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守博,王黎明,李 明,孫智勇
(1.山東理工大學 學報〈社科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2.山東理工大學 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12)
近十年來,我國總體貨幣供給量充足,卻不時出現“錢荒”,“錢荒”有時表現為銀行系統流動性貨幣緊缺;有時表現為銀行不差錢,但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長期無法從外部獲得必要發展資金。政府對待“錢荒”的一貫手段是增發貨幣,其效果有限,對此學界有各種解釋,但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被人們忽視了,即由于腐敗、居民手持現金大幅增加所導致的銀行系統大量現金漏出,形成巨量資金窖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一定時期出現“錢洪”與“錢荒”并存。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近十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有目共睹,到2012年底,我國貨幣供應量余額為97.42萬億元,美國的貨幣供應量為64.71萬億元,我國貨幣供應量是美國的1.5倍。2013年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3月末,我國貨幣供應量余額為103.61萬億元,同比增長15.7%,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人民幣存款余額97.93萬億元,同比增長15.6%,雄踞世界第一;到2013年底貨幣發行量達到110.7萬億元。從縱向看,1990年我國貨幣總量為1.53萬億元,2002年貨幣發行量為16萬億元,10年中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近7倍。再如,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26.25萬億元,我國新增貨幣12.26萬億元,占全球一半。我國22年中貨幣發行增長72倍,由此可見,我國貨幣超發現象十分嚴重。
從M2與GDP之比看,2008年M2/GDP為130%,2012年我國GDP總額為519322億元,[1]年末廣義貨幣發行量為97.4萬億元,M2/GDP為187%;2013年我國GDP總額為568845億元,[2]年末廣義貨幣余額為110.7萬億元,二者之比為195%,這意味著近2元錢才能拉動1元錢的GDP,比美國大了近3倍,而美國M2/GDP為6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指出,M2不宜超過GDP的80%,超過即意味著貨幣供應過度。再從房地產價格看,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有目共睹,房地產價格從2005年開始全面上漲,然后進入整整8年快速上漲期,幾乎和M2增長成正比,M2增長4倍,房地產價格至少也增長4倍。地產大亨王石承認,上海房價收入比不止45倍,如果房價泡沫破滅,后果極為恐怖。
盡管我國貨幣超發已是不爭事實,但也有相反看法。2013年3月人大記者會上,周小川行長在回答記者提問我國貨幣發行是否過多時稱,從國際比較來看,M2和GDP之比,日本比我國更高,但日本還在擔心通貨緊縮。同時,他還介紹說人民銀行每年按照經濟增長對貨幣供應的需求,基本按照預先設計的、相對穩定的速度投放基礎貨幣,最終做到了基本上沒有多印、多投放票子,避免了出現大幅度的通貨膨脹。[3]其實,貨幣投放多少與貨幣緊缺與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里有個結構搭配問題,通貨膨脹與流動性緊缺同時存在,正是這一矛盾的反映,就像產能過剩與某些產品短缺并存一樣。所以,存在貨幣超發情況下,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企業中仍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錢荒”。
