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福雪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基礎課教研部,遼寧 大連 116052)
孫中山曾說:“《孝經》所講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么完全。”[1]
對大學生孝道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分發問卷100份,回收84份。有效問卷84份,有效率100%。農村戶口學生15人,城市戶口23人。被調查者均為本科大學生,分別來自國際貿易、英語、英語(翻譯方向)、日語、商務日語、會計學、信息管理、金融學、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專業,年級為2009級至2011級。
近日,在電視節目中經常看到孝道盡失的畫面,讓人十分揪心——80后女孩兒將自己患病癱瘓的母親拉到外公家樓下,電話將母親托付給80多歲的有退休金的外公照料,自己則揚長而去,萬般無奈的老人只好找到電視媒體幫忙找到女孩兒。原來,女孩兒自己打工,吃飯也成問題,無法供養母親。
一個40多歲的男子做生意失敗,10余萬元血本無歸,由于承受不起失敗的打擊,也為了躲債,離家出走4年。期間,妻子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留下一雙女兒與年邁的雙親生活在一起。繼而,母親重病,帶著沒有見到兒子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一雙女兒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奶奶又撒手人寰,患上了精神病,80多歲的老父輾轉得到兒子在大連打工的消息,來到大連求助。
類似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都警醒世人:要發揚孝道的傳統美德,共筑社會的和諧安康。上述這些不賢不孝之子之女,都是經濟條件十分窘迫。俗話說得好:“窮山惡水出刁民”,自己都無法成活,何談孝親、養親,恪守孝道呢?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就給我們大學生們帶來了思考:人為什么要成才?理由有上千萬。基于孝道的考慮,最基本的是要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人需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從社會角度而言,要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大學生孝道調查問卷表明:60.5%的學生會經常心疼父母不容易,34.2%的學生“偶爾會想到父母的艱辛”;5.3%的學生“花錢很痛快,反正將來我會報答父母的”。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表示“沒有想那么多”。
父母對子女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其長大成人。近日看到一則消息,某部隊一名青年軍官為救火掉進滾燙的油罐中,燒成重傷。母親為了樹立兒子活下去的自信心,在網上扮演女孩兒與兒子頻頻聊天,為兒子解悶兒,增添生活樂趣,并求助單位女同事冒充自己所扮演的網絡女孩給兒子打電話,終于使兒子走出受傷的陰影,在愛的滋潤下,奇跡般地重新站了起來,并重返部隊。當他得知網絡女孩兒竟然是媽媽扮演時,他激動地僅僅擁抱了媽媽,泣不成聲。
還有一位母親,兒子需要換肝。她奮不顧身地要捐肝。但是自己卻被查出患脂肪肝。為了使自己的肝健康,可以為兒子所用,她依然堅持暴走,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實現了為兒子捐肝的愿望,給了兒子第二次生命。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子女的樣子,子女是父母的鏡子。我相信這樣的母親,全身心給予兒子的母愛,會對兒子孝道的養成起到積極作用的。
父母為兒女無私奉獻可以為下一代樹立孝道榜樣,但更重要的父母對于自己的父母的孝道行為,在孝道教育中會更具有說服力。在調查問卷中,針對“你認為你的父母對待他們自己父母的態度如何”一題,選擇非常孝敬的占68.4%%;選擇比較孝敬的占26.3%;選擇一般的占5.3%。可見,孩子對父母的孝心行為是有觀察和判斷的。另外,“對有的人不贍養甚至虐待父母的行為,你認為如何”一題,大學生選擇“不道德”占26.3%;選擇“不道德又違法”占39.5%。父母對上一輩人的孝道行為直接為子女長大成人后是否會踐行孝道樹立一面鏡子。
“父母在,不遠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封建教條,在大學生孝道問卷調查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如對“父母在,不遠游”,60.5%的大學生選擇“贊同”,13.2%的大學生選擇“理想事業更重要”;26.3%的大學生選擇“封建傳統已不適應現實”。而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26.3%的大學生選擇“純粹是封建落后意識”,只有15.8%的大學生選擇了“贊同”。
