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江蘇揚州225211)
淺議如何提升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周銀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江蘇揚州225211)
努力推進生物教學活動有效性,促進生物學科素質教育目標實現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學活動的重要議題和任務。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理應對有效教學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實踐。筆者以高中生物教學活動為例,簡單闡述了生物教學中如何提升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幾點看法。
高中生物;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
實現“教學有效性”是每個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有效的標準呢?所謂有效,簡單來說,就是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獲得實際的進步和發展,這種進步和發展不光是指知識的積累,同時還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所謂有效教學是立足新課程理念下的素質教育目標,是以這一目標為指導而確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生物學科作為高中一門必修課程,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新課程改革大潮中的一份子,因此,努力提升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成為了當前生物教學活動討論的重要論題。那么,從教師的角度看,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如何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呢?
教學活動并非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從跨進教室的那一刻算起,而是從課前的備課活動算起,教師課前備課是否充分會直接影響接下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備課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步,要想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首先要從備課入手,擯棄傳統的低效、無效的備課方式,實施更加科學有效的備課。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備課觀。長久以來,很多教師都把備課等同于寫教案,而教案的模式也被固定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設計這樣幾個步驟和內容,并且教師在寫教案的過程中常常依賴于單方面的預設,幾乎甚至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感受,這樣就使得教案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導致在教案主導下的教學活動也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脫節,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此,要想實現有效的備課,我們要一改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備課理念,把“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備課工作的價值取向,在備課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這種理念下的備課效果才能保持其有效性;其次,要適當調整備課內容。在以往備課等于寫教案的理念下,很多教師的備課內容往往局限在鉆研教材、教參上,而忽視了教材、教參以外更重要的內容,如教學環節是否完整、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不同學生之間具有哪些差異性等。因此,為了保證備課的有效性,教師要對備課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備課活動。例如,在備高一的課時,可以把重點內容放在基礎知識上,而到了高三階段,就可以添加一些類似于時事點評之類的教學環節,以適應高三學生日漸成熟的分析洞察能力;最后,要重視備學生。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都信奉“拿來主義”,喜歡把優秀教案拿來直接抄,認為這是一種最省時而高效的方法,然而,這些教師卻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備課的對象——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備教材、教參,教師一定要重視備學生。教師要用心了解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差異和班級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這樣出來的教學方案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卻是最適合學生的。
課堂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導入環節是一節課的啟示環節,這個只占據三五分鐘的導入部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效的課前導入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為新課講授作鋪墊等諸多作用,因此,要想提升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設計靈活有效的課前導入是必要之舉。記得筆者在講“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時,為了能夠在上課的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在上課前給學生講了魯濱遜漂流記中關于先吃雞還是先吃玉米的故事,故事的引入很快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接下來,圍繞著這個故事,很多學生又創新地給出了其他的生存策略,如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先把玉米作為種子種植,然后等待收獲以后再吃玉米,還有的學生提出用玉米喂雞,雞蛋孵小雞以后再吃小雞。伴隨著學生各種奇思妙想的生存策略,關于能量流動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了。就這樣,有了有趣的故事作為導入,接下來教師再進行新課的講解,學生不但更容易聽得懂、聽得透,同時學習的積極性也顯著地提升了。
真正有效的教學活動應當是教與學相互統一的活動,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能夠發生“有機的化學反應”,這樣才能實現最終知識建構的目標。怎樣才能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呢?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讓教師和學生能夠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心態下才能促進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需求,多鼓勵學生參與交流和討論,教師可以經常采用這類語言,如“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在觀察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看到這個現象你們想到了什么?”“你們認為這樣可以嗎?”等,類似這種以“你們”為出發點的教學語言,可以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習慣中充分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和信任,這樣容易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主人翁”的意識,可以刺激學生發言和自我表現的欲望,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無疑幫助巨大。
問題對思維活動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課堂上一個有效的問題可以瞬間激蕩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在積極的思考和探究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環節,努力用有價值的問題來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筆者在講“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時,在學生理解了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以后,就給學生提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莖而子二代中出現矮莖?為什么F2中出現三比一的性狀分離比?這些問題是按照由淺入深的梯度進行逐一設計的,通過思考子一代出現高莖的原因,可以引出顯隱性性狀的概念,而通過思考子二代中矮莖性狀的原因,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性狀分離的概念,最后一個問題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規律性遺傳現象及其實質。在這些由淺入深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也一步步打開,并逐漸深入問題的中心和實質,很好地起到了鍛煉思維,提升能力的目的。
語言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傳授知識和技能最主要的媒介,教師講課時的語言風格往往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一旦懂得恰當地運用語言技巧,在課堂上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細胞間的通訊”時,關于“細胞間的直接接觸傳遞”“通道傳遞”“分子信息傳遞”這樣三種傳遞方式往往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起來常常感到較為困難,為了突破這個思維難點,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輕松,筆者就采用比喻的方式把“細胞間的直接接觸傳遞”方式比喻成“面對面交流”,把“通道傳遞”比喻成“打電話”,把“通過分子信息傳遞”方式比喻成“寫信交流”。經過這樣生動直觀的比喻,原本還顯得有些晦澀難懂的知識瞬間變得清楚明了,學習的難度顯著下降。經過這種生動的語言詮釋,學生不但理解起來更加輕松,而且也不容易遺忘。
教學有效性并非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口號,它是基于教育活動目的本身而誕生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教學有效性的內涵,另一方面,要認真研讀生物教學大綱,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的特點,以有效教學理念為指導,對傳統的生物教學活動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以期能夠與學生一起共同推進生物教學有效性目標的實現。
[1]馮梅春.淺談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09,(26).
[2]顏麗萍.淺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D].遼寧師范大學,2011.
[3]蔣麗華.淺析新課改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幾個誤區[J].考試周刊,2010,(56).
編輯∕岳鳳
周銀(1982-),女,江蘇江都人,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