一般來講,出現“錢荒”要么是因為貨幣發行量不足,要么是因為資金配置不合理。由前述分析可見,我國整體層面不差錢,所以最大可能是因為資金錯配或資金漏出嚴重導致“錢荒”。孫立堅認為,中國式“錢荒”是由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職能錯位所致,金融資本沒有為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做貢獻,而是搶占屬于產業資本的領地,部分民營資本為了短期利益去追逐高收益的房地產行業和收藏業,從而導致實業領域出現“錢荒”。[4]201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增長乏力,國外熱錢在國內短期套利預期不高,導致國外熱錢紛紛流出我國。2013年五六月份以來,每月流出量都在500億美元以上,由此導致銀行出現“錢荒”,使國內資金相對緊缺。2013年下半年,由于美國宣布退出量化寬松的政策,引發熱錢迅速流出中國,導致金融體系流動性吃緊,[5]使銀行間拆借利率飆升,一度出現“錢荒”現象。目前我國市場的整體流動性非常充足,2013年中、年末出現的兩次“錢荒”只是資金錯配導致的暫時性、結構性資金緊張。[6]錯配的原因正如中央財經大學郭田勇教授在其博客中描述的:2013年的“錢荒”是因為相當一部分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銀行系統里打轉,投入到錢生錢的高收益領域,體外循環的雪球越滾越大,形成巨大的錢窟窿,導致實體經濟資金緊缺,表現為銀行和實業均出現“錢荒”,是資金大量在銀行內部空轉、熱錢大量外逃、外匯占款增量迅速減少及部分商業銀行盲目增加信貸投放導致的資金緊缺。2013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090家境外企業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而2013年吸收外資金額是1175.86億美元,預計2014年中國將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這種情形將進一步加劇資金緊張。2014年2月27日,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在兩會提案新聞通氣會上指出,“錢荒”是影響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銀行的“嫌貧愛富”,使民營企業的“錢荒”問題多年存在。[7]從投資效益角度分析,2008年后,我國投資規模過大,投資效益低,資金大量投資于“鐵公機”等基礎項目,沉淀資金過多,效益較差,導致流動性不足。尤其近年來,銀行業競爭加劇,部分金融機構過分擴張業務規模,影子銀行規模越來越大,不僅分流了很大一部分資金,而且銀行間資金拆借過多過旺,這種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銀行對資金需求旺盛,從而引發銀行間“錢荒”現象。從財富占有角度看,超發的貨幣通過不正常途徑進入富人手中,他們不進行利潤率低下的實業投資,而是將貨幣儲藏起來進行金融投機和高利率放貸,使金融業、類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產業之間的利潤率剪刀差越來越大,引導貨幣資本進一步脫實向虛,國民經濟繼續金融化,陷入流動性陷阱并越陷越深,難以自拔,[8]“錢荒”就出現了。
如果說中國錢多到“泛濫成災”,那是正確的;如果說中國錢少到“赤地千里”,那也是正確的。“錢洪”與“錢荒”居然共處一國,這是一個“二律背反”的中國現實。2013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高達3.82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一。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游客海外消費在2012年達到850億美元,可能已經超過美國及德國游客。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連續3個月突破45萬億元,位于歷史最高位,成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居民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是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居民儲蓄率超過50%,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另一方面,中國中小民營企業資金饑渴,爆發“錢荒”,高杠桿運作的金融機構也資金饑渴,全社會利率高昂,錢最多的國家錢卻最貴。如2013年6月20日,上海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暴漲至13.44%,并在盤中一度達到30%,相當于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倍,[6]12月“錢荒”卷土重來,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只是由于央行及時向市場注入3000億元資金,才使銀行間利率沒達到駭人聽聞的高利貸水平。對此,有人指出,是各路經濟權貴、既得利益集團聯手制造了“錢荒”局面,意在變相要求增加貨幣發行,借金融業和類金融業畸形發展狂潮再大賺一筆。這些非正常“先富起來”的少數人,把不義之財投入信托、民間借貸等影子銀行和房地產、收藏界等類金融業,使房價和收藏品價格高漲,稀缺資源炒作瘋狂,影子銀行占有的資金急劇膨脹,由此形成了中國一波又一波的物價飛漲。應當說,今天的中國并不缺錢,流動性緊缺其實是個偽命題。