盡管孝道已被賦予新的涵義,但是子女對待父母要孝敬關愛是永恒不變的道理。孔子《論語·為政篇》:“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晚輩孝敬長輩關鍵在于有敬。任何不尊重老人的行為都是令人嗤之以鼻的。部分80后女孩兒與婆婆相處過程中,隨意頂撞不尊重老人的情況屢有發生。一個新婚80后女孩兒去婆家時,由于穿著透視裝,過于暴露。婆婆數落了幾句,女孩兒摔門而去。將婆婆氣得啞口無言。與此相反,一個60后女子,把長發剪成短發后,只因為婆婆說還是喜歡她長發的樣子,從此13年再未剪短,一直留著長發。婆婆歡心,婆媳感情越來越濃。
培養大學生孝道觀念,可以養成感恩意識,形成和諧的品格。墨子云:“愛人若愛其身”告誡人們要根據個人對自身、個人對家庭群體的愛去愛他人,愛其他社會群體,這種觀點則是要求人們實踐推己及彼的行為意識。[3]
和諧的品格是美滿的家庭生活、成功的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人們常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個好女人,反之亦然。家和萬事興,是人所周知的道理。從這個角度說,孝心是一種動力,立志報孝親恩,易于促使人成才。
十幾年前,農村老家的鄰居發生這樣一件事:兒媳婦站在門口,手把著門框,聲嘶力竭地大喊:“不準往外抬!誰叫上醫院誰拿錢!”原來是她將近80歲的婆婆腿摔骨折了,婆婆的姑娘一家要求將老太太送醫院檢查,兒媳婦拼命阻攔。事隔多年,兒媳婦一家生活狀況有了很大的好轉,但是老太太早已作古。姑嫂一起聊天時,回憶起來那段往事,兒媳婦說:“那時候,我怎么就那么想不開,要是現在,我肯定不會那么做呀!”這與其說是良心發現,檢討自我。不如說是經濟條件好了,才有了靜心思過的可能。試想:如果現在兒媳婦一家仍然一貧如洗,我想她無論如何也不會幡然悔悟的。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因此,講求孝道的兒女要出息要成才,才會給父母一個美好的未來。自己都自顧不暇,講求孝道就成為奢談。當然,不是說非要錦衣玉食才能表示孝道,粗茶淡飯,表情和順,體貼入微,也是可以盡孝道的,但是必須承認孝行的質量是有差別的。
《孝經》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4]事業成功,心情愉快,較之事業一塌糊涂,自我衣食尚無著落,怎能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現在之所以出現眾多的啃老族,不就是不成才的結果嗎?在企業廠礦集中的老居民區,人們會經常傳遞著這樣的信息:一些正值壯年的下崗職工,由于文化程度低,找不到相應的工作,或者是工作薪資低,往往靠年邁父母的退休金補貼家用。采取照顧父母,與父母合住合吃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負擔,這樣做還算講究和孝順的。更有一些人不管不問父母的身體和生活狀況,把父母當做了取款機,卻不想負擔任何為人子女的責任。沒有錢了就回家求助父母,年邁的父母心疼兒女,也不可能不出手幫助。極個別的中年人,不但讓父母為自己出錢,還把撫養自己子女的責任也推到了年邁的雙親那里。
由此可知,培養孝心其實就是在培養一種責任意識。現代社會要求人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責任意識是人綜合素質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責任感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成功的人。
然而,世易時移,當今社會,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如何遵守傳統孝道,踐行傳統孝道觀念,是人們不能不正視和面對的問題。尤其是現在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這一現實,更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如何進行孝道教育?指導大學生合理地踐行孝道。
大學生孝道問卷調查表明,對“父母年老需要人照料時,你認為最佳方式是”一題,21.1%大學生選擇“與父母住在一處,并出資請人照顧父母”;沒有人選擇“將父母送進養老院”。可見,現實情況表明,那種傳統的子女膝前身后陪伴的居家養老方式,已經不完全適合當今的形勢了。我們不能就此判斷那些不選擇“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便于照料”的大學生是不孝之子,但是一味要求子女在膝前恪守孝道,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不可能。多少老人空巢,已經成為社會現實。進養老院養老,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廣泛的養老方式。選擇“將父母送進養老院”,其實并無過錯,關鍵在于現在養老院的服務狀況,確實是令人擔憂,讓人望而卻步。同事家有兩位老人住進養老院,由于其中一位癱瘓,需要特別護理,每月付給養老院一萬多元,另外過年過節,兒女還給護理人員甩紅包。即使這樣,兒女前去探望老人時,還是發現老人的屁股上粘著已經干燥成痂的糞便,不禁讓人怒火中燒。但是鑒于老人還是要在此養老院繼續生活下去,也不便于過分責備護理人員。只能好言相勸,甚至巴結討好,以便護理人員能對老人照顧得精心一些。另外,報紙、電視上也經常爆出養老院里的老人被打耳光、被逼喝尿、被粗魯地捆綁腿腳等等令人發指的行為。
