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霞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2012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嘗試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校轉變教育理念,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能力訓練,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此舉用心良苦,各高校亦積極響應。同年,河南大學出臺《河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中北大學也出臺《中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實施辦法》,兩辦法都籠統規定“學生因參與項目發表的論文以及申請的專利應標注受到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項目資助,專利知識產權歸學校所有”。由此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在我國,根據現行專利法,專利權的取得方式無外乎如下幾種:一是自主開發;二是依據協議受讓;三是繼承取得;四是贈與取得,這當中,職務發明的專利權屬于單位所有,委托發明的專利權屬于委托人所有。那么,河南大學和中北大學依據什么方式取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的專利權呢?從以上幾種方式來看,只有自主開發、職務發明和協議受讓是可能的三種途徑。
第一,因自主開發而取得專利。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以學校為掛靠單位、在崗教師為指導老師、大學生參與的創新創業訓練活動的性質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它是高校的自主開發活動、管理活動還是學生的自主活動?
問題還要回到原點。教育部《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規定的計劃目標是“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歸根結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是一種人才培養活動,這種活動和教學活動是平行的,它不是管理行為,也不是高校自己的自主科研行為,這個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生,而不是高校自己。那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并不屬于高校的自主開發項目,充其量是高校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的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之一。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高校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視作一種響應教育部號召的管理活動,組織學生報名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被視作高校的一種自主管理行為,因學校管理活動產生的成績自然被納入學校的成果,但問題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產生的知識產權是高校管理的結果嗎?知識產權是創新的結果,不是管理的結果,如此顯而易見的道理卻被人忽視了。
第二,因職務發明取得專利。職務發明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的發明屬于職務發明嗎?首先,主體不適格,大學生不是高校的工作人員,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甚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是高校及其工作人員的服務對象,大學生與高校之間不存在與職務相關的關系,就談不上職務發明。其次,在是否利用高校的物質條件問題上,物質條件并非產生知識產權的首要條件,屬于可替代的外部條件,就算學生利用高校的物質條件完成相關發明創造,也是基于高校的特殊性質,在校生有權享受校內資源,包括一些實驗室、設備或機器等等,也應當得到老師的指點,學生不能因為在校期間獲得這些物質幫助而喪失知識產權。
事實上,大學生從事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相關的科研,部分的確得到高校的資金支持,但是要明確的,這些物質條件是可代替的還是不可代替的,這些物質條件是不是唯一的,通過其他渠道無法得到,大學生不能因為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需要利用高校的實驗室、設備、機器等,又或者被資助了一定數額的項目經費就自然喪失了專利權,因為這些物質條件屬于可以替代的外部因素。
第三,依據協議受讓,即大學生通過協議將專利權轉讓給高校。這個過程著實發人深省,高校往往在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時讓學生簽下協議,比如同意遵守《××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實施辦法》,參與學生往往不會去深究這當中的具體內容,更不清楚簽下協議將喪失自己的知識產權,這顯然是大學生缺乏知識產權觀念的一個表現,作為知識殿堂的高校很少為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方面的教育,這本身是一個錯誤,卻利用學生的無知隱蔽地取得學生的知識產權,不排除在有些情況下,此舉是違背大學生知識產權人本身真實意愿的,協議畢竟是雙方共同協商的結果,河南大學和中北大學憑什么單方斷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所涉專利歸自己所有呢?
事實上,很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的知識產品起源于大學生自己的構想,經過在校期間的學習和老師的指點,部分得到學校的物質資助之后才產生成形的知識產品,這是大學生知識產權人的一種創新過程,大學生是適格的知識產權人。
綜合以上三點,河南大學和中北大學籠統地規定因參與項目發表的論文以及申請的專利應標注受到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項目資助,專利知識產權歸學校所有,沒有任何法律依據。
第一,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大學生與高校之間存在準勞動關系,比如畢業后留校任教,那么,主要利用本單位物質條件或在執行本單位任務時完成的專利權可以歸高校所有,這是職務發明的一種特殊情形。
第二,主要由高校在崗教師牽頭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涉及的知識產品,大學生只是被動參與,或者僅在項目中承擔部分非實質性工作,又或者僅完成非核心任務,在這種情形下,即便該項目的負責人是大學生,也只是掛名而已。
第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涉及的專利利用了高校尚未公開并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術資料。高校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術成果,有些技術尚處于不成熟階段,一些尚未公開的研發數據和資料可能對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涉及的專利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取得專利權是有充分理據的。
事實上,我國現行專利法對如何取得專利權已經有相對明晰的規定,高校出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方面的管理辦法之后,大學生專利權人、高校、指導老師和參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如何平衡變得更加復雜,雖然千頭萬緒,但如何界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始終是一個核心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內部行政管理關系,如果高校仍然保持著計劃經濟時代的陳舊觀念,將大學生看做管理對象,將全校師生員工(甚至包括臨時工作人員)都視作高校的一份子,理所當然地會將大學生的知識產權列入高校的成果范圍。事實上,高校與大學生之間還存在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高校往往處于主導地位,而大學生更多的是服從,但要明確的是,當中可能涉及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財產與人身關系,這可以歸入民事活動的范圍,高校和大學生的行為都須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雙方依合同約定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這樣看來,河南大學和中北大學無視現行知識產權法的規定,一概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涉及的專利收入囊中,這種“粗暴的占有”不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嫌疑。
[1]馮云翔,白莽.科研型高校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問題[J].科技與管理,2002,(2).
[2]徐聳,呂輝.大學生專利申請的常見問題與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4,(2).
[3]劉有新,梁金柱,陳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動漫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
[4] 何敏.新“人本理念”與職務發明專利制度的完善[J].法學,2012,(9).
[5]黨小梅,鄭永平.研究型大學的知識產權管理與技術轉移[J].科技成果縱橫,2005,(1).
[6]許曉輝,李龍.大學生自主創業中專利權歸屬研究[J].理論界,2009,(4).
[7]陳黃祥.論大學生參與發明和申請專利[J].大眾科技,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