“錢荒”現象既與貨幣發行有關,也與現金流通、使用和管理制度不科學密切相聯。下面通過對中、美等國貨幣發行、流通及現金使用、現金管理情況進行介紹,以期從中獲得一些有益啟示。
1.人民幣發行機制。
英、日、歐盟等國家對貨幣發行的規定非常明確。英國貨幣發行實行準備制度,規定了貨幣發行的最高限,限額內100%以政府債券、其他證券做準備,但英格蘭銀行可以自身擁有的黃金數量超額發行。英格蘭銀行通過各分支機構向商業銀行供應貨幣,但不直接貸款給商業銀行,而是貸款給貼現所和承兌所。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兩地的商業銀行投放貨幣都要以英格蘭銀行發行的貨幣做準備,做到有準備發行。日本銀行發行貨幣除有最高限度外,也要求貨幣發行有保證物,保證物為金銀、外匯、3個月到期的商業票據、銀行承兌票據,以及3個月內到期的以票據、國債、生金銀等為擔保的放款等。歐元區以共同條款的形式規定了歐元投放的方法和標準,規定如果經濟增長率、就業率和通脹率三個指標在預定范圍內,則向市場投放適度流動性,如高于預設范圍就緊縮流動性,低于預設范圍就增加貨幣投放,有效約束了歐元投放規模。所以,西方國家發行貨幣都以央行發行的貨幣與各種資產交換實現貨幣投放,對貨幣發行實現數量約束。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四條第三款規定:“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是其職責。第五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就年度貨幣供應量、利率等重要事項作出的決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執行。”關于人民幣發行的機制,如怎樣發行,按什么原則發行,發行多少,什么時候發行并沒有詳細規定。中國沒有依據黃金和國債發行貨幣的傳統,與西方國家有極大不同。我國的傳統是實行物資本位制,這些物資有商品、農產品和外匯等。從實際運作看,主要以購買外匯的形式實現貨幣發行,這樣的貨幣發行因外匯儲備多少而有很大不確定性。“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直觀上看主要是外匯儲備”,“因結匯而形成的基礎貨幣供應渠道一直在人民幣基礎貨幣供應渠道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9]從內在約束機制看,以外匯買入方式發行貨幣,是貨幣對經濟運行的追加,二者互為因果關系,這與以國債券為準備的發行截然不同。所以,我國貨幣發行主觀性強,約束性差。從法律角度看,人民幣發行沒有法律上的準備和擔保要求,沒有發行限額規定,屬于無法定準備和擔保的純信用發行,是極不科學的。
2.當前我國現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現金管理仍執行1988年國務院發布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但《條例》的內容既不完善和科學,也不適應今天現金管理的實際需要,不能發揮有效作用,亟待規范、修改。現金管理、使用混亂,單位現金使用呈現失控狀態,個人現金使用處于監管真空,社會公眾對現金使用的偏好,致使對現金管理監測難度大。[10]具體表現:第一,現金管理制度不嚴密、不科學。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各商業銀行對現金管理只有描述性事項,無量化性措施,無法發揮實質性監管作用,對客戶現金交易收支合規性監管缺失。如原四川漢龍集團劉漢的貼身保鏢說過,劉漢一頓飯曾花費80萬元。我們要問這筆錢是怎么支付的,相關金融機構起到怎樣的監管作用?現存的銀監會主要以銀行為監管對象,還沒有把現金收支作為主要監管目標,只在其監管職責中明確了對涉嫌轉移或隱匿的違法資金申請司法機關予以凍結,這種事后監督效果極為有限,不能發揮及時監督異常收支的作用。第二,對居民使用現金沒有清晰的制度規范。居民憑身份證存入現金不受任何限制,對居民一次支取不能超過5萬元的規定偏高,對支取后的現金使用、流向沒有任何監管措施。我國居民習慣使用現金進行各種支付,這既與我國支付結算工具、體系和支付制度不發達有關,也是我們的支付結算觀念落后的表現。所以政府、金融機構要加強支付結算技術和制度建設,為減少現金結算提供條件,同時倡導人們逐步養成使用非現金結算的習慣。第三,企業超范圍、超限額支取現金現象嚴重。《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規定各單位保留的庫存現金由單位申請,經過銀行審批同意。這樣的規定隨意性很大,對現金使用數量約束性差,小金庫現象明顯,問題很多。第四,大額現金的使用額度太大,助長了現金流通泛濫。大額現金的流通使用與違規、犯罪行為有密切聯系。目前我國出于防范和打擊洗錢活動需要,從大額現金交易報告和大額現金交易客戶身份識別兩個方面對金融機構大額現金交易進行管理。它要求金融機構報告客戶單筆或單日累計人民幣20萬元以上或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這一規定相比美國等國家現金管理規定顯然太寬松。同時我國對超范圍、超金額使用現金的處罰規定是超出金額的10%~30%的處罰額度,相比美國的嚴厲處罰來講,這種處罰太輕,不足以產生威懾力。有信息表明,相關部門正準備修改1988年頒布的《實施細則》,修改后的條例將大大降低大額現金使用,以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對社會風氣將起到凈化作用。
