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張 勇,章 翔
(1.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3.安慶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011)
隨著新媒體運動的不斷發展,通過網站、即時通訊、博客、微博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便利,網絡深刻影響著大眾的工作、生活與學習。大學生又是學習和使用新科技產品最為活躍的群體,如今不僅課程論文、課后作業、學習小結在互聯網上查找相關資料,而且其學習內容獲取、教師評價途徑、生活方式轉變、人生態度形成都受到網絡的影響。在網絡世界里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作用,在網絡中擁有足夠關注度的個人甚至可能成為意見領袖,對于涉世未深、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較弱的大學生而言,互聯網是獲得知識與信息的捷徑,同樣也是迷失自我的路途,它悄然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值得大學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回顧文獻可知學者們關注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較多,但缺乏對大學生學習方式影響的探討,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借助網絡傳播學經典理論分析大學生在網絡時代下學生方式的改變以及教育策略,以期為大學教師和輔導員的實踐工作提供有用參考。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截止到2010年6月,學生是最大的網民群體,接近三分之一的網民為學生。雖然有近九成的大學生上網主要是進行聊天和游戲的休閑活動,但也有調查顯示58.6%的大學生運用網絡進行學習。[1][2]不斷發展的網絡已經走入校園,進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對于長期以來傳統學習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網絡時代最為重要的變化是獲得信息的途徑發展變化,網絡傳播學者認為正是這一變化直接影響人們學習、生活本身。大學生獲得考前復習的課程資料、完成作用的專業素材、準備撰寫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大多不是在圖書館獲取,而是身在寢室利用互聯網在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網站、論壇里直接搜索而來。筆者認為這一轉變對于大學生學習帶來了至少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1.拷貝文字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計算機編寫文體的便利性再結合網絡的海量信息,大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以及課程論文廣泛地使用拷貝文字組建成篇的方法,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甚至教師批閱學生作業時經常發現還存有灰色背景、字體混亂、簡單格式錯誤。在學術界已經廣泛使用的“查重”軟件就是應對過多抄襲事件對整個學界的負面影響,而在大學教學中相對而言懲罰抄襲行為過輕,學生作業設置包括論文作為平時分對期末考試修正,而非硬性的標準。直接拷貝加上簡單組合的方式會造成大學生應付教師的課后作業,不僅影響教學效果,也促使大學生進一步養成上網復制綜合成文的學習方式,不會對所需掌握的知識有深度了解,更不會在學習過程產生“問題”,而在問題的指引下自發地進行學習。因而這樣的“學習過程”是難以談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直接拷貝”的學習方法對于創新能力存在負面影響,但并不是大學生的沒有創新意識,結果恰恰相反任何時期下青年人群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求新和創新心理勢能,例如近期網絡上流傳的某高校大學生的身體說的文體,可謂是形式新穎、內容大膽,頗具西方現代前鋒藝術意味。隨之另一所高校大學生就運用同樣的文體開始“創作”,然后網絡上作品不斷涌現。縱觀這兩年的網絡流行的“淘寶體”、“咆哮體”、“甄嬛體”,都曾熱鬧紛繁但也都很快煙消云散,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第一,創新來源的根基不夠,雖然形式新穎、吸引眼球、引起跟風但終究限于一時流行而并未展現出足夠的文化底蘊;第二,夠“新”但不夠“創”,與“拷貝而成文章”的思路相同,網絡上直接拿來現成的稍加改動即引起大批跟風創作者,這種流行快餐文化的實質也就大學生運用網絡學習中“拷貝成文”現象的深層原因。正如尼古拉斯·卡爾所擔心的一樣,“當我們依賴網絡獲取信息時,思考力和創造力就會衰退,并因此變得淺薄”。[3]大學生受到這種互聯網浮躁之風影響,勢必影響創新能力的增長。
2.讀圖認知對大學生文字使用能力的影響
隨著電腦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可以迅速在網頁上直接閱覽高清圖片,可以說互聯網技術推動了大眾對圖像的閱讀,而越來越多的“有圖可證”和“由圖可知”的視覺追求進一步促使互聯網走進“讀圖時代”,呈現“大眾化、流行化、普及化和娛樂化”特征。[4-7]給人以“世界被把握為圖像”的感覺,[8]大學生受此影響,傾向于直觀、簡潔、清晰的圖片認知而逐漸梳理經典而深刻的文字,不僅會對不常用的漢字無法辨識,甚至常見字也可能提筆忘字,更加之網絡交流和文字編輯使用的拼音輸入法,這樣對使用漢字能力勢必造成深遠負面影響。慶幸的是有關學者和傳媒也注意到這一嚴峻的發展勢頭,中央電視臺開設的《漢字英雄》聽寫競賽欄目就是對此反思后的舉措。
