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勝軍,徐 娟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430212)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對全體社會成員來說就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遵循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而這種精神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就其實質而言,中國精神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歷史傳承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演繹,包含了公民個人應該具備的愛國、仁義、謙和、互助、創新、進取等深刻的理性內涵和素質修養。有素質、有能力、有理想、有信念是中國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要求,也是高職大學生具有的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中國精神的培養必須立足于他們的知識基礎和思想實際,遵循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人才培養的路徑,真正將當代高職大學生培養成成全面發展的有為青年。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涵括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精神內核,而高職大學生具備這種精神內核的基礎是必須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理解,對中國道路的深刻認同。承擔這一育人職責和任務的,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管理干部及其他服務人員在內的所有高職院校教職員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總體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包含了對高職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這就要求,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在育人功能上發揮教學、管理、服務的綜合育人效應,在育人路徑上發揮思政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改革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式,在課內外教學、黨團社學生活動以及校園文化建設中,將馬克思主義的理性精神沁入大學生的頭腦,植入大學生的骨髓,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正確的辯證思維能力和理論應用能力。科學選擇以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為目的思政課理論教育渠道,以及有效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政治教化功能,是培養高職大學生理性思維的關鍵,也是養成高職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徑。
高職大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對事物的理性思維能力頗多不足,但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新事物的參與熱情和悟性較高。校內各環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以學生關心的事件切入,以學生易掌握的方法組織。在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不能片面地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只會適得其反,而應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學生關心的話題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理論探究和問題調研中合理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文獻閱讀、調研考察、實地體驗等,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服。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包括輔導員、班主任、管理服務人員等在內的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視與思政課教師的相互溝通,保持與思政課教學工作的相互銜接,關注過程,重視細節,引導學生在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全程地感受學習、感受生活、感受社會、感受信仰。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生成才的實際需要,要全面介入和指導學生的生涯規劃,從中引入中國道路、民族復興、社會發展和個人價值的思考。在教育載體的選擇上,要注重方向性和多元性的統一,用旗幟鮮明、導向正確、主題健康、意義重大的校園文化建設引導人,用豐富多樣、趣味濃厚的黨團社教育實踐活動吸引人,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性思維和價值信仰,進而通過各方協力,促使學生在理論熏陶中自覺樹立愛國之心,在理性思維中自覺激發報國之情。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包含了能夠體現民族氣質和反映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精神風貌以及社會風尚等具體內容。對高職大學生來說,關鍵就是要有敢于踐履、勇于創新的思想觀念,善于探索、創新實踐的行為能力,求真務實、勇于擔當的責任態度,積極進取、自強自信的精神面貌。這是高職大學生具備的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時代精神對高職大學生的根本要求主要反映在兩點,一是高職大學生應具備“有所作為”的知識和能力,二是高職大學生應具備“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格精神和責任氣質。在實踐中磨礪高職大學生的素質能力和精神氣質,是鑄造大學生時代精神的有效路徑。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要多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通過社會調研、公益活動等零距離感受時代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改革創新帶來的文明成果。學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積極發揮專業課教師以及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在專業實訓和職業實踐中的作用,要幫助和指導學生掌握社會實踐的知識,具備職業實踐的能力,并在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中樹立精神氣魄和責任意識。
高職大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參與社會實踐、提高職業能力的欲望較高。學校在考慮人才培養的路徑時,應充分地結合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應用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點,利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行業優勢,將時代精神的培養融入到各類實踐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在體驗性、調研性、考察性、公益性等社會實踐中,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教育者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創新和指導實踐活動的主題意義、實施過程、方案部署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通過矯正活動方向、確立活動主題、遴選活動方案、引導活動實施、總結活動效果,樹立和增強學生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理性認知。在實訓性、見習性、職業性等社會實踐中,專業課教師要發揮主體作用,并同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其他教育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通過具體的崗位觀摩、見習體驗、實訓鍛煉和就業指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感受企業文化、感受職業意義、感受社會現實,培養和樹立學生的道德操守和理想責任。政府、行業和學校層面也要發揮良好作用,要建立合作育人的平臺和運行機制,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行業要提供實踐平臺,學校要跟控育人質量,各方協調發力,通過引領社會風尚、優化育人環境、激勵創新實踐,逐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信仰、良好的行為規范、進步的社會理想和時代精神。
信仰之旅是學生將正確的價值信仰融入學習、生活和各類實踐的人生實踐過程,其核心是知行合一。中國精神的養成最終需要依靠學生踐行知行合一的信仰之旅,并在人生實踐的過程中形成進取奮發、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意志信念。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接力,共同給力,是培養當代青年中國精神的有效方式。就高職院校而言,學校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新學生評價、增加社會考核權重等,積極引導和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促使學生產生致力于現代化建設的事業情感,磨礪學生直面現實、奮發進取的堅強意志。從這一層意義上考慮,有效的學生考評同樣是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倡導信仰之旅、培養中國精神的有效路徑。教育者需要將與培養中國精神相關的內容量化為學生考核的具體要素,通過問卷座談、調研報告、思想體會、標準考試等方法,綜合考查學生的思想素質、理想信念和精神氣質。學校也要將中國精神的培養納入素質考評體系,創建學生評價的統一平臺和質量標準,積極引入實訓企業、用人單位等社會力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程的思想政治素質考察和道德規范水平的考察。這一考察結果往往因其具有的全面性、客觀性以及更容易為學生接受的特點,因而在實際中不僅成為衡量教育教學實效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成為激發學生信念、自覺規范行為、倡導中國精神的有力抓手。
高職大學生紀律意識淡薄,行為規范水平和自律性有待提高。學校在考核學生時應注意到這種特點,要通過學分管理、升留級制度、重修制度等給予學生中國精神的內化以壓力,通過榜樣示范、典型宣傳、獎學金激勵、就業推薦等給予學生中國精神的外化以動力。獎先懲后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激發學生責任意識、熏陶學生中國精神的重要保障。學校要創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渠道,給予實訓企業、用人單位等社會力量一定的考核權重,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學生考評中來,并把培養學生中國精神的總體要求同學生在實訓見習、職業實踐中的具體表現結合起來,給予學生全面的、科學的、公正的綜合素質評價。學校和實訓企業、用人單位等要圍繞學生中國精神的培養和實踐,加強協調和溝通,建立規范統一的素質評價標準,建設合理有效的素質評價平臺,優化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素質評價辦法,重點考查學生中國精神的內化程度和外化效果。對學生在綜合評價中呈現的負面結果,學校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建立救濟渠道,允許學生“回爐深造”,通過良性、建設性和持續性的救濟辦法,努力將學生培養成中國精神的踐履者和現代化事業的可用之才。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追求文明進步、邁向偉大復興的事業中表現出來的磅礴氣概和精神氣質,其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寬廣,對全民族、社會、個人在內容上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要求,但任何一種精神,終究是通過社會成員個人在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態度意識等方面的具體形式表現出來。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歷史時刻,西方國家對華敵視的態度絲毫未有減弱,反倒與我爭奪青年一代。對高職大學生這樣一個知識基礎薄弱、理性思維不強的群體加強中國精神的培養和熏陶,對于引領社會信仰、鞏固中國事業、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無法估量的政治價值和現實意義。
[1]習近平.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737.htm,2013-03-17.
[2]馬志剛.中國精神[J/OL].http://www.qstheory.cn/hqwz/wztj/201202/t20120221_139885.htm,2012-02-21.
[3]羅國杰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