1913年的美國《聯邦儲備法》規定,美元的發行權歸美聯儲所有。《聯邦儲備法》授權12家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紙幣,紙幣由雕刻與印刷局生產,聯儲理事會在預測當年新增現金需求后向雕刻與印刷局遞交現金訂單,美聯儲僅向雕刻與印刷局支付紙幣印刷費。硬幣由財政部發行,由造幣廠鑄造,造幣廠自主決定產量,但美聯儲按面值向造幣廠支付費用。具體看,美元的發行程序是:首先由美國國會批準國債發行規模,然后財政部將新發的各類國債拿到市場上拍賣,最后財政部將沒有賣出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并將相應美元交給財政部,這種安排既科學,又合理。需要說明的是,被外國政府、非金融機構和個人購買的國債不會“創造出”新美元,不增加美元投放,只是以舊換新,只有被美聯儲及其儲備銀行購買的國債才形成新美元投放,即美元發行。34個聯儲銀行現金辦公室向全國9700個儲蓄機構提供現金服務,其他儲蓄機構則通過代理行獲得現金。海外市場流通所需美元現金由聯儲通過擴展保管庫存機構和其他儲蓄機構提供。美元實行“發行抵押”制度,規定各聯邦儲備銀行的貨幣發行必須提供100%的合格抵押品以及附加擔保品。這些擔保品有:金證券、國債、地方政府債券、合格的商業票據、銀行承兌票據、抵押票據等,實現了有充分擔保的美元發行。
制度是規范化的保障。聯邦金融犯罪執法網絡成立于1990年,是一個用制度和技術手段組建起來的政府反洗錢情報網絡機構,核心職能是為執法部門提供情報線索。在現金管理方面,它要求金融機構填寫報送現金交易報告、賭場現金交易報告、國際現金與貨幣工具運輸報告,以便從這些報告數據中尋找洗錢犯罪線索。作為財政部的下屬機構,國稅局的職責之一是現金管理。為防止利用現金交易逃稅,國稅局要求任何交易機構對超過1萬美元的用現金結算的交易都要按規定填寫報表,該報表同時報送金融犯罪執法網絡,被其用于發現洗錢犯罪的線索。此外,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儲蓄銀行監管辦公室等作為銀行監管機構都負有對銀行執行大額現金交易進行監督的責任。
在規范現金存取方面,《銀行保密法》對現金存取交易報告制度作了嚴格規定。金融機構對超過1萬美元的現金存取和貨幣兌換都需要在交易完成后15天內向聯邦金融犯罪執法網絡遞交交易報告。這些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儲蓄機構、證券經紀商和交易商、外匯兌換點、郵政匯票、旅行支票銷售點等。現金交易報告的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事現金交易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住址、職業、社會安全號和身份證明等;第二部分是交易的金額和類別;第三部分是從事交易的金融機構的信息,包括機構名稱、地址、銀行代碼、批準現金交易員工的職務和簽字等。此外,在賭場的現金收付和進行國際貨幣交易中超過1萬美元也適用上述規定的報告制度。另外還規定,聯邦和州法院在收到1萬美元以上的保釋金時也應填寫并遞交該報告,以便聯邦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及時掌握相關線索。
美國現金管理制度對違反者的處罰非常嚴厲。如果個人不報送國際現金和貨幣工具運輸報告,或報告中存在實質性省略或虛假陳述,將被處50萬美元以下罰款或10年以下監禁;如果金融機構或賭場不對超過1萬美元的現金存取遞交報告,或報告中存在實質性省略或虛假陳述,上述機構將被罰款25萬~100萬美元,直接責任人將最多被處以10年監禁。如果個人或企業故意忽視報送要求,未能及時、完整報送報表,將被處最少2.5萬美元的罰款;如果不報送報告或在報告中存在虛假性陳述或實質性省略,個人將被處25萬美元以下罰款或5年以內監禁,企業將被處50萬美元以下罰款。這些規定極大減少了大額現金使用,有效預防了各種犯罪行為發生,有助于政府及時掌控全社會大額現金流向、流量,間接起到了優化社會環境、凈化社會風氣的效果。
美國現金管理制度以規范現金存取及現金交易為出發點,由此培育出美國公民非現金結算的習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于結算工具和支付系統的創新,現金使用量大大降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內美國的現金使用將最終被支票和信用卡完全超越。在過去半個世紀里,銀行外資金數量相對國內生產總值來說已經下降,從13%下降到當前的4%左右,下降了3倍。
