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鋒
(1.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3)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即中發16號文件,以下簡稱16號文件)中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1]且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如此看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主要不在于結構和數量的問題,關鍵在于各種力量的協同、整合,形成合力育人長效機制的問題。就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來說,16號文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而現實情況是,這兩支隊伍在很多高校基本是單兵作戰,尚未形成合力。基于此,本文試圖從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這兩支隊伍形成合力的角度論述一下合力育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認為,認識的本質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最終逐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真理性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對高校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深入開展交流,實現互動達到合力育人目的的理論基礎。思政課教師主要是通過課堂教育的方式,從理論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對大學生來說,屬于理性認識。輔導員主要是通過實踐活動、主題班會、談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感性認識。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養成等都是先有感性認識,再有理性的認識和理解,繼而再踐行。對學生而言,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的交流互動可以促進學生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良好轉變和理解,從而實現教育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同時,馬克思主義又認為,人的本質具有歷史性,它隨著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就是說,當社會關系發生變化,人的本質也將發生變化。
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中最重要的原理,只有正確地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從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人出發去正確分析、認識各種社會歷史現象,而不致陷入抽象的人性論的迷霧之中。[3]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須既要準確把握當前社會的階段性特征,同時又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強實效性。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往往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當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但對于學生思想行為發展特征往往了解不夠,在教學中就會出現針對性不強,學生不感興趣的情況;而輔導員往往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但由于理論知識儲備不足,于是就出現在實際工作中疲于應付的局面。這就需要實現兩支隊伍的良好互動和交流,取長補短,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實現每一個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
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就要構建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合力育人的交流機制,實現互動與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推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對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而言,通過兩支隊伍的互動,能夠為他們提供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實現兩支隊伍自身的價值,增強兩支隊伍的成就感,促進兩支隊伍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
應該說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這兩支隊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育“四有”新人,但由于兩支隊伍的“分工”不同,“職責”不同,隸屬部門不同,輔導員隸屬于學生工作部或學生處,屬于學生管理部門,而思政課教師隸屬于思想政治教學研究部,屬于教學部門,再加之兩個部門的考核、考評體系的截然不同,這樣就人為的把兩支隊伍進行了“隔離”,限制了兩支隊伍的交流和互動。于是,就出現了思政課教師在工作中只關心教學和科研;輔導員在工作則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的行為管理,在這里重中之重的是學生的安全穩定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只要學生不發生安全穩定事故就是輔導員工作的成功。以上這些客觀事實造成了兩支隊伍更多的是平行線,似乎沒有交集。現實中,雖然也有部分高校的部分輔導員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或就業指導課,但他們更多的是從自身的評職稱的角度來考慮的,而不是為了更好的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被當做課程看待,教育課程沒有有效的延伸到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中,教師只進行教學工作,并不參與解決學生思想教育實際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般是把學生的思想熱點放到大的社會背景之中,用辯證的、科學的理論思維,正確的價值導向來回應,對學生思想熱點、難點問題往往只是提供一種間接幫助和解答,而沒有提供直接的具體解決方案和回答。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思政課教師對于學生思想實際情況,學生真正困惑的問題不了解或了解較少,于是出現了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解決了社會上的熱點、難點問題,卻未真正解決學生困惑的社會上的熱點、難點問題,可以說是解決了“大”問題,卻未解決學生思想實際的“小”問題。雖然目前很多高校在實踐中也提出了一些“教輔結合”的模式,試圖解決兩支隊伍兩張皮的問題,但始終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近年來,國家一直致力于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建設。但由于輔導員自身專業出身的原因,如就筆者所在系輔導員隊伍來說,從專業出身上看,目前10名專職輔導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人,藝術專業2人,藥學相關專業3人,經濟學專業1人,教育學專業1人,服裝設計專業1人,中文專業1人,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屬于理工醫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相關專業較少。同時,輔導員隸屬于學生工作部門,經常忙于繁瑣的學生日常的管理事務,這樣就導致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或者忽視、或者無力站在更高的高度來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問題,它們往往屬于“經驗型”而非“學術型”或“專家型”,這對輔導員自身的專業化、職業化和專家化建設來說也是一種限制,距國家關于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鑒于當前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隸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那么如果說把兩個部門合并是一項難度很大,也較為復雜的改革,但可以考慮在現行管理機構不變的情況下成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為兩支隊伍交流提供平臺。在這個專門的委員會的指導下定期召開兩支隊伍交流的會議,共同探討、交流、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鼓勵并支持兩支隊伍共同組建科研課題研究團隊,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鼓勵、支持并要求輔導員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如就業指導課、形勢與政策,條件符合的可以考慮教授思想政治理論主干課程;鼓勵、支持并要求思政課教師兼任輔導員或政治輔導員,加強與學生思想交流和溝通。
打鐵還需自身硬。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的交流和互動要取得實效就要求兩支隊伍首先要自身業務素質過硬,這就需要高校要通過各種措施鼓勵、支持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如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在教授好課程的同時要積極進行科研,經常與學生交流和溝通,要努力深造爭取考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對于輔導員來說,如果所學專業并非思政專業,那也需要通過高校教師攻讀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或攻讀輔導員專項博士學位。只有兩支隊伍的自身業務素質過硬了,那么才能真正實現兩支隊伍的合力育人,高校也才會更多的操作空間來促進兩支隊伍的交流和互動。
制度建設是兩支隊伍交流實現合力育人的保障和根本,沒有制度保障,兩支隊伍的合力育人最后就會流于形式。要通過制度把兩支隊伍交流的平臺固定下來,最主要的是由于兩支隊伍交流互動必然要加大了兩支隊伍的工作量,也就涉及到待遇的落實問題,也需要用制度來落實和貫徹。同時,在當前思政課教師對輔導員定位的認識偏頗的情況下,也需要通過制度進行頂層設計。就制度來說,需要在職稱評審、兩支隊伍交流的內容、兩支隊伍議事的細則等方面需要出臺相應的制度。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需要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大視野、大局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哪一個部門的問題,也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它是全校教職工所有人、所有部門的事情,需要我們通力配合,共同協作,形成合力,做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注:本文系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2年校級人文社科重點課題 《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隊伍整合育人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RWSK1201)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