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娟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日趨走向“大眾化”,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高職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凸顯。面對就業的壓力,目前社會上出現了“考研熱”、“考公務員熱”、“啃老”等現象,工作真的那么難找嗎?一方面是企業虛職以待招不到人,一方面是學生找工作難。大學生就業到底怎么了?歸結到底,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對其擇業行為有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心理表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多少年來我國教育給學生和家長灌輸的一種概念。很多的學生和家長認為,好不容易讀到大學了,那么就希望學生能夠找到一份很體面的工作,能夠在一線城市工作,能夠在辦公室里工作,然而大部分畢業生畢業之初都需要到基層、到車間工作。導致學生就業期望和就業現實之間差距是很大的。
求職前,部分高職生不能正確評價和定位自己,在選擇理想的職業目標時,不能把主觀愿望與客觀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對自己的評價發生偏差,其“心目中的自我”高于真實的自我,就業時盯著好單位、大城市、高待遇。擇業目標的不切實際,造成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挫傷,自我評價出現偏差,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由驕傲變為怯懦,就業心理壓力急劇增加。過度的壓力抑制思維和行為,在應聘過程中表現出恐懼、緊張、不自信,不能正常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往往會錯失本可以就業的機會。
目前,大學畢業生中還存在不積極主動參與就業競爭,等待父母為自己“托關系、找路子”等待就業的心理。甚至還有人直言:“大學生找工作就是比爹!”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找工作靠關系、靠父母已經在某些畢業生意識中根深蒂固。被動心理,依賴心強,往往會削弱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動機,影響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導致學生在就業時不會爭取,更不敢爭取。在大學生中,缺少艱苦條件磨練的學生越來越多,一些學生在就業時忽視自己的愛好、興趣、理想,只追求工作環境、工作待遇、收入等眼前現實利益,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一線環境中工作,因而會失去更有發展空間的工作。
面臨畢業,即將結束十幾年的學生生涯,踏上工作崗位,面臨這一人生的重大轉折,畢業生是既希望謀求到理想的職業,又擔心自己在擇業上的失誤會造成終身遺憾,在就業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是正常的。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有的高職生在參加過幾次招聘會后,感覺用人單位招聘條件要求苛刻,再加上求職擇業過程中千頭萬緒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處于一種持久的焦慮狀態。他們的這種過度、持久的焦慮體驗,形成就業焦慮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擇業焦慮癥”,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就業。
部分畢業生在就業單位沒有確定前,沒有目標地東奔西跑,頻繁參加招聘會,盲目投遞簡歷,希望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當用人單位有意向簽約時,他們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下就匆匆簽約,一旦發現實際情況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或發現了更好的工作時,又后悔莫及,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心理困擾。
由于高職生的畢業年齡普遍偏低,思想還不夠成熟,并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就業的意識比較淡薄,對畢業的選擇缺乏明確的思考,部分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表現消極,平時也不參加招聘會,有單位來了就看看,如果不滿意就等下去,滿意時也不主動爭取,抱著“你不要我是你的損失”的態度,期待著有單位會主動邀請。還有些人“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肯輕易低就,明明已經找到工作,但拖著不肯簽約,總希望有更好的單位出現。
1.整個社會盲目追求高學歷。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再加上近來年高等教育擴招,用人單位為了裝點門面,在招聘過程中挑肥揀瘦,形成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擠占高職高專生的就業崗位的不正常現象。
2.企業為了追求社會聲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把需求量較少待遇豐厚的短缺高級技術人才大肆渲染。給社會,學生造成誤導。高職大學生較高的學習目標和理論不能如愿實現,又不愿意從最基礎,最底層,最現實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做起,學習心理矛盾而復雜,造成高職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態。
1.就業指導工作不到位。不少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內容和形式都比較簡單,一般都是采用講座的形式,內容也大多是政策法規和求職技巧輔導。許多高職院校偏重于重視創造高就業率,而忽視對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和培養,還沒有完全認識到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培養的價值、對學校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
2.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教學設施相對落后。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盲目開設熱門專業,致使人才培養趨同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對于一些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不能及時調整招生人數,改變專業設置,導致畢業生畢業就失業。另外,不少高職院校的教學設施和實驗實訓條件也相對落后,陳舊的實驗設備和器材,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滿足不了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職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發展迅速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理想化特點最為突出。由于生活閱歷有限,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他們在思考就業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與他們極強的自我概念不相協調,這種不協調可能會成為就業的障礙。
1.強化擇業的自主意識,坦然承受畢業的心理壓力
畢業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備了自主擇業的意識,才可能坦然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壓力。自主擇業在帶來機會和實惠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競爭;擇業是自主的,但是雙向的,擇業的自主正表現在選擇與被選擇的過程之中。畢業生已沒有了傳統的“一錘定終生”的分配,在未來可能還會面臨很多次擇業。
2.樹立職業的長遠意識,調整擇業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與其具體的擇業行為之間,總的來說雖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著一些矛盾。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獨立性等職業價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為經濟利益所驅使,它實際上是缺乏遠見的表現。不少畢業生一味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提高,卻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視功利,卻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畢業生完全不必要擁在所謂的“熱門”小徑上,而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和抱負:世上原本就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適合于自己的職業。
3.幫助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
認識自己有多種渠道:(1)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人主要是指導教師、家長、同伴等。一般來說,任課教師對大學生的評價由于機會多、情感因素影響較小,評價的參照較寬,因而比較準確、可信;(2)從活動成績的優劣來認識自己,不要因為一時的成敗而改變自己的志向;(3)從教師、專家對自己的專門的評定中來認識自己。
4.指導大學生關心社會就業信息
就業信息對升學時填報志愿、選擇學校和專業,以及畢業后選擇所要從事的職業十分重要。為了使大學生能在社會上順利就業,學校應該給大學生提供就業的信息。
5.要強化擇業中的價值觀指導
價值觀是主導人的行為的指導思想,它決定了個人職業選擇的傾向,決定了當理想與現實沖突時人們的抉擇取向,也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在價值多元時代,有人崇尚科學技術,有人崇尚文化藝術;有人追求物質,有人追求精神;有人看重穩定,有人欣賞冒險等。盡管人們注重的內容千差萬別,只要人們在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時,把個人的愿望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踏踏實實地工作,多元價值也未嘗不可。最高尚的職業價值觀是將個人的職業理想與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大眾利益結合在一起。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有關課程
開設就業心理學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必要的。開展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大學生的知識,而且要改善大學生情緒狀態、思想狀態、學會必要的社會技能等。
2.開設就業心理團體輔導活動課
這是為開展就業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一般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其特點在于:形式上以大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應充分適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心理輔導,可以對大學生就業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大學生活動,有利于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便于組織管理,且能使全班大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
3.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就業輔導
不把就業心理輔導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出、列入課程計劃,而是結合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團體活動來進行,是這一途徑的特點。
4.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大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
5.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就業訓練活動
如模擬招聘活動、參加就業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對就業的過程有一個感性認識,以利于更好地做好就業準備,消除就業恐懼心理。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市場經濟理論,在工作實踐中逐步摸索和總結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就業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同時,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心理指導工作,正確引導學生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以滿腔的熱情進入人才市場公平競爭,積極就業。
[1]喬潮.高職生就業心理現狀分析和思考[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2]趙苗苗,劉靜洋.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07,(5).
[3] 葛敏.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4]鄭揚波.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7,(5).
[5]王晉.大學生就業指導(高職高專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6]于海琴.心理成長與生涯發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