讀圖方式不斷流行并未能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是因為有人堅持認為圖像和文字的閱讀都需要思考,不是文字閱讀就是抽象與深刻而圖像閱讀就代表著形象與淺顯。[9]對于大眾而來言,讀圖即使是有些快餐化但仍能獲得知識,因符合生活快節奏的人們進行閱覽,但對于大學生也熱衷與“一次性消費的文化快餐”,沒有獲得文字閱讀的思考拷問和審美想象,則會“嚴重制約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10]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將《五燈會元》記載唐代趙州禪師不論來的僧人是否來過寺廟,都是一句“吃茶去”,改成“讀原著去”。[11]在快節奏、高速發展得今天仍鼓勵大眾去讀原著,讀經典,而在大學則更有理由引導學生從娛樂與休閑型閱讀回到原著中去找尋原意,提高自身對文字使用能力。
3.淺快閱讀對大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影響
福羅拜曾說,“閱讀是為了活著”,閱讀作為蘇霍姆林斯基總結的五大學習技能之一,理應受到足夠注重。[12]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閱讀習慣的改變,有學者認為中國進入了“淺閱讀”時代,即“從文字閱讀走向視覺閱讀,從知識閱讀走向娛樂閱讀,從紙媒閱讀走向網絡閱讀”。[13]而針對于大學生情況,為完成學業以及拓寬知識而進行的閱讀主要呈現“淺”和“快”的特點,“淺嘗則止”式的閱讀曾在大學生閱讀調查中被發現并引起有些學者的注意,而大學生為完成每一個課程或興趣使然進行的閱讀主要體現出時間上的集中、不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比較、快速一過性的特點。這種跳躍式的,快速、淺度的閱讀方式無法培養大學生嚴謹的思維邏輯能力,也“不利于對科學精神特別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14]林語堂曾經指出讀書為了獲取資格、俸祿和名聲,“都是借讀書之名,取利祿之實,非讀書本旨”。[15]想讓大學生閱讀向“知識型、研究型”方向發展,必定要更加注重文本閱讀而不能過多依賴純信息的網絡,更不能因為功利性學習態度采用淺快的閱讀方式。
網絡交往的“平等性、匿名性、間接性、超時空性”,[17]利于網絡工具進行人際交往成為大學生首選的方式,并開始影響其學習方式,對于學習方面的問題多利用即時通訊傳遞文件、討論與分析,不用現實世界中面對面進行交流。首先這樣快捷方便的交流方式更能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定提高討論問題的效率,是網絡帶來的巨大變化。網絡課程資源如此豐富大學生可以獲取世界任何上網的優質課程教學視頻,學生完全可以在虛擬環境下進行討論,但是現實教學的意義并未被質疑,課堂也并未被網絡取代,是因為現實教學中具有的人際傳播意義是紙質傳播和網絡新媒體傳播所無法替代的。如果回憶“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更多是關于大學生活里那份淡淡的憂愁,但“憶崢嶸歲月,恰同學少年”,同窗之情則多是學習上面臨共同的問題彼此交流思想,共同進步的情感。因為在人際傳播過程中信息傳遞不僅是說話的內容,還有很重要的信息由身體語言、語氣、語調傳遞的,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研究證明,人與人交流,“7%靠語言,38%靠聲音,而55%則都是靠身體語言”,[18]這是網絡交流中文字表達以及圖片表情無法達到的。
相對于網絡硬件使用差異的“第一鴻溝”,使用網絡能力的差異被稱為“第二鴻溝”,[19]上述討論的網絡使用對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負面影響實際上都可以歸為使用網絡能力方面。作為新媒體的網絡正是彌補了傳統媒體所欠缺之處而逐漸被大眾接受并得到迅速發展,傳播學者甚至曾不無驚嘆地認為是網絡推進了麥克盧漢的“地球村”預言實現速度,網絡是未來媒介發展的主力軍。但是勢不可擋的網絡并沒有成為傳統媒介尤其是紙質媒體的“終結號”,因為紙質媒體蘊含著網絡無法替代的優勢,查找紙質資料給予的知識成系統、較之網絡更加準備、也具有一定深度,有利于大學生進行專業性知識的學習。
大學生運用網絡進行學習時,從以前進圖書館查找資料變為在網絡上直接搜索,獲得成千上萬的相關網頁鏈接,利用超鏈接功能瞬間即可獲得一個網站瀏覽結果。比較傳統的查找資料的方式顯然能節約尋找的時間,但是面對海量信息量的網絡卻需要辨別哪一條才是有用的信息,在這個環節上往往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另一方面在網絡上獲取信息是免費的,但是網站為了生存往往會在界面上加推廣告和其他信息的鏈接,無形中有會造成搜索的難度。
網絡的普及程度以及技術發展不斷提高,運用網絡進行學習的大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長,如果使用不當自然會給大學生的學生帶來一些問題,但并不能因噎廢食而讓大學生遠離網絡,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方式與技巧,同時也要從學習方法的層面提出有效的途徑來避免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
運用網絡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和信息已經在大眾不同群體之間形成差別,處于人生關鍵學習期的大學生理應培養自己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能力以應對未來工作和生活上問題。[20]但是不能過于依賴網絡進行資料的簡單搜索,需要提高對眾多相關資料的辨別能力,這就需要建立穩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將書籍資料和網絡資源向結合,既夯實了專業知識基礎也獲取了最新的相關信息,既傳承了傳統經典也開闊了學術視野。一方面要注重運用便捷的網絡進行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現實環境中富含情緒的語調變化與內容豐富的身體語言,在學習中注重網上與網下的人際傳播。
