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彥,王麗婷,王莉君,鄒成博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我們發現就中法顏色而言,同一顏色的定義不盡相同,但不同的顏色有時卻可以表示相同的象征意義。例如:眾所周知,紅茶的顏色介于黑色和紅色之間,在中國,這種顏色的茶水稱之為紅茶,而在法國卻稱之為“thé noir”(noir在法語的意思為黑色);中國的黃色和法國的綠色所象征的意義很相似,都有下流的、色情的意思。[1]
為了更好了解顏色詞匯的差異對學生學習法語的障礙,我們外院在全體法語教師及學生代表的帶領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我們結合面向英法雙語專業及選修法語為二外的大一、大二學生的訪問調查并進行一系列教學實踐,以小見大地了解到學生學習法語中出現的障礙,分析總結并提出解決方案希望有利于同學們更好地學習法語,少走彎路。
調查問卷前三題主要是調查受調者的基本情況,其中包括受調學生學習法語的時間、書本及興趣來源。整理后發現,我們發放的調查問卷大一大二學生占到95%,88%的受調學生對法國電影和音樂有興趣。
在第四、五、六題中,主要是對學生了解法國顏色文化程度進行調查。其中,不太了解或一點都不了解的學生共占75%。由此觀之,受調查學生法國顏色文化的了解是比較少。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會通過對法語課本的學習,知曉法語中對顏色的表示,但是學習方法仍停留在查字典、看資料,極少會通過看法國電影或著作等方式來深入了解顏色在法國文化中的含義。
調查問卷第九題至第十一題側重的是對受調查人對中法文化中顏色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考察。調查問卷第十一題只有少數人回答正確,在法國人眼中,白色代表著浪漫。這與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代表的寓意是有很大差異的。依據中國傳統觀念,白色有莊嚴和哀悼的象征之意。比如,在中國,“白事”有喪事的意義。然而,在法語的語境下,白色所代表的寓意并不是哀悼。在法國,人們更不會把白色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相反,新娘所穿的白色婚紗象征著純潔而高貴,而且法國有很多建筑物也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這些都是符合法國人的傳統審美觀念。[2]
調查問卷第十二題和十三題是開放題,旨在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教學方式以及怎樣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提高教學效率,受調者都很積極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收獲了很多具有實用性的建議。
依據以上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以小見大看出一些問題。首先,大一、大二學生尚未在學習其他語言過程中擺脫中國文化對自己的束縛,很難讓自己很好地適應,接受法國文化;其次,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由于習慣了從小學到高中的中國傳統式教育,他們很難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性,不會主動地在課下尋覓課外的新知識以便讓自己更有樂趣、更有效的學習法語;最后,法國文化知識的獲取途徑多種多樣,學生不會自主甄別適合自己法語水平的課外學習渠道,使自己的學習更有效率。
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三個主要問題,本校法語教師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級選出試驗班級,結合學生在調查問卷中的建議,我們在教學上進行一系列調整并加入一些新鮮環節,并在一定期限內進行考核,最后試得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對策來解決在法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問題。
所謂“換位學習”就是嘗試用法國人的思維學習和思考問題,沉浸于根源去理解其內涵。很多學生僅依靠自己所認知的中國文化去學習法語,有時便會造成所學習的法語知識和自己的邏輯思維發生較大的矛盾,影響法語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調查中發現93%的學生知道法國國旗的組成顏色,但卻只有80%的學生知道其含義。法國國旗由紅白藍三種顏色組成,這是顯性的。受調查人會在生活和學習中極容易接觸到法國國旗,例如通過新聞報道國際性的會議或活動或生活中服裝飾品等。可是甚少討論國旗背后顏色的來源。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征國王的神圣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征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三種色彩來歷于法國歷史,藍色是圣.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圣女貞德;紅色源自英雄圣丹尼斯使用的軍旗。[3]
這就要求我們學生要借助對法國文化的理解去學好法語,用理解文化的差異和法國文化的內涵去培養自己的“法國人思維”。單純了解法國文化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通過換位理解去感知法國各種文化的來源,那就可以減少中國文化對學生邏輯思維的束縛。美國現代語言學家Edward Sapir所說: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1]正如學生只有真正明白顏色詞匯的象征意義,才能讓自己翻譯法語的時候,不再僅僅是對某一種色彩直觀視覺上的翻譯,而是翻譯出其所包含的內涵。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模式更偏重于對法語的語法理論學習和運用,甚少關注到顏色在中法文化中的異同。學生對法語教材和教學老師都有較大的依賴性。我們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和知識來源途徑,尤其是語言類教學的老師,更是學生了解另一種文化的媒介和窗口。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們對老師講解的法國概況和日常交際等知識更感興趣。因此對課堂內容和時間上進行合理化的安排,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在課上的熱情,還可以對學生課后學習提供一定的指導性幫助。
