比較多的是應當履行的義務以及服從教師的安排與要求。其中,突出強調的是“利他”、“奉獻”以及“自我犧牲”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這在無形中會導致學生對公民權利的認識不夠,甚至對公民權利是完全陌生的,打破了學生對公民權利和公民責任認識的平衡狀態,基本權利就得不到保障,義務更是無從談起。
2.培養學生公民素質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脫節,忽視了對學生公民能力的培養
目前,學校公民教育實現的主要途徑是開設相關課程,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并沒有提高學生關心他人與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沒有真正地做到“知”和“行”的有機統一。在應試教育大背景的影響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尤為關注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把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擺在從屬地位,尤其關注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把學習成績放在主導地位,相應地可以提高學校公民教育教學效果的各種課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得少之又少。這樣,就會直接導致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親自體驗的實踐的不和諧,必然會造成學生只知道理論知識卻不會具體運用。
(三)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在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1.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客觀存在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國學校公民教育在實施方法上比較常出現的是課堂講授法,在這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自己的客體地位,而造成主客體顛倒。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忽略了對象的需要,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客觀存在,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成為被動接收信息的容器。
2.教學途徑上過度重視“灌輸”,忽視了其他教育途徑
我國學校公民教育以采用課堂教學為主。一方面,教師著重進行正面的定性講授,發揮先入為主的教育功能。但是,在此過程中往往會導致死記硬背和灌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覺到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同時,其他的教學途徑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忽視了隱性課程對學生公民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加強和改進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具體對策
(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現實,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首先,我們應當根據現階段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制定與之相符合的教學內容,督促教師加快知識的更新速度,真正做到相關理論知識的與時俱進。其次,確實設計出學生感興趣、樂意學的內容,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在不同階段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進行籌劃安排,使教學內容由簡到易、由低到高層層遞進,使學生不是單純讀懂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真正理解公民教育相關理論知識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最后,設置專門的公民意識教育內容,不能只是簡單地在其他課程中簡要提及,而是應當針對培養合格公民去設置專門的教育教學內容。
(二)明確公民教育的目標定位,加強學生能力目標的貫徹和實施
首先,深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當把學生當成一名公民來看而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和諧的對話關系,從而提高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與此同時,要使學生意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應當享有各項權利,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履行好好學習的義務,要學會把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次,注重把培養學生公民素質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強化。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把理論知識放回到實踐中去,接收實踐的檢驗,對理論知識進行很好的修正、豐富和補充。注重對學生公民素質實踐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更充分、深入地理解在學校公民教育課程中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深切地感受和體會現代化民主、和諧的社會氣氛,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最后,應該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狀況制定與之相統一的教學目標,努力實現“國家或社會合格公民”的總目標。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大學階段都應當比較明確地規劃出學生在這一學習階段應當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地知道在一個學習階段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逐漸地意識到并明白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提高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多途徑實現我國學校公民教育
首先,可以通過舉行專題討論,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在學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思考,對于課堂上學到的相關知識可以理解并且可以靈活使用。在學習中,使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公民中的一員,應當積極地參加社會建設以及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各項活動。同時,教師應當在學生自身意識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善思考、多交流,從實際出發并與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系。其次,教師應當作為平等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參加討論,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擴展創新。再次,學校應當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會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在實踐中是實在在地體驗自己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最后,不斷提高隱形課程潛移默化的作用。西方學者稱隱性課程涉及學校的校風、班級的班風以及教師的人格,對學生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公民教育課程的過程中還應注意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對教材和教學所持的態度、學校的獎懲等方面的內容,努力提高隱性課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曉宏.公民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藍順德.公民教育的內涵[M].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
[3]劉千.論加強我國中學的公民教育[J].基礎教育,2011(4).
[4]傅慧芳.公民意識的歷史觀照[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6).
[5]高貴忠.中小學公民教育現狀研究評析[J].教育文化論壇,2012(1).
[6]楊遠旺.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J].中國德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