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在應試教育下,學校的“后進生”值得家長、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深思,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學生。從正確認識中職學校學生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后進生”,提出培養教育策略,旨在改變傳統的方法,為企業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
中職學校“后進生”教育在中國現有的教育模式下,有一群被邊緣化的學生,他們就是家長和老師眼里所謂的“差生”,在職業教育領域里,我們稱之為“后進生”。所謂后進生,就是指在日常行為、理論學習、技能實訓等方面表現較為落后,反映到思想道德素質和學業成績上均表現為“差”或“較差”的中職學生。近年來,一些中職學校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后進生問題。后進生之差,后進生之多,后進生工作之難,已成為不少中職學校無法避免的現象。轉化后進生工作,是教育戰線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也是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中職學校學生存在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學生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中職學校的學生剛剛走出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比起普高生來,他們學習成績不好,自卑、厭學,以致于出現種種不良的行為習慣,但應該看到他們社交能力強,動手能力強,這些不亞于那些普高生。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專門的教育,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同樣能為社會做貢獻。
(二)從內心認可職業教育價值
職業教育的價值包括本體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兩種,即職業教育對作為價值主體的人的內在價值和價值主體對社會的間接性的工具價值。職業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以職業為載體促進個體社會化、以專業選擇為中心促進個體個性化和職業教育從個體謀生到自我實現的價值;職業教育的工具價值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消除貧窮、保持和平與穩定、防止社會失調等方面。職業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是本位價值向外推進的表現形式,是人的本質向外推進的結果。職業教育必須牢記其“育人”的本質,通過本體價值的實現來實現其工具價值。
學校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向同學們展示職教學生的社會優勢。職業教育是針對性教育,針對社會不同的崗位需要而進行專門的培訓,學生畢業后馬上踏入社會,被對口崗位所接收。通過崗前短期培訓加上原有在校所學的相關專業理論知識會更快的達到企業的最基本要求。在工作中會更快速的成長起來,成為企業所需的有用技術人才,更容易被社會所需要。
(三)職業成就感形成的重要階段
很大一部分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強大的學習壓力下產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的倦怠現象。這種倦怠現象會使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將來的工作壓力。對于職業活動,往往從有趣的選擇,逐漸產生工作樂趣,進而與奮斗目標和工作志向相結合,發展成為志趣,表現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特點,使人堅定地追求某種職業,并為之盡心盡力。
二、對后進生的解讀
什么是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過去人們把他們叫做差生,現在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之意。老師要正確區分真性差生和假性差生。只要能針對性的解決學習中、行為習慣中的困難一樣可以成才。中職學校學生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們的社交能力強,動手能力強。通過調查得到中職學校的差生情況如下:暫時型困難學生18.4%、動力型困難學生57.8%、能力型困難學生5.7%、整體型困難學生12.2%。可見,多數中職學生的“差”是缺乏動力,只要適時、適地、適當的激勵機制,同樣會使中職學校的學生進步起來,為社會做出貢獻。
三、中職學校學生的培養教育策略
(一)學校盡量多地創設實踐機會
學校盡量多的為學生創造赴企業教學實習、頂崗實習、寒暑假實習的機會。一是同學們實習的目的為了提高專業技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二是通過實習可以拉近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對公司有更客觀的了解,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作個判斷,為你以后的就業選擇提供參考。三是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可以發現自己能力或者知識的不足,及時彌補,提前客觀的看清楚自己,為以后最終進入公司打好基礎。四是實習是做好證明自己的能力。你能夠把同一實習崗位的大量競爭者比下去,讓公司選擇你。這也說明你有過人之處,有吸引公司及面試官的地方,那么你在正式求職的時候也就增加了老板選擇你的信心。
總之,盡量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體驗到賺錢養活自己并且回報家人的幸福以及成功的快樂。
(二)發揮“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提出的“得寸進尺效應”。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給學生搭建一個“梯子”,做到“小步子,步步高”。不要一下確立太高的目標,要從最簡單的,最容易的小目標作起。讓同學們改變原有的學習習慣,變為階段式的學習,慢慢完成學習任務。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
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吝惜贊揚。精心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同學們體會到安慰不起作用,鼓勵也不起作用,只有成功才有用。
(四)重視教學情景的設計
改變應試教育那種“一人堂”的學習模式,多多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們在一個輕松愉悅并且可以充分展示個人個性風格的環境下主動學習。教師要一改應試教育中那種先“高”后“低”、先“好”后“差”的習慣,盡量做到少打低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幫助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
引導學生正確的交友,努力做到朋友型的師生關系,改善長期由于“成績差”造成矛盾的親子關系。老師工作要耐心、細致,做到嚴且愛,恩并威。對“后進生”的理解和熱愛是最重要的前提。
(六)良好的班風、校風更有助于學生成長
剛走出迷茫的應試教育階段,長期以來得到的都是家長的批評和老師的不認可,使學生的心里長期處于壓抑的,灰暗的狀態。一是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找尋學生最原始的心聲,幫助學生規劃美好的未來作為指引激發學生。二是可以通過學生社團、學生聯合會等社團機構充分調動學生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中職學校學生社交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三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形式,是凝聚青年、豐富校園文化、培育和傳承學校精神的重要載體,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做學校的主人,真正與學校榮辱與共。
總之,學生的成長需要各界的關心和愛護,中職學生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則更需要關心、愛護、包容和理解。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和老師,都要通過努力讓同學們找回自信心,樹立目標,勇往直前,奔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夏金星.職業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
\[2\]彭志斌.中職生心里健康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8.
\[3\]李薦中.青春期心里障礙.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