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婭麗
試論美術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吳婭麗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江蘇揚州225000)
多媒體的介入為學生們在美術課堂中的“賞”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更直觀的影像、更豐富、廣闊的空間。培養審美力的重要途徑就是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世界。評價是學生在自己原有審美理解力的基礎上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途徑,同時也可以通過看法的交流、思想的撞擊、觀點的融匯得到再次提高。
美術;教學;審美
有人說:美,是靈魂帶來的感受。縱覽人類藝術長廊,人們發現了美、創造了美。從象征美的意識萌芽的新石器時期裝飾品到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中國結、從阿爾塔米拉洞窟天馬行空的壁畫到畢加索信馬由韁的現代派繪畫、從雄偉神秘的金字塔到氣勢恢宏的秦始皇兵馬俑……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藝術寶藏和精神財富。人們追求美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然而,對于美的審視卻從來不是千人一面,它是多維度、多元化的。因此,美術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規律和認識能力,更需要的是讓學生對美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維與風格,使他們逐步提高和具備發現藝術世界中美的能力。
一切皆由趣開始。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好奇心、吊胃口、感興趣無疑是吸引他們感知、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畫聲音》一課,課的題目首先很讓學生好奇,聲音怎么畫?當我展示到一幅范作時,學生們頓時嘩然:畫面上恣意涂抹的色塊和線條看上去隨意而無章法。有的說這是什么畫呀,又臟又亂;有的做出難忍、嫌棄的表情……我微笑著等學生表達過自己的觀點后,平靜地夸獎道:感覺找對了!學生們愣住了。我乘勢介紹說,首先這不是一幅普通的畫,它是被譽為“畫家中的畫家”的荷蘭抽象派大師德庫寧的一幅代表作。學生們都有些愕然、有些好奇,為什么一幅看上去亂糟糟的畫會有如此高的評價?這似乎與平時的審美標準有很大出入。在學生甚至大多數人的看來,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和理解,最初是從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認為美術作品的“美”在于“像”客觀事物原貌,而那些畫得不十分像的就不是好作品,對抽象的就更無所適從,因此,也就覺得無法或無須去欣賞它們,形成了認識上的誤區。這幅題為《喧鬧聲》的抽象畫,以響亮的紅色、黃色,粗獷、迅疾的大筆觸表現出在喧鬧聲中焦躁的情緒,讓人看后感同身受。學生們雖然說不出它的具體,卻在感官上有了籠統的感受。當我告訴他們,正是因為畫面喚起了觀賞者厭惡、不安的情緒,所以這幅畫是成功的。審美活動的關鍵,是作品與觀賞者之間能否產生共鳴。
近些年,多媒體的介入為學生們在美術課堂中的“賞”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更直觀的影像、更豐富、廣闊的空間。賞大師作品,純熟的技巧、獨特的藝術魅力,令學生心生向往;賞學生作品,同齡人知識、能力、想法的接近,讓他們更能自信地找到適合表現美的途徑和方式;聲、像、圖、文并茂的欣賞課,為學生全方位、更細致的提供了詳實資料。賞,為學生頭腦儲備了大量的圖像信息,在審美活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賞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在《高更,你好》一課中,教材提供了高更的作品《你好!高更先生》和學生們對高更作品的再創造。對于學生來說,高更是一個很陌生的對象,他的生活經歷、繪畫理念鮮為人知,更談不上對這位法國后印象派繪畫大師會有什么感情。對于沒有感情的事物,人們往往很難表達出鮮活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知,決定先從高更的系列油畫作品欣賞開始,通過觀看,學生發現高更的畫多采用色彩平涂,黑線勾邊,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比較接近學生的繪畫手法。接著,我試著讓學生猜想高更為什么要創作這幅作品,暢想畫中人物的對話和思想活動。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后,才介紹了畫家的生平及作品創作的背景。這樣從欣賞入手進而深入的剖析,通過比較、討論引導學生思考、鑒別、判斷,學會從畫家的角度去體會作品、體會生活,學會繪畫應抒發自己的感受,可以讓主觀感覺控制畫面,從而掌握對不同的畫家、不同的風格形成正確審美評價的方法。
培養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要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用心用情去深刻地感受世界。通過美術教學,逐漸形成審美的思維、方式、視角及活動模式等,最終通過這種模式形成對美的領悟能力。
在《秋天來了》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秋天的美不同于其他季節,我在上課前播放了一段《秋之印象》的視頻:碧空白云凈深邃、落葉有情化春泥、碩果累累枝頭掛、滿山紅葉映彩霞……在秋天斑斕的色彩中,學生感受著秋天的意境和自然的美。這時加上我繪聲繪色地描述,使學生們如置情景之中,渴望表現秋天美景之情油然而生,藝術活動變得趣味盎然。視覺上感受到的美觸動了學生表達的欲望,這樣繪制出來的作品才會充滿情感、異彩紛呈。絢麗的油畫棒涂抹出秋天成熟的景象,彩紙撕貼出秋天別致的樹葉,樹葉拼貼填畫出秋天真實的一隅。除了從視覺入手,我還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觸覺多種感官參與:用手觸摸老樹皮凹凸不平的紋路,感受肌理的美;聽一曲《秋日私語》,為課堂輕籠上浪漫抒懷的氣氛……通過眾多感官的訓練,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感受力,努力和學生一起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審美世界。
評價是于學生原有審美理解力的基礎上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途徑,同時也可以通過看法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觀點的融匯得到再次提高。
稚拙是童畫的本色,絢麗是童畫的語言,童畫有自己的美。學生的作品就應該恣意大膽、天馬行空,不受經驗約束、不拘泥于模式法則,它們發自內心,無人匹敵。所以,在評價小伙伴的作品時,鼓勵學生找尋最本真的東西,從學生喜歡的語言、角度去解讀、詮釋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歡喜、他們的美。
不同的美術作品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在評價大師或藝術作品時,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甚至有些不“美”的作品,其實從美學價值上卻具有或夸張、或幽默、或存在一定哲理、或賦予某種象征意義,日常教學中對于古今中外、各種各類的優秀作品的欣賞和風格的介紹,就成為了積淀、內化學生豐厚的美術欣賞、評判的底蘊,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和諸多事物。”開啟學生識美的慧眼,不僅可以為培養美術專業人才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廣大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促進他們形成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格和品質。
吳婭麗(1975-),女,江蘇蘇州人,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