在美國,90%以上的收支都用支票結算。原因在于:一是用支票支付方便,只要賬戶上有錢就可使用。二是使用支票時要簽字,它只認簽字人,比較安全;而鈔票不同,從誰的口袋里出來就是誰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進入別人的口袋,所以,常有現金被盜現象發生。三是使用現金會損失利息收益,而使用支票不會造成利息損失,錢始終在銀行里而無利息損失。四是使用支票可以減少清點鈔票的麻煩,減少付款時間和精力損耗,降低結算成本。另外旅行支票的廣泛使用,也大大減少了現金使用,它有一般支票的安全性特點。
為配合支票使用,美國建立起嚴格的支票使用制度。使用支票時要出示相關證件,一旦發現某人使用支票時有不軌行為,便立即記入銀行檔案,其以后不會得到任何一家銀行的服務,連求職買房也很難辦成,失去了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條件。先進、安全的支付技術為無現金化提供了基礎,許多消費都采用刷卡支付,大大減少了現金使用流通。沃頓商學院的桑德拉·希爾教授指出,整個社會的無現金化“雖然不會明天就實現,不過我確認,這個國家正在向無現金付款的方向進發”。[11]2010年艾特集團在其名為《現金更少的社會:美國現金使用預測》報告中指出,到2015年,現金的使用預計減少3%。對銀行來講,依賴現金和硬幣的消費者越少,意味著他們獲取費用收入的潛力越大。沃頓商學院國際銀行學教授杰克·古登泰格指出:“現金支付帶來的利潤最少,而且操作頗為繁瑣”。從整個社會講,交易使用支票、刷卡結算更經濟,更高效。使用現金量最多的領域就是黑市交易和毒品交易,因為交易雙方都不想留下任何交易記錄。古登泰格繼續談到,“毒品行業就是使用現金的大戶之一”。[11]美國財政部報告稱,2011年的美元流通量是1.03萬億,同比增長9.8%,據估算,其中的一半被外國持有。2011年印制的貨幣總額是1650億美元,比上一年減少了22%。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美國居民也有偏好使用現金交易的習慣。一是試圖控制個人預算。比較刷卡消費和現金消費,刷卡消費會使消費者不覺得自己正在使用金錢,而使用現金消費這種感覺十分明顯。二是前往農貿市場購物時會使用現金消費。這時現金消費會減輕小企業和農戶對銀行支付的服務費,受小企業和農戶歡迎。三是舊貨市場或工藝展。這時以現金支付更容易討價還價。四是在餐廳消費時以現金付款,便于服務生即時得到小費,而信用卡付費則不然。五是當購買的物件可能退回時,用現金支付可以以原來的付款方式立刻退回現金,而信用卡付費則沒有這種便利。總體看來,這部分消費對現金使用比重不高,對現金流通影響不大。
由以上分析可見,美國的現金使用、管理是由美聯儲、聯邦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國稅局、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雕刻與印刷局、造幣廠及嚴格的現金使用規定和支票結算制度共同組成的,它形成一個分工科學、程序嚴密的現金管理體系,極大減少了現金流通量,大大降低了使用現金犯罪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現金發行、使用費用,提高了服務效率。這種體系保證了政府對全社會現金流向、流量的全面掌控和適時調節,有效防止了現金大量流出銀行系統,把大部分現金關在“籠子”內,使其在一定范圍內發揮有效作用。
通過梳理中美等國貨幣發行及現金使用、管理的做法,清楚看出我國貨幣超發與流動性不足并存的基本關系是:在現金巨量漏出和現金錯配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貨幣超發仍然不能防止整體或局部出現流動性不足,即“錢荒”。所以,“錢洪”與“錢荒”的荒謬結合既與貨幣發行、使用不合理有關,也與貨幣流通機制不科學、配置關系沒理順相聯系。為此,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借鑒西方國家經驗,以央行發行的貨幣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實行貨幣購買資產發行,改革“外匯資產—人民幣”的貨幣發行機制。因為從理論上講,企業出口創匯能力無限巨大,因此,貨幣發行不能實現硬約束。或采取貨幣發行與經濟增長率、就業率、通脹率掛鉤的歐元發行模式,也可實現貨幣發行硬約束。
我國銀行現行的對居民1次/天支取不超過5萬的規定太寬松,對連續支取沒有任何規定,這導致銀行現金流失嚴重,現金不斷積累,很容易滋生腐敗、犯罪行為。2014年4月1日,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在一棟居民樓內抓獲聚眾賭博人員,當場查獲賭金30余萬元,涉賭人員攜帶的銀行卡內還有30余萬元。據警方人員介紹,“此次現場人員涉賭金額約500萬元,而他們進行過的涉及金額最高的一局就涉及240萬元賭金”。其賭資結算是由輸者先將輸的錢打入賭場老板的賬戶,老板抽取3%~5%的利潤后再轉入贏者賬戶。金融機構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什么監督作用很值得我們思考。可見,我國沒有建立像美國那樣嚴謹、規范的現金管理機構、管理體系,因此,我們要借鑒美國的經驗及規范性做法,減少各種交易中的現金使用。
