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華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影響及對策思考
——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楊新華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當前社會,內容龐雜、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全文分析了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影響課題的提出、變化的原因、影響的現實表現和解決對策等,不斷探究網絡文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網絡信息;大學生;價值觀;行為模式;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發展,互聯網成為繼書刊、廣播、電視之后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第四大媒體,人們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快捷獲取大量知識信息,網絡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觀念乃至行為模式都產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大學生作為最活躍、最穩定的網民主體之一當然也不能置身網外,網絡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新途徑。調查發現,網絡信息在豐富大學生知識結構和開闊視野空間的同時,也日益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此,本文立足于網絡時代背景,以邊境地區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變化進行研究,探究變化原因、分析變化表現、尋找解決對策,進一步探討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現實問題。
價值觀是人區分好壞、美丑、益損、正確與錯誤,及符合或違背自己的意愿等的觀念系統,它通常是充滿情感的,并為人的正當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1]價值觀是人對社會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映,它往往受個人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對價值觀的研究和探討必須要放在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現實意義。筆者認為研究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影響,既是網絡文化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時代客觀性;同時又是新的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具有主觀的必要性。
網絡作為一種多元化的信息載體包含了各種大量的信息、思想、知識和價值觀念等。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特點使得繁雜的網絡信息既包括大量有益的正面信息也不乏負面的不良信息。網絡正面信息在引導和激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同時,網絡負面信息的不良影響也日益凸顯,特別是大學生長時間在網絡不良信息影響下,會對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社會制度等產生一些質疑,進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觀甚至是行為模式。不難發現,大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方便、快捷、海量信息的同時,其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網絡中有別于傳統價值觀的文化和信息的影響和制約。可以說,關注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網絡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是國家人才和智力的儲備庫。關注新的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新變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之一。在新的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著名學者錢潤光描述的那樣:“通過大學生價值觀在社會歷史演進中的不同表現,認為新世紀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講求理性,具有較強的公民意識、平等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但是他又提出:面對社會轉型的困惑和由此而造成的大學生浮躁心態、道德失范、信仰危機等問題,是一個值得思考、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2]正如錢先生分析的那樣,特別是在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有些變化例如在價值認知、道德品質、信仰危機等方面問題已經損害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關注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產生的影響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乃至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關注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和變化不僅是每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要面對的一個新課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綜合學者的研究,我們認為尋找網絡信息影響下邊境地區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變化原因要綜合考慮到網絡、大學生和邊境地區的特點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說,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一)網絡特點
互聯網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具有超地域性、虛擬性、開放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信息與傳統文化信息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網絡的超地域性和便捷性使得大量的網絡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方便自由地被大學生撲捉和接受,其中也包括很多帶有反動、消極、錯誤的負面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可以在網絡自由開放的環境中發表各種言論和接受各種信息、思想和觀點;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忽略社會的道德規范的制約,放縱自己的言行;網絡環境的交互性使得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或反饋人,使得網絡信息可以雙向交流互動,逐漸變得紛繁復雜。可以說,網絡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大學生面對各種內容龐雜、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時,是非判斷、鑒別區分、自我控制和選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明顯弱化,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逐漸發生了偏離。
(二)大學生特點
