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萍++劉桂勇
摘 要:中職德育,是在學校德育大的范疇下,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在德育的內涵上有著一致性。另外,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 ,與普通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不以普通教育的升學為目標,因此職業教育的內涵又有著自身的獨特性。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內涵
中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國家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黨的十八大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較之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現代”二字的加入,這就賦予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的目標和內涵,要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在為國家培養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這個大目標下,教育者在做好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中職的德育教育也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什么是德育
“德”古語解釋為“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就是“直行”或“行直”會意。“育”養子使作善也。現代教育中的“德”包含為品行、信念、恩惠三個意思。“育”包含為教育、培養;教育活動兩方面意思?!暗掠币辉~字面意思為進行品行、信念、感恩的教育、培養及組織的教育活動。廣義地理解為就是全社會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指的就是學校德育。
二、學校德育的本質
學校德育是德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熱愛中國共產黨等的政治教育,培養受教育者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意識形態教育;培養受教育者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的品德教育;進行遵紀守法的法制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系統實踐活動過程。
根據學校德育概念的界定,按照哲學矛盾的辯證統一觀點,學校德育的組成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教師——德育教育的傳授者,另一方面是學生——德育教育的學習者。這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因此,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作為學習的主體,要主動地學習,視學習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對教師來說,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實施者,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進行道德學習的環境、條件促進學生政治思想、法律意識、良好行為習慣、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形成,這就是學校德育的本質。
三、中職學校德育的特性
學校德育是以人為本,道德的目標指向是學生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內在、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為宗旨,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幸福生活。中職德育教育是在學校德育教育大的范疇下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教育的受體均是學生,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內涵上有著一致性。另外,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 ,是培養生產一線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與普通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不以普通教育的升學為目標,中職德育教育具有艱巨性、職業性、崗位性、先進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要求德育目標注重學生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因此職業教育的內涵又有著自身的獨特性。
(一)中職德育具有艱巨性
現代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的轉型期,當前社會受經濟至上、功利化傾向的影響,在此種社會歷史背景下,大學的擴招,大多數家長選擇讓孩子上高中,到職業學校來的生源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們普遍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卑,不自信;又因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機制尚未建立;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對接尚不吻合,學不為所用,市場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專業就業難以對口;社會對職業教育、職校學生存在偏見等,致使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呈現出缺乏理想、自我中心、自控力差、是非觀念淡漠、不愛勞動、不懂得禮儀、不知感恩、心理障礙、家庭信任度低等不良的心理狀態。
職業教育專業眾多,給德育教師帶來很大挑戰,給學校專業環境創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門針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要求企業人員參與學校德育教育,但對于企業來說,由于并沒有上級主管部門的強制要求等眾多因素,給中職學校德育教育造成不可避免的艱巨性。
(二)中職德育具有職業性
職業教育培養學生,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崗位需求進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強烈的職業意識為統率,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勝,使學生具有在崗位上發揮才能的思想基礎和職業基礎。離開職業特色,中職德育就會失去立足點。在職業教育中,不同的專業有著不同的職業特征、職業紀律和職業行為,如學前教育專業與會計專業就有不同的職業要求。
(三)中職德育具有崗位性
職業是一個大的范疇,在這個大的范疇下包含不同的崗位,崗位不同,職業道德要求也就不同。例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物流業涵蓋了經濟社會市場的方方面面,越來越成為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行業。在這個大背景下,職業學校物流專業應運而生。而物流這個職業,崗位分工十分明確,包含有倉儲崗、運輸崗、信息管理崗、理貨崗、客戶溝通崗等多個不同的崗位。因此,中職德育強調崗位特色。強調特色是質量的標志,質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特色和行為規范特色。如若忽視,培養出來的學生就難以就業,就難過用人企業崗位檢驗關,就缺乏競爭力。
(四)中職德育具有時代性
中職教育目的是為國家、社會培養生產一線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么生產一線所需的勞動者,是隨著時代崗位的變遷而發生著需求的變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許多新興行業、新工種人才奇缺,甚至有些技能性要求很強的工作崗位人員出現斷檔,急需大量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業技術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就要求中職德育教育目標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因此,中職德育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脈搏,否則將被社會所淘汰。
(五)中職學校德育具有實踐性