現在我國居民仍習慣用現金進行各種支付,支票結算方式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因此要逐步推廣支票結算方式。下一步還應對個人提取、使用現金進行制度規范,規定在一定期限內提取、使用現金的數量限制和次數限制,超過規定的數額、次數要求使用銀聯卡、信用卡或轉賬支票結算,真正做到現金只用于小額、零星的交易支付。這一方面可以控制現金大量漏出,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貨幣發行量的倒逼機制。減少貨幣發行量,也就較少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貨幣發行量減少也有助于物價水平穩定。同時減少現金流通使用有助于防范各種腐敗現象發生,因為各種腐敗現象、錢權交易很大程度上與現金使用不規范有關。
借鑒國外的做法,對違反現金使用、管理者,根據程度不同實施經濟處罰或刑事處罰,加大違法成本,以降低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同時,要把這種違法行為記入誠信檔案,實行信用共享,以對犯罪行為起到威懾作用。
在我國現行經濟、金融市場發育不成熟不完善的背景下,靠單一金融機構實施對現金流通管理、監測難度很大,因此,要科學設計各種金融機構、金融監管機構的分工及監督職能,形成監管合力。盡快出臺《現金交易使用管理法》,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發揮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使現金發揮正常作用。
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瑞典經濟中使用紙幣和硬幣的交易只有3%,相比之下,美國經濟則有7%的交易使用現金。2013年歐洲中央銀行的一份報告稱,電子化交易已成為瑞典社會的主流支付方式,現金交易額只占瑞典零售總額的27%,如果將網上交易計算在內,那么現金交易的比例更低。斯德哥爾摩的一些購物中心明確表示只接受信用卡支付,不收現金。乘坐火車、公交車、出租車出行時可以刷卡消費,停車場的投幣箱也被銀行卡支付代替,就連斯德哥爾摩的教堂也安裝了信用卡刷卡設備,替代現金募捐。
當今社會正在向無現金化方向發展。無現金社會如能實現,意義將是深刻和根本的。偷盜現金、搶劫銀行的案子不會再現,搶奪錢包將成為過去的事情。毒販和其買家、竊賊和接收贓物者、行賄和受賄者將不再有使用難以追蹤的貨幣的優勢,這會大大抑制這些犯罪行為發生。現金使用的變化對地下經濟的沖擊幾乎和對抑制犯罪的影響一樣猛烈,它會減少非法所得,減少偷漏稅行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所以,從某一方面講,現金一直是很多罪惡事件的社會和經濟根源,電子資金轉賬技術的使用可以使它脫離罪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探討了我國“錢洪”與“錢荒”的深層原因,闡明了銀行現金大量漏出及現金管理失范引發的腐敗問題,并指出我國現金使用、管理不規范—大量貪污、腐敗現象—房價、奢侈品價格高企—“錢荒”—“錢洪”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內在因果聯系,這對當前我們改進各項工作,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反腐倡廉活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啟發作用。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2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1302/t20130221_30027.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3]周小川. 金融危機中關于救助問題的爭論[J].金融研究,2012,(9).
[4]孫立堅.中國式錢荒[J].商周刊,2011,(9).
[5]閆敏.全球貿易規則悄然調整,未來我國外貿維持中速[N].上海證券報,2013-09-10.
[6]李東衛.我國銀行業“錢荒”的成因及對策[J].青海金融,2013,(9).
[7]戴田國愛.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提過的提案今年兩會還要提[EB/OL]. http://finance.nandu.com/html/201402/27/824553.html.
[8]黃人天.我國錢洪和錢荒共存:國民經濟陷入泡沫經濟[J].商界評論,2014,(2).
[9]陳光磊.人民幣發行機制改革或已水到渠成[N].上海證券報,2012-12-27.
[10]崔建英.完善我國現金管理制度的對策及建議[J].經濟師,2013,(8).
[11]無現金化:對銀行有利,但未必是你的最佳選擇[EB/OL].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