這些令人不安的養老院行為,讓我們對送老人進養老院產生巨大的恐懼感,也是造成社會上至今仍然認為送老人進養老院是不孝的表現的重要原因。但是社會現實擺在大家面前,大量的家庭是獨生子女,他們結婚之后呈現“421”(雙方4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狀態,讓養老問題顯得復雜起來。尤其是遇到老人重病長期臥床的狀況,著實讓人進退兩難。那么如何對獨生子女大學生進行傳統孝道教育,或者說如何引導他們處理好傳統孝道觀與現實可行的孝道行為結合,便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傳統孝道觀念里有“守孝三年”,現實激烈的社會就業競爭壓力,事業不能等待,已使得這種迂腐的孝道觀念不可能實現。三年賦閑在家守孝,如何可以做得到?很顯然是過時的封建教條(其實,即使在古代,有時候,這種所謂的孝道也是被逼無奈之舉。統治者或者地方官員,為了達到迫害整治異己的目的,往往會借題發揮,以守孝的名義,鏟除或削弱其勢力,將勾心斗角的真面目蒙上了孝道這層光彩的的遮羞布)。大學生畢業以后,常常面對一種艱難的選擇:是回家鄉發展還是留在其他大中城市?尤其是對于獨生子女,這個問題就變得更加棘手。回家鄉發展,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小城鎮甚至農村,視野相對狹小,在那里發揮的空間也相對較小,可以滿足父母膝前圍繞的愿望,但是很容易折斷奮飛的翅膀,最終使當初念大學的理想歸于破滅。到大城市發展是大多數畢業生的夢想,他們的理由是發展好了,將老家的父母接到自己身邊,不也是盡孝道了嗎?這樣就需要等待,很可能是漫長的等待。因為沒有什么事可以一蹴而就,古語云: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不得不承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孝道踐行是有區別的。作為獨生子女,一旦不能長相廝守在父母身邊,就要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孝道踐行,而不是僅僅滿足于自己沒少給父母匯錢這樣的孝道行為。因為非獨生子女的孝道踐行更容易以分工協作的方式完成——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父母可以通過全面享受來自子女各種方式的孝道行為。既不缺少物質的供養,也不缺少精神的滋潤。而獨生子女的孝就要受到重重考驗。多數不能長相廝守父母身邊的子女,因為不能身前身后地悉心照料,按時匯款、經常電話問候,談天說地,偶爾帶父母出去旅游等,恐怕就是很孝敬了。更多的則是疲于工作事業,僅限于每逢大的年節,回家探望一下,忙起來恐怕連電話都沒有時間打了。另外,前面所說的事業有成后,將父母接到身邊養老,不可否認是很孝敬的行為。但是事實也證明一點:那就是父母一旦脫離了他們原有的生活圈子,那種孤獨苦悶也隨之而來。總之,獨生子女孝養老人的問題重重。需要認真地探索如何使得獨生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趨向于完美。
是否養育下一代也是關系到獨生子女是否盡孝道的問題之一。丁克族,越來越多,是近年來的趨勢。很多青年人婚后,感覺經濟、工作壓力大,不愿意生育小孩,往往隨心所欲,絲毫不顧及父母的感受。2012年7月21日天津衛視播出的真人秀“愛情保衛戰”節目中有這樣一對戀人:31歲的男子愛上53歲女子。父母強烈反對。其中理由之一就是父母認為兒子娶了53歲的女子,不能給家里養育下一代,無論如何不能接受這個現實。母親為此犯了高血壓病,不能上節目與之當面對質。而養父作為親人在節目中,強烈地表示了反對意見,最終還是沒能達到說服兩人的目的。眾目睽睽之下,31歲男子還是抱得53歲美人歸。想起那位血壓升高的母親,男青年的選擇著實令人有些抓狂。而現場大部分是年輕的觀眾,他們65%的人贊成這對戀人。可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孝道觀已被人們拋之腦后。大學生孝道問卷調查也表明,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題,只有15.8%的大學生選擇了“贊同”。
關于獨生子女如何盡孝的問題在這里作為一個思考題提出來,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總之,提倡、弘揚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大學生如何踐行孝道關系著其自身的成人成才,讓我們不斷關注。
(注:本文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成果,項目名稱:《中國傳統文化在推動建設美麗大連中的應用路徑》,項目編號:2013XJLXYB009)
[1]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M].孫中山全集(第9卷)[Z].北京:中華書局,1986.244
[2]程昌明,譯注.論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9.12.
[3]孫江濤.“兼愛”對當代大學生人際觀構建的啟示[J].宜春學院學報,2012-07,34(7):129.
[4][清]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79.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