中職德育教育從根本上說是滲透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表現在生活即教育、工作即教育、學習即教育。是通過學生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經驗的積累而產生作用的。因為道德表現出在日常行動中,它的本質是實踐的。道德的學習與發展也是在實踐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沒有意義、沒有效果的。
相對于成年人,中職學生的道德實踐行為方式是不確定的,他們的道德觀念還沒有形成,道德的判斷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近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的摔孩子、公交車上殺人、挖孩子眼睛、父子在公路上為泄憤而撞車、李天一事件等表現出來的社會道德缺失,告訴我們,德育教育必須在實踐中加強。因此,中職德育教育是要創造教育的機會、情景、內容、氛圍、時效引導學生對社會發展的道德認識是發展的有階段性的,并不是唯一的,促進學生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形式和層次發展,特別是引導學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品質。幫助學生領悟生活的意義,獲得對社會、對人生、對自我、對生活的反思和感受,形成學生對世界、對他人、對自我的道德關懷。
(六)中職學校德育的價值性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有效的道德教育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促進他們樹立尊嚴意識的重要途徑。加強道德教育對中職學生的人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能夠更好地推進學生管理。中職德育教育具有十分濃厚的價值性,無論是教育的個人目的還是社會目的,無論是教育內容的開發還是更新,無論是師生的主觀意識還是師生之間的全面交往,無論是教育的方式還是教育的評價,到處都可以感覺到教育的價值性,沒有價值性的教育,很可能就是失敗的教育。
四、中職德育的內涵
針對于中職學校德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造成中職德育教育勢必要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這也使中職德育教育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一)中職德育引導性的豐富
中職德育引導性表現在,一是引導從普通教育中升學失敗的受教育者的自我重新構建,是一種價值引導;二是引導中職學生遵循社會化道德標準,是一種規范引導;三是引導中職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是一種職業引導。
(1)價值引導。中職學校教育的主體是處于自我認識還不清晰的學生,學生的價值觀還沒有形成,對于中考失利的打擊和來自社會、家庭、朋友等多方面的壓力,難以承受,在學習上形成反正我也不會、我不如別人、破罐破摔的心理。因此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循序漸進、成系統的開展“成功”教育。中職學生雖然在文化基礎方面薄弱,但他們動手能力強;中職學生雖然自我約束能力差,但他們適應新環境、新變化方面強;中職生雖然不能如愿升入高中,但他們接觸專業早,可以為家庭解決困難。從原有對學生單一性的、定性的成績評價,轉化為用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發展全過程來評價中職學生。
通過一次次“成功”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正確認知,我是能夠成功的,我一點也不比別人差,正能量的不斷正向強化,逐漸使學生將心理狀態調整到正常的水平。
(2)規范引導。一個國家、社會,科學的、正常的向前發展,是在各個層面遵循著良好的社會道德、法制標準、行業準則的。
校園文化是引導學生道德發展的無形要求,秉承學校的優良傳統,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以全力打造具有深厚思想內涵和高尚精神品味的校園文化環境,形成一個富有道德影響力的德育“場”。
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法律法規等的遵守程度沒有明確的思想意識,有時為了朋友義氣或是臨時沖動有可能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精神文化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催化劑;校園物質環境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軟監督,行為規范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重要保障。開展法制教育、遵章守制教育、行為規范教育,使法制意識、行為習慣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訓練,逐漸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發展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3)職業素養引導。企業所需的員工,不僅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過硬的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沒有專長的人才是次品,沒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學生是危險品。因此,中職德育應緊緊圍繞培養職業素養作為主線,學校的德育內容圍繞企業的用人標準進行組織,按崗位需求進行德育創新。構建全員參與、全程管理、全方位滲透的管理模式。
(二)中職學校德育的職業性豐富了德育教育途徑
《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和實訓實習在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抓住中職學生與社會實際、生產實際、崗位實際和一線勞動者密切接觸的時機,進行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進行職業紀律和安全生產教育,培養中職學生愛勞動、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增強中職學生講安全、守紀律、重質量、求效率的意識。
職業教育與普通的升學教育目標完全不同,而是與職業的聯系密切相關,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標準,標準不同,職業道德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中職德育課程、專業課程、實習實訓、職業指導、創業教育、德育活動、學校文化、校企合作都具有鮮明的職業特征;要求中職德育教師要了解不同專業的職業道德;專業課、實習實訓中職業素養的滲透;學校德育活動要開展與職業對接的德育教育活動;學校文化的創設也要包含職業道德的內容;企業文化的滲透、企業人員對學生身體力行的教育,意味著職業學校德育體系的不斷豐富,使整個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在一個完整的德育教育體系中。
德育教學改革緊隨社會發展,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中職學校的德育課改革也在進行。在德育課程的教學中增加現代企業文化、企業道德規范、企業員工基本素質等新內容;作為學校德育的主陣地,班級進行與行業對接的班級文化建設,讓學生在學校內就接納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定,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會達到企業員工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要求,使得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用工要求之間縮小差距。學生畢業后到企業工作,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或者零培訓,就可以上崗實習。
學校與企業相結合,職業教育必須引進企業文化開展學生德育,要讓學生熟悉企業,不能關門搞德育,要把那些職場能手(尤其是自己的畢業生)請回來,現場說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
綜上所述,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好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把德育研究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來抓。不斷豐富中職學校德育內涵,創新德育途徑,完善德育體系,最終完成為經濟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合群主編.職業教育學[M].廣州: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馬學平,耿學超,劉志.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