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生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莫中學,江蘇南通226600)
淺議竹枝詞與高中歷史教學
仲永生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莫中學,江蘇南通226600)
竹枝詞是一種重要的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及高考中都曾出現。但基于其特點,被選用的頻率不高,所以學生甚至高中歷史教師對竹枝詞與歷史課程的結合都比較生疏,也不太重視,因此當偶遇竹枝詞的材料時就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本文在分析竹枝詞的特點及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研究了竹枝詞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結合,并歸納了一些應用的方法、技巧。
竹枝詞;歷史教學;歷史高考;材料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歷史科目曾不止一次采用竹枝詞為命題材料,如2007年海南省高考的一道試題選用的材料為:“清末一首名為《報館》的竹枝詞寫道:‘是非曲直報中分,一紙風行四海聞。振聵發聾權力大,萬般提創總由君。’”2008年寧夏高考文綜的一道試題選用的材料為:“《上海縣竹枝詞》有詩云:‘卅年求富更求強,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戰,總歸虛牝擲金黃。’”由此,竹枝詞以及竹枝詞與歷史教學的結合逐漸被高中歷史教師所了解和熟悉。
竹枝詞雖名為“詞”,實際的體裁是詩,“百度百科”上總結竹枝詞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歌;三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其中第一類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關系最為緊密,在教學、考試中選用的材料大多來源于此。
經過統計,筆者發現竹枝詞無論在歷史課堂還是考試過程中僅是偶有出現,不是主流呈現材料。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歷史資料,在經過適當的研究和取舍后對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都大有裨益。
1.竹枝詞的特點與高中歷史教學的契合
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考試過程中,閱讀有關竹枝詞的材料總能給人清新、親切的感覺,有時甚至能讓人在放松的情緒下提高學習、解題的效率,這是由竹枝詞的自身特點決定的。
竹枝詞的內容來自民間,受到政治束縛少,能真實反映社會文化生活,體現民俗與社會風尚。在這一點上,與先秦時期現實主義風格濃厚的《詩經》頗為相似,閱讀竹枝詞就好比閱讀民風淳厚的市井小文,意思非常流暢。也正是由于這些特點決定了竹枝詞的可讀性相當高,是非常好的歷史教學資源。
2.竹枝詞的內容與高中歷史教學的契合
竹枝詞的作者主要有兩類人,一是當地文人,二是外來文人。當地文人熟諳鄉土風情,外來文人亦是觸景生情,所以他們筆下的竹枝詞不管是吟詠風土還是抒發感情,基本反映的是原汁原味的歷史史實,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
竹枝詞源自唐代劉禹錫對民歌的改編,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是頗有影響的文學體裁,幾百年的積淀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財產。現今流傳較廣的有按地域編纂的《中華竹枝詞》和按年代匯輯的《歷代竹枝詞》,均各自收錄兩萬多首作品。
由此可見,歷代積累的竹枝詞確實是宏偉的資源寶庫,其中豐富的歷史信息對歷史教學有巨大的幫助。竹枝詞不常見,高中歷史教師不僅可以摘取相應的內容作為教學資料,在適當的時機巧妙運用以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可以親身體味意境,加深理解,做到教學相長。
1.清新登場——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對于竹枝詞的運用,主要在平常的課堂上穿插進行,可用竹枝詞輔助理解重要的知識點。如清人李云棟的《成都竹枝詞》有詩云:“放賬三分利逼催,老西老陜氣如雷。城鄉字號盈千萬,日見佗銀向北回。”其中的“老西”指的是山西人,再加上時間為清代,還有“字號”的字眼,表明這是一則體現晉商的好的史料,在教授“古代商業的發展”這一課時呈現出來效果非常突出。不僅如此,竹枝詞的情境性很強,閱讀過程中有很強的代入感,可以在背景、概念、內容上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加以解釋、拓寬與加深,最終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
竹枝詞與其他文獻資料相比,材料新鮮,文字淺顯、意思淺近,對高中生而言閱讀難度不大,而且竹枝詞所反映的事件往往很有指向性,所以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可以放開限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生成知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利用竹枝詞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閱讀竹枝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開拓創造想象力,在一系列創造性的活動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在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能力的升華。
2.老友重逢——考試評價中的應對
到目前為止,竹枝詞在高考題上的呈現還只是選擇題,但這也提醒了高中歷史教師把竹枝詞作為客觀題與主觀題的解析材料的可行性。
竹枝詞雖然篇幅短小,但只要會挖掘,其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以竹枝詞是很好的命題材料,不僅是選擇題,主觀題也一樣適用。值得注意的是,以此為基礎材料來命題有很多注意點。每一首竹枝詞基本都是對具體的事、情、境有感而發,所以竹枝詞所反映的內容指向性非常明顯,這就決定了竹枝詞與歷史知識的結合只能集中到很小的點,不能全面體現當時歷史的時代特點,因此對竹枝詞的選用要精當。特別是命題,似似而非的一概不用,非得與教學內容對應得很緊密才可考慮。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平時的練習,學生解讀竹枝詞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原有基礎上提高效率。就是說,竹枝詞本身不難,學會能解答,教師的工作是引領學生完美地解答,獲取最全面的信息,得到該得的全部分數。但是真正在考試的過程中情況就迥然不同了。一是普遍的焦慮感使學生在考場上壓力倍增,二是學生要在規定的、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答題工作,使得考試的過程比平常的教學、練習的過程要緊張許多。所以對于竹枝詞與高中歷史課程的結合,教師還要研究如何應對考試中的偶然出現。
首先,教師加強研究,把相關的竹枝詞材料盡量在平時的教學、練習過程中呈現出來,讓學生“見多識廣”“熟能生巧”。竹枝詞雖然存世數量巨大,但真正能與高中歷史課標與教材密切結合的并不多,所以作為有心人,可以從竹枝詞的集子里把用得上的都摘取出來,建成資料包,以備在平時教學、訓練時隨時取用。
其次,根據現代教育學理論,除了原先的學科課程外,越來越重視綜合課程。綜合課程有利于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綜合地、整體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歷史教師要多與語文教師溝通,相互配合,訓練學生的文字閱讀能力。
竹枝詞與其他的文學體裁相比,比尋常的歌謠難理解,但比文獻材料、詩詞簡單。當然,有的竹枝詞方言色彩濃厚,比較難讀通,但材料的選用一般不會劍走偏鋒,所以平常的訓練就要以難度中等為主。
作為一種非主流的材料,很多老師并不會太在意竹枝詞,更不會有針對性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與訓練。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學習任務重,側重點的分配也有所傾斜,但難免考試中不會遇到,所以平時還要稍作注意。如果沒有準備好的竹枝詞來訓練,也可在在解析唐詩、宋詞等材料時多加分析,觸類旁通,竹枝詞的解答也就沒太大難度。
竹枝詞的文學水平雖不能比肩其他正統的體裁,但全以文言文寫就,作者也下了很深的筆墨功夫。所以對竹枝詞以及詩詞訓練到位,會增強文學功底,材料解析的能力也能整體提高,對于歷史學科,無論是學習還是考試都會受益匪淺。
總之,當竹枝詞已經出現在教學資料或試卷上時,教師是被動應對,此時要發揮主動性,切不可含混帶過,而是要切中要害地進行分析;當教師在選用、摘取時,是主動應用,但是要注意合理性與適用性,不可強拉硬拽、生搬硬套,有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編輯∕岳鳳
仲永生(1981-),男,江蘇海安人,中學二級,研究方向:應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