我覺得在法語知識點講解的基礎上,加上問答練習、專題討論和小組活動這三個環節。并且將這四個環節集中于一個話題,將這個話題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反復運用在各個環節上,從而使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以《法語綜合教程1》第十一課為例,這一課的重點是天氣的表達方式,課本227頁Texte部分就出現了Le ciel est tout bleu這句話,那么這里的bleu的意思就是“藍色的”使用的就是它的原意跟中文中的使用方法是相通的。在漢語中“藍色”這個詞幾乎沒有蘊含太多的文化。但是,在法國bleu這個詞卻有他獨特的韻味。首先,從法國歷史上來看,歷代法國國王加冕禮上穿的都是藍色皇袍,bleu在法國意味著高貴,說一個人有藍色血統,sang bleu便可以譯為“貴族”。因此可以引申出c’est bleu這個表達方式,表面上意思是“這事兒藍了”,實際上是要說明實景就要辦妥了。[4]那么以上這些課外文化知識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擴充。對于這節課,我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在課下要求學生bleu對象去查找有關資料,自學其中的內涵、與漢語“藍色”異同并且進行比較。在課堂上,首先進行有關bleu的問答練習,初步了解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來補充和擴展這個詞匯的文化知識。課堂的最后部分屬于學生觀點的自由發揮,即“專題討論”。我們教師會邀請學生嘗試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即使學生在表達時會出現較多的語法和發音的錯誤,但是學生即興表達可以更了解學生法語知識的學習情況和鍛煉他們的法語口語能力。課堂結束后,我們教師建議學生以本次課堂的話題,每個話題以3~5個同學為一小組,編寫對話或者制作PPT,在下次課堂利用展示情景對話或者演示PPT的方式來考察學生復習情況。
事實上,在這項課堂活動中,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便可以讓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內容,督促學生們課下自覺擴充法語文化知識。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書籍和查找資料,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后用法語淋漓盡致地在課堂活動中的專題討論和小組活動中發揮出來,不僅使知識學習質量得以保證,而且大大提升學生對法語這門語言學習的自信心。
“階段性遞增式’的課外學習途徑”,是相對于個人來說,在眾多法語文化知識中,選擇適合自己,并且能夠有效提高法語的渠道。為此,我們進行了一次測試,試驗對象是200名法語學習者,試驗時期為兩個月。在試驗前對每個成員進行法語測試。法語測試內容為口頭日常對答和考查法語閱讀和有關法國文化的筆試,測試內容難度適中。將這200個法語學習者平均分成兩個大組。
第一大組編為A小組,將A組全體成員平均分配到a1和a2兩個小組。將這兩個小組成員按照年級劃分,分成大一小組、大二小組和大三小組。在a1組中,大一小組成員每天聚集在一起觀看大約25分鐘的法國電視劇《un gars,une fille》或淺顯易懂的法語經典,例如《Le petit prince》,建議他們休閑時間采用法語音樂放松自己;大二小組每兩天聚集在一起觀看大約2個小時的語言層次較深的法國書籍報刊《Aujourd’hui en France》,《Le Parisien》 或者是法國歷史記錄片《Marie Antoinette》《Henri IV》等;大三小組每兩天聚集在一起收聽1個小時的法國廣播RF1,建議他們課外時間可以去法語角與法國人交流。a2小組的所有成員每兩天聚集在一起,輪流采用法國電影、法語版法國名著和法國廣播這三種課外獲取法語知識的方法進行大約2個小時的學習。
第二小組編為B小組,將B組全體成員平均分配到b1和b2兩個小組,將這兩個小組成員按照平時成績劃分,分為基礎小組,中級小組和高級小組。b1小組成員按a1小組成員的試驗方法進行試驗,b2組小組成員按照a2小組成員的試驗方法進行試驗。
試驗結束之后,我們對這四個小組的成員再進行一次法語測試。測試的方法與試驗前的測試方法相同,測試內容難度依然是適中。測試的結果為:a1和b1小組總體及格率從32%提高到65%。我們教師在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口頭問答測試時也發現學生們口頭表達能力大大提升,即使是大一學生也可以正確地運用一些日常表達,而a2和b2小組效果并不是很大,總體及格率從32%提升到40%。這說明針對每個人不同學習階段和掌握程度,應獲取階段性遞增的學習信息資料。因此,我們試總結出學生課外獲取法語知識的規律。
對于大一學生來說,作為初學者,多看法語電視劇,欣賞法國的音樂和電影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認識法國人的視角;對于大二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法語基礎,觀看法國電影紀錄片,多讀法國史以及,在了解文化的同時也能從其中了解到他們的文化內涵;對于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多多與法國人或書面或口語進行交流,與他們多多探討中法文化的異同,通過多聽法國廣播節目來提高自身法語的質量,以便多了解法國人常用的表達方式。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嘗到學生敞開心扉,找到法國吸引自己的地方,以此為媒介,提高自己對法國的興趣,從而了解法國文化,提高自己法語水平。
語言的教與學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單純記住法語單詞語法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尋找一些減少中法文化障礙對學習造成影響的有效途徑,在擴充法語基礎知識的同時理解其法語知識點的深入內涵。我們教師應該不斷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不斷進行教學探索與創新,以便使學生可以隨著中法文化頻繁的交流,不斷使自己的法語學習突破文化的壁壘,更加與時俱進。
[1]李旭,翟藝.中法顏色詞的文化象征意義與翻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3).
[2] 王海潔.漢法顏色詞差異淺談[J].群文天地,2012,(20).
[3]來自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so.com/doc/117241.html.
[4]蘇琪.淺析中法顏色詞匯蘊含的文化差異[J].大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