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陳燕清 王向榮 通訊作者:賈躍進
(1.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太原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
陽虛體質是形成許多疾病的體質基礎,其發病傾向于虛寒證、寒濕證、血瘀證,易于罹患痰飲、腫脹、泄瀉、陽痿等疾病。為了有效地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應對陽虛體質進行一定的干預。2013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治未病中心從門診病人中篩選63名陽虛體質者,進行附子貼劑穴位貼敷,探討附子貼劑改善陽虛體質的臨床療效和內在機理,現報道如下。
63例患者,其中女性51例,男性12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45歲。所有患者均經過陽虛體質量表分析屬于陽虛體質者,并排除器質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腎炎等)。簽署知情同意書。
體質判定標準[1]:根據2009年4月9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體質辨識判定標準》進行體質評分和判定。≥40分認為是陽虛體質。
觀察指標:于入組前和干預完成后1周進行體質評分,并觀察穴位貼敷前后入選人員的ACTH(促腎上腺素皮質激素)、FT3(血清游離三碘甲狀腺原胺酸)、FT4(血清游離甲狀腺素)的變化情況。
1.一般調養陽虛對照組(對照組):采用一般辨體施養的干預方法,根據患者的體質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養生調理建議[2]:①辨體施膳:給予溫熱性飲食干預。②辨體養神:給予積極向上的情志調理。③起居調攝:從生活規律、科學睡眠、節氣調護等方面給予陽虛體質的生活調理。④運動養生:給予舒緩的運動養生調理,如慢跑。
2.附子貼劑穴位貼敷治療組(貼敷組):在一般辨體施養的基礎上予以附子貼劑穴位貼敷。
取穴及操作:將附子、吳茱萸、白芥子等藥物按一定的比例,揀凈烘干,混合均勻,置于超微粉碎機中粉碎,裝密閉容器中備用。取上述粉末加鮮姜汁調成泥狀備用。陽虛體質者暴露腹、背部、雙下肢,先用75%的酒精清潔關元、氣海、至陽、雙脾俞、雙腎俞、腰陽關、雙足三里,取調好的藥泥,捏成直徑約1.5cm、高約3 mm的餅狀,敷于穴位上,以5.5cm×5.5cm規格的醫用脫敏膠布帶固定,貼敷6h。以患處有輕微的癢、刺痛或熱感為宜。
療程:以上操作每療程7d,第1、2天每日貼敷1次,第3、4、5、6、7d休息5d,然后進行下1個療程,共進行8個療程。
1.貼敷組和對照組兩組陽虛體質者總體臨床體質評分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貼敷組和對照組體質評分比較(±s)

表1 貼敷組和對照組體質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貼敷組和對照組兩組血清中FT3、FT4、ACTH變化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貼敷組和對照組FT3、FT4、ACTH比較(±s)

表2 貼敷組和對照組FT3、FT4、ACTH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體質稟受于先天,得養于后天。體質的差異性決定著個體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發病與否和發病的傾向性。陽虛體質為體質類型中的一種常見類型,它是形成許多疾病的基礎。歷代醫家認為陽虛體質屬于未病狀態,專門提出對陽虛未病狀態進行改善的方法并不多。穴位貼敷療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中醫療法之一,穴位貼敷法改善陽虛體質是一種較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
有研究表明[3,4],陽虛體質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腎上腺、甲狀腺)軸功能減退有一定的關聯性。研究表明陽虛體質者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血清ACTH水平高低是腎上腺皮質功能的重要觀察指標,FT3、FT4血清含量是反映甲狀腺功能的靈敏指標。近年來常用ACTH、FT3、FT4作為研究陽虛體質常用的觀察指標,血清中ACTH、FT3、FT4水平偏低可能是引起陽虛體質的內在原因。為求證附子貼劑穴位貼敷改善陽虛體質的臨床療效及內在機理,我們進行了此次臨床研究。
本研究中附子貼劑采用附子、吳茱萸、肉桂、細辛、白芥子等藥物制成。附子通行十二經脈,走而不守,補命門火,能引氣藥通行十二經以追扶失散之元陽,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補不足之真陰,能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里藥達下焦以驅逐在里之內寒,附子辛溫大熱直達病所,從而達到補火助陽、溫經散寒之功效[5]。吳茱萸性溫熱,不論是皮膚吸收還是對穴位、經絡的刺激作用都比較明顯,治療陽虛寒凝氣滯[6]。肉桂為傳統溫陽要藥,肉桂粉具有較好的釋放和透皮效果,而且具有緩釋的效果,增加了皮膚對藥物的適應性[7]。白芥子辛散溫通,是傳統貼敷治療中常選藥物,它透皮吸收好,并可帶領其他藥物透皮吸收[8]。細辛性溫,可除陳寒痼冷,對陽虛體質者感受寒邪引起的陽虛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選用關元、氣海、至陽、雙脾俞、雙腎俞、腰陽關、雙足三里穴位進行治療。關元、氣海都在任脈循行所過之處,為傳統強壯要穴。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溫中散寒、固精固脫、強體保健等功效[9];氣海又名丹田或丹灶,為氣之海,生發元氣,蒸動氣化,能助全身百脈流通,能通任脈,溫補下元,又可益氣固本[10]。關元、氣海兩穴相配功效倍增。至陽是督脈上的穴位,督脈統領一身之陽氣,至陽穴在上脊椎第七胸椎下,為陽中之陽,此穴位可通陽行氣、寬利胸膈。選取背俞穴,是因為背俞穴乃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調節臟腑功能、振奮人體正氣之要穴[11],且與氣海、關元一前一后,一陰一陽,可陰陽雙補,又有陰中求陽之意。腰陽關就是督脈上元陰元陽的相交點,也是陽氣通行的關隘。通過上述穴位刺激及中藥藥效的綜合作用而起到改善陽虛體質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陽虛體質者貼敷組治療前后體質評分比較有明顯的下降,P<0.05,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在調養前后體質評分無明顯下降,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附子貼劑干預陽虛體質有一定的效果。貼敷組ACTH、FT3、FT4血清水平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CTH、FT4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附子貼劑改善陽虛體質的機理是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實現的,對其產生正向調節,故ACTH、FT4升高,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3],至于血清中FT3水平前后無差異,是本次研究樣本偏小,還是其他因素導致,還有待更大樣本及更深入的繼續研究。
[1]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12.
[2]王琦 .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69-391.
[3]王琦,姚實林,董靜,等.陽虛體質者內分泌及免疫功能變化[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2):1226-1232.
[4]邱保國,王秀云,寧選,等 .陽虛證與甲狀腺素的關系探討[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3(3):168-170.
[5]盧崇漢,李可,吳榮祖,等.扶陽論壇[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43-76.
[6]張耀瑋.吳茱萸外治機理探析[J].中醫外治雜志,1999,8(6):6.
[7]劉世瓊,駱文郁.白芥子泥丸外敷在痛癥中的應用[J].中醫外治雜志,1998,7(1):291.
[8]胡月華,何揚子 .張氏白芥子涂法在虛寒性疾病中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18(3):714-715.
[9]徐榮海.關元百會穴的配伍運用舉隅[J].山西中醫,2007,23(7):23
[10]李靜茁,付晶,范艷紅.獨選針刺“氣海”治療諸氣為病的臨床探討[J].陜西中醫,2006,26(6):711.
[11]李俊.背俞穴淺析[J].中醫藥研究雜志,2005,17(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