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萍 韓 梅
(1.河北科技大學 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8)
雙語教學是我國加入WTO 后, 為培養大批復合型外語人才而啟動的一項外語教學改革舉措。 從2001年9月教育部發文《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 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至今,雙語教學在各大高校廣泛推廣。 各大高校結合本地情況,考慮實際差異,從被動適應到主動接受,做了多種嘗試,總結出多種不同的雙語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不斷努力提升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即是教學要達成的目標總和,可以從數量上直觀衡量。教學效果是教學應該達到的質的要求,需要從質量方面進行衡量。 雙語教學可以設定各種教學目標,而教學效果的達成卻是最根本的目的。 根據2001 教育部文件規定,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技術專業、金融、法律等一些急需發展的專業,要求開出5-10%的雙語課程。有些高校對雙語教學作出詳細規定,要求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外語授課占課堂比例30%—50%,個別條件優越的院校要求全英教學。 雙語教學伊始就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多方認可,課程設置在達到教育部規定目標方面幾無障礙。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在師資教材硬軟件等方面都有籌備, 各專業基本上都開有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成為各級大學辦學水平的評估指標。
雙語教學的教學目標逐一實現,而期望中的教學效果卻隨著實踐的積累陷入爭議之中。 學生專業素質與英語水平的雙重提高是雙語教學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實踐和研究表明,即使經過十多年的雙語課程建設, 很多學校在硬件軟件方面的儲備依然有限,這成為實現教學效果的現實障礙。 即使在少數雙語教學條件優越的學校里, 專業素質的培養與英語水平的提高是可以相互促進的目標,卻又是存在矛盾的目標。 理想狀態是二者相互促進, 現實狀態中二者矛盾重重。 專業與外語搶奪有限的課堂資源,雙語教學課程的孤立性導致專業發展障礙及語言聯系受阻。甚至有學者認為,在專業教學中,摻入大量外語,把學科教學變成語言教學,會降低或損傷學科質量,結果得不償失,事倍功半。我們設定了各種可以量化的目標,卻沒有達成最終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限資源中的專業與英語的有限融合。 為了協調這組矛盾,很多高校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努力尋求平衡,對專業與英語的偏重并不相同, 由此形成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
我國高校普遍推行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在學校教育中運用外語(英語為主)教授學科內容。 在實際操作中,雙語教學定位有所不同,有的定位為一種語言學習方法,更加偏重于外語能力的強化;有的定位為專業技術教學方法,更加偏重于專業技術能力的國際接軌。 在授課過程中,高校具體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途徑不同,形成兩種不同偏向的教學路徑。
專業為主外語為輔的雙語教學方式, 即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加入英語,通過英語來擴展專業知識。 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多高校普遍通行。 英語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被設置為雙語教學的課程,往往本身與英語有關聯或者需要參考更多國外資料,比如外國文學史、外國社會學理論,都比較適合設置為雙語教學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會特別加強英文訓練, 學習需要的英語基礎更多來自大一大二期間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和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預備。因此,這種雙語教學方式對拓展加深專業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英語的訓練有限, 應該說是所學英語的應用,而不是所學英語的補充。 授課模式可能將雙語課程變成“漢語專業課程講授+外語專業詞匯講解”的課程,或者“專業內容的外語課”。 教學形式偏重于“英文教材、中文板書、中文講課為主”或者“英文教材、英文板書、中文講課為主”。 這種雙語教學在對英語水平要求較低的高校, 可以滿足師資力量有限的教師水平要求,也可以照顧到課堂中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
以外語為主專業為輔的雙語教學方式在大學教育中也有一些,但是相對于專業為主外語為輔的教學方式數量較少。主要原因在于這種教學模式對高校的軟硬教學設施要求非常高。 比如要求外語授課時間占到全部授課的80%以上, 甚至鼓勵全英教學、全英教材、全英板書、全英授課,這種雙語教學模式對英語能力要求較高。在教材選用上,基本上盡量使用優秀英文原版教材。 在教學方法中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師生互動很強。 教學形式強調“英文教材(英文輔助材料)、英文板書、英文講課為主”或者“英文教材、英文板書、全英文講課”。 課程考核也相對靈活,以能力測試為主,甚至一些考核方式直接取材于原版教材,與其他課程區別開來。 這種教學方法優點很明顯,學生英語水平提高,實用能力增強,專業領域與國際接軌方面可以得到拓展。 實際操作過程中,問題卻很多。 主要表現在教學時間有限,英語教學擠壓專業教學。 課程設置孤立限制了雙語教學的縱向延展和橫向聯系。 用全英方式講授專業,在專業授課中全面突顯英語,結合學生在有限時間里的接受能力,是比較有難度的事情。
以上兩種教學路徑及其采用的不同教學方法,是各大高校在雙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做出的一種實際選擇。 無論選擇哪一種,其目的都在于在教材師資環境等各方面有限條件下, 盡可能充分體現雙語教學的優越性。 比如在不增加學時的前提下,使上雙語課的學生在學科學習上不亞于上常規課的學生, 同時其英語也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盡量減輕外語水平與專業水平不同教學目標之間的摩擦齟齬,促進其融合。 雙語課程內容設置要參考專業與外語的互融性, 雙語教學方法要參考教師與學生的外語水平,雙語課程時間設置要考慮整體教學計劃的合理性。 因此,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豐收是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驗雙語教學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雙語教學豐富了高等教育的內容, 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目標,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語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肯定。 我國雙語教學的背景是學生母語相同,外語環境缺乏,但學生有一定的外語基礎,然后嘗試用外語開設一定量的專業課。 與境外背景不同,不能直接照搬加拿大的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美國的雙軌式雙語教育模式、烏克蘭的雙聯型雙語教學模式、新加坡的三向分流雙語教育模式、港澳的過渡型教育模式等等。 我國雙語教學設置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差異,根據各大高校的具體情況、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漸進。 比如中國高校學生英語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應試能力較強, 但聽說較弱。 雙語教學就要考慮這個問題,是選擇在教學環節中多多設置聽說環節,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英語交流能力,還是選擇根據學生英語能力所長增加專業外文資料閱讀環節來拓展專業視野。 總之, 根據高校師資能力水平來合理協調外語滲透比例和專業滲透比例是非常重要的,以此來達到期望的教學目的,實現應有的教學效果。
[1]吳平.五年來的雙語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大學教育,2007(1):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