傳統文本的學習模式是連續的、線性的,而網絡資料呈現多元化、多媒體、超文本性,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引導大學生將兩者相融合:發揮傳統文本的思維邏輯性和完整知識體系的特點;也注意網絡立體跳躍的多維結構的學習特征,注重文本閱讀那種超時空與作者對話的領悟;也重視網絡世界相互平等的“多極主體”間交流感受,[22]既強調傳授知識系統與教學順序;也注重課堂教學多種形式地學生參與,完美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毋庸置疑大學生承受著社會轉型期、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就業壓力,不僅是就業指導中心以及大學生創業支持甚至整個教育、教學系統的領導、教師、輔導員都在為大學生就業這一切實重要的社會問題尋找出路,但是大學生教育的目的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幫助大學生就業。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要比畢業生就業率難以清晰呈現,卻是中國教育應有的內涵。尤其在網絡時代下,需要提倡以知識和研究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讓大學生學習能回到林語堂所講的“讀書本旨”上。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可能在若干年后因行業前景、個人發展等原因更換行業,大學時期所學專業技能也會隨時需要更新,而此時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就變得更加重要。“授之于漁”的教育方式難以立刻解決眼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但卻是大學生的進入社會后真正所需。
大學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過去的“天之驕子”如今也要面對就業壓力,在著力于提升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我們仍需要關注大學生走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網絡技術發展不斷深化,網絡使用率不斷攀升,毫無疑問網絡提高大學生學習效率,拓寬了獲得信息的渠道,但同時過于依賴網絡同樣會對大學生的使用文字、邏輯思維、創新等能力產生負面影響,需要結合網上和網下的學習途徑、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學習工具、強調知識與研究導向的學習方向,讓大學生學習方式更加科學、合理和有效。
(注:本文系安徽省2011年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卓越中小學體育教師培養項目資助)
[1]楊強.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及分析——以長江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3):82-83.
[2]周之良.大學生沉迷網絡的成因及對策[J].職業時空,2006,(13):20.
[3]王曉丹.大學生數字媒體閱讀實證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2,(6):131-135.
[4]安鳳琴.大學生迷戀網絡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J].教育與職業,2009,(29):167-168.
[5]張衛,鄧香蓮.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閱讀現狀實證分析——一個基于上海大學生的國民閱讀分析視角 [J].編輯學刊,2012,(5):33-36.
[6] 董曉玲.呼喚閱讀時代的來臨[J].蘭臺世界,2011,(12):51-52.
[7]梁鉅霄.讀圖時代的圖書館導讀創新[J].圖書館建設,2012,(7):51-54.
[8] 鄢明定.“讀圖時代”與圖書編輯[J].編輯之友,2011,(6):39-41.
[9] 張彬.閱讀推廣活動與視覺經典[J].圖書與情報,2011,(5):51-55.
[10]金暉.讀圖時代對未成年人的閱讀沖擊與圖書館的對策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1):97-99.
[11]柳田國男著,王曉葵,王京,等.民間傳承與鄉土生活研究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5.
[12]周曙光.新鄉學院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分析[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39-142.
[13]秦小芬.論閱讀的時代性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3,(14):189.
[14]陳文婷,楚永全.大學生閱讀現狀、問題及改進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3,(2):58-62.
[15]張曉蕊.大學生閱讀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報業.2011,(2):110-111.
[16]胡黎明.試談大學生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閱讀[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1):37-40.
[17] 梁麗.大學生網絡交往行為及其引導[J].新聞界,2012,(21):55-58.
[18]金圣榮.FBI身體語言分析術 [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10.
[19]曾凡斌.大學生第二道數字鴻溝的測量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2):122-126.
[20]戴光元.傳播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8):317.
[21]嚴勵.網絡傳播學概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46.
[22]張國良.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