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旭民
(福建省安溪縣恒興中學,福建泉州362400)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鐘旭民
(福建省安溪縣恒興中學,福建泉州362400)
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完成地理實驗,也可以為地理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擴展師生學習空間,開展學生協作學習和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等。
信息技術;地理教學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和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是相當廣泛的。在一定的時間內,要求學生掌握如此廣泛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并達到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率最理想的教學途徑。
信息技術具有海量信息、虛似現實、擴展空間和同步時間的特殊優勢,可以輔助跨時空較大的地理學科完成教學任務。把地理事物的空間、聲音、顏色、時間以及運動等特性,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有利于學生觀察地理事物,又能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信息技術對地理信息的傳播能力、可控性、重現能力、直觀性以及學生的參與度高,比較容易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啟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學習小組的談論過程中,還可以相互學習和幫助,便于學生掌握當堂知識和技能。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要在一定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各自的特點,給地理教學創設良好的情景,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地理教學內容、結構、資源、實施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成為教學的組成部分。
信息技術運用于地理教學主要有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3S技術(GIS、RS和GPS),《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和《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均有相關要求和內容等,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利用信息技術現實教學目標,完成地理實驗
地理學科的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很多的實驗來驗證,尋找真理的科學性,而信息技術就是一個良好的演示手段。教師可以使用演示文稿視頻、多媒體課件ppt、3S技術等,將復雜、抽象、難以理解和空間立體等地理事物形象地用圖表、模型、動畫等展示出來。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可以運用Flash動畫制作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示意圖以及利用多媒體課件ppt展示地球運動產生的現象。引導學生觀察計算機顯示出來的地球運動示意圖,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地球自轉和公轉分別產生的現象。讓學生理解地球自轉是繞地軸旋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地球公轉是繞太陽旋轉,產生季節變化,且兩者是同時進行的。這節的內容空間立體很強,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利于信息技術重現能力,學生學習興趣明顯高漲,積極性也很強。
2.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地理教學
由于地理環境的范圍是整個浩瀚的宇宙,所涉及的空間并不是我們每個人能親臨的,但是現代的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地理情景。地理環境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探索地理科學的熱情。
地理環境情景的創設要遵循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在不同的情形下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和科學方法來創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形象生動也可以簡練概括,來開展地理教學,讓學生在這些地理情景中進行探究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提高地理自學能力,而且還能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制作多媒體課件ppt中,可以用紅色標題以達到醒目的效果;用藍色的天空做背景以達到逼真;用Flash動畫制作回旋使地球在繞地軸自轉的同時在太空中繞太陽運動。由于信息技術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靜態變動態的時空畫面,具有很強的重現能力和傳播能力,學生能盡快地融入當堂的地理學習情境中,展開學習。
3.利用信息技術擴展學習,開發地理探索空間
地理學科涵蓋著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單憑教科書知識的來源有限,而信息技術剛好提供了一個教學資源平臺,可用各種資源來滿足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地理教學資源,極大補充了地理教學的知識量。使學生不僅學習教科書中的內容,而且還能擴展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素質教育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豐富了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知識量的空間,不斷開發和探索地理。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第四章第一節“交通運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調查班級里面學生乘坐過哪些交通工具,去某個地區用哪種交通工具比較方便又經濟實惠。要求乘坐過的同學結合課文內容,給班級里的同學講講所了解的情況。如果沒有乘坐過的或者不大了解的同學可以在網上查找具體交通工具優劣資料。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感知力,還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由此可見,信息技術不僅擴展了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很好地開發了地理教學資源的空間。
4.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生協作,進行學習小組討論
信息技術的利用,不僅局限于教師個人的利用,而是師生共同享用的資源平臺,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開發利用。學生可以通過搜集網上資料、制作演示文稿和多媒體課件ppt、電化教具操作等,來提高他們之間的協作能力。還可以通過學習小組完成一項專題課題,不同小組之間交流比較,比一比哪個小組自主探究能力強,達到“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
協作學習還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開發,有助于學生協作團體意識、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方面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第二章第四節“自然災害”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現有的學習小組分組完成本節的課題“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面對自然災害應采取什么措施?”利用課余時間讓小組成員協作完成搜集資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ppt,再在課堂上各個小組分別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讓其他小組進行談論對比。最后教師通過總結歸納,比比哪一小組自學能力強,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積極性,又有助于地理教學創新能力的培育,信息技術為此營造了一個理想的地理教學環境。
5.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學習成果,完成課堂練習
利用信息技術來展示學生學習成果,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最科學最快捷的方式。在地理學習中,學生須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很多,如:搜集地理探究資料、地圖繪制、氣象統計圖設計與繪制、月相的觀測等。面對這樣的地理技能,信息技術可以便捷地一一完成,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步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激情,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競爭向上的意思,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人教版)第一章第一節“疆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分別研究識記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方法,并在課堂上展示分享。經過一定的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可以得出一套適合個體學生快速識記的方案,達到因材施教、高效學習的效果,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1]張建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4.
[2]秦月花.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M].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46-48.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組織編寫.中學新課標資源庫地理卷[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324.
[4]苗逢春.信息技術學校課程的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岳鳳
鐘旭民(1989-),男,福建泉州人,學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