大學生的年齡大多集中在18~25歲之間,大學生的心理心智、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仍處于不穩定和不成熟的階段。一方面大學生在繁雜的網絡信息和多元的價值觀中容易迷失自我,在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困惑和價值觀的偏離甚至是歪曲;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個性、平等和民主意識逐步增強,網絡的開放和虛擬性特點正好契合了大學生個性、獨立和民主意識的追求。另外,大學生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挫折感和壓力、大學生內心情感的孤獨和困惑、大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和向往等都可以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得到安慰、滿足和宣泄。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一些非理性的特點和不得體的行為就表現了出來,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在其影響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三)邊境地區的特殊性
長期以來,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地處崇左辦學,是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和民族邊境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環境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流相對較少。邊境地區的特殊性決定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單一,主要是以間接的媒體信息為主。調查發現,網絡信息以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特點成為了邊境地區大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的大學生的影響也就更為明顯和突出,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網絡作為一個信息的載體平臺本身具有工具的特性,更多的為中性色彩。我們認為在充分考慮網絡和網絡信息的特點之外,信息的影響主體——大學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認為絕大部分大學生面對繁雜的網絡信息有較強的信息鑒別能力,能夠積極吸收網絡信息中的精華,對網絡不良信息能夠自覺抵制,只有極少數大學生在網絡信息的影響下迷失自我,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發生了偏離。因此,我們認為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影響主流是好的,利弊共存,以利為主。
(一)積極作用
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豐富大學生知識和開闊大學生視野。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快捷地接觸到海量的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思想,進一步使得大學生知識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二是規范價值判斷標準。大學生在網絡信息中接觸到了各種信息、事件以及大量的判斷評論,大學生往往會被網絡中主流的、正確的價值評價標準所吸引而最終認同和接受。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是非價值判斷能力會不斷得到鍛煉而逐步走向正軌。三是引導和激勵大學生前進方向。大學生關注和研究網絡信息后能夠提高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信息時的是非、正誤、美丑的道德判斷能力,引導大學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前進。有些網絡信息還會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例如網絡中出現的一些名人名言、成功人物的勵志故事等都可以使得大學生對照自身并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激勵大學生發憤圖強,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消極作用
網絡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影響的消極作用主要體現在網絡負面信息對少數大學生產生的不利影響上。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目前我國正處于特殊的轉型發展時期,轉型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矛盾和價值觀念正處于激烈的動蕩、交鋒之中,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出現思想上的混亂,在不知不覺中消解了自己的意識品質,從而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二是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偏離。網絡中復雜、多元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各種價值觀使得大學生在價值認知和價值判斷標準上產生一定的誤區甚至是迷茫,從而使得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偏離。三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冷漠化。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大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自我封閉,與外界交流接觸減少;同時,長期處于網絡虛擬環境中的大學生感到孤獨、郁悶,只能體驗著一種虛擬情感,在這種虛擬情感中自我安慰和滿足,忽視了與外界的交流交往,人際關系逐步呈現冷漠化特征。
針對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帶來的影響,我們認為必須要綜合考慮影響變化的原因和現實表現,尋找有效可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網絡的監管和網站載體建設
網絡信息的繁雜和魚龍混珠很大程度上是網絡監管不力造成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網絡的監管和網站載體的建設,從源頭上把好網絡信息關,過濾不良負面信息,凈化網絡環境。同時加大正面主流網絡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網絡信息平臺,使得它們能夠成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行為模式的主流陣地。
(二)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和信息的鑒別能力
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虛擬性決定了僅僅靠網絡監管還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要求大學生能夠逐步提高自身的網絡素養和信息鑒別能力,提高大學生收集、分析、運用、創新信息的能力,在繁雜的網絡信息中主動拒絕不良信息,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吸氣精華,棄其糟粕。
(三)建立開放多元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變傳統落后的信息化工作管理模式,變傳統灌輸式教育為引導式和選擇式教育,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培養大學生清理篩選、分析綜合各類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優勢加強理性的引導教育,防微杜漸,將網絡對大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消滅在萌芽狀態。
(注:本課題是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3年院級課題《網絡信息對邊境地區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影響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的研究成果,是學院科研經費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QN001)
[1]黃希庭,鄭涌,等.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錢潤光.改革開放30年與大學生價值觀的變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1):31-33.
[3]袁名澤,馮瑩.網絡語境下大學生身心現代化的行為模式和路徑選擇[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11).
[4]吳玲.高校網絡輿情與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教育[J].巢湖學院學報(哲社版)2011,(4).
[5]蘇曉笑.嬗變與重塑:21世紀我國大學生價值觀研究綜述[J].保定學院學報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