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紹華
淺談建構式生態課堂中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顧紹華
(江蘇省贛榆區第一中學,江蘇連云港222100)
建構式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習慣影響了學習效率。針對這一現象,筆者進行了研究,規整了一些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學習習慣,并進行了實踐。
主動;自主;儲存;高效;習慣
“建構式生態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能學不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做主導。課程改革過程中,發現優秀生與后進生的差距有所擴大,出現了好的學生比以前更好,后進的學生比以前更差的不和諧現象。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又如何改變這種現象,縮短優秀生與后進生之間的差距呢?我通過資料研讀和調查研究,在政治課課堂上發現學生學習習慣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就在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方面做了粗淺嘗試。
調查分析發現45.6%的學生已不滿足于向家長、老師請教,而希望通過查閱資料、上網等途徑獲取信息,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學。
預習就是課前的自學過程,是自我摸索、自我理解的過程,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也是一個學習習慣。通過預習,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概況性的了解。這樣,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預習不是一種放任自流的看閑書、走過場,是可以通過不斷訓練、反復強化而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我們要堅持漸進性策略,通過情境引導、問題對話、實踐體驗等途徑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基石,在政治課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學生的學習因其心理、生理的發育特征,往往由個人興趣決定,對于抽象、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單調、枯燥的說教興趣不大,自然談不上主動探究。因此,有策略地在課前設置一定的情境、有意識地采取任務驅動方式、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在完成預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既初步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主動學習的能力,逐漸形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實踐中,筆者常常從社會熱點、政治經濟生活現象入手,找出與教材的最佳契合點,引導孩子們以課或框題為單位自學預習,激發興趣、培養其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以及創新思考的能力。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仲虺之誥》)。通過調查:超過90%的學生能在預習中學習到基礎知識,但能夠提出有效問題的不足48%。這項調查說明多數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亟待提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政治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讀報、看新聞的過程中多提問,結合政治課本知識設問,并嘗試自問自答或者你問我答。持之以恒,學生就會形成關心國家大事、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進而揣測時政考查、命題的切入點。例如今年高考第36題《國家國際組織》題,因為考前班級就有學生結合“2013年12月,世貿組織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第九次部長級會議,會議達成了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的首個全球性貿易協定”這條時政新聞提出今年《國家國際組織》是不是會考“世貿組織”的相關知識的設想。
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一種主要途徑,也是學習政治的一項基本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需要豐富的信息源,而閱讀能力的提高便是獲取信息源的動力泵。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時事網站、報刊雜志、新聞時評認識和了解身邊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并在這些信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這種能力應用到政治學習中,就是通過教材以及學習資料的閱讀,慢慢培養自主提問的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彰顯,是建構式生態課堂教學的使命。在建構式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喜歡在老師啟發、引導下學習或小組合作自主學習,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擔當組織者的比例約為26%,希望擔當組織者的比例約為37%。由此看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操作層面上還有很多問題。
建構式生態課堂相對于傳統課堂要進行根本的改造,轉變成為學生自己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具體地說,教師要積極地旁觀,在心理上給學生以支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角色也要適時地發生改變:從活動的組織者到參與者;從傾聽者到協調者;從資源的開發者到真誠的賞識者;從顧問到同伴等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老師的引導,將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通過老師的參與引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小組教學不在于教師講得多么精彩,而在于學生學得是否有效。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分工合作,查找信息、分析匯總、討論辨析,以此發現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合作能力;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自主思考,積極參與,充分表達,在辯論中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小組教學還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團結,小組長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有競爭力的,引用競爭機制,也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養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合作學習習慣,進一步提升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組探究學習的結果需要展示,通過展示可以檢測學習的效果,可以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可以發現新的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展示的方式是多樣化的,展示時,能認真傾聽、邊聽邊思考、提出自己不同見解的學生達98.9%,而自己思考不顧他人、趁機玩耍的只有個別人。可見學生對同學發言的關注度要遠遠高于對老師講解的關注度。
展示的方式是多樣的,可以通過朗讀、講析、“答記者問”等方式進行;每種方式還有不同的形式:如朗讀文本可以男女分角色、領讀、齊讀等;講析分主講、輪講等;“答記者問”就是釋疑。對于時事政治學習,還可以通過新聞發布會的方式進行展示。不同方式參與的同學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自主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展示方式,養成高效的交流習慣,不斷提升交流表達能力、傾聽記錄能力。
經歷了充分預習,學生會懷著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教學,政治教師要給他們創設一個合作的平臺、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通過平臺,更好地展現自己,融合將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采取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例如小組合作等,以便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契合建構式生態課堂的理念,由傳統的追求知識的全面性、完整性轉向更加關注學生人格的發展、精神成長。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習的主人。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更需要學生的持之以恒。在建構式生態課堂中,預習、閱讀、提問、討論、合作、展示每個環節都需要良好的習慣,在好習慣的支配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慢慢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探究問題和展示問題的能力就會不斷提升。學生就會不斷地感受到政治課學習的快樂,政治課的課堂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政治修養和綜合素質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顧紹華(1971-),女,江蘇贛榆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政治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