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
(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山西太原 030001)
建筑地基處理的方案選擇是一個受多因素控制的系統過程。主廠房是發電廠中的核心建筑物,其地基處理方案的比選,需采用系統方法,綜合考慮場地巖土工程條件、主廠房的安全等級、上部結構類型、承受荷載大小、對施工進度的要求和工程所在地地基處理經驗、現場可達到的施工條件等因素來確定。
不同的地基處理方法,其加固機理各不相同,同一種機理效應可以通過不同的加固方法和施工方法來實現,有的加固方法往往同時產生不同的加固機理過程,因此地基處理的作用可以是綜合性的,有時可以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地基處理綜合處理方案。
混凝土灌注樁和鉆孔擠密樁是電力工程中常用的兩種不同的地基處理方法。在一定條件下,該兩種方法的聯合應用,可發揮各自優點;在協調配合好現場施工組織條件下,可以起到節約投資、加快工程進度、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效果。
1)混凝土灌注樁基礎。樁基礎實質為一種深基礎形式,一般由基樁和聯接于樁頂的承臺共同組成。基樁按承載性狀分為:摩擦樁、摩擦端承樁、端承樁、端承摩擦樁。按照成樁方法可分為:非擠土樁、部分擠土樁和擠土樁。按照樁徑的大小,還可分為小直徑樁、中等直徑樁和大直徑樁。
樁型與成樁工藝應根據建筑結構類型、荷載性質、樁的使用功能、穿越土層、樁端持力層、地下水位、施工設備、施工環境、施工經驗、制樁材料供應條件等,按照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的原則選擇。設計等級為甲、乙級的建筑樁基,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一般均應通過單樁靜載試驗確定;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樁基,可根據原位測試和經驗參數確定。設計過程中,基樁數量及平面布置的確定應結合上部荷載、單樁承載力等因素來確定,進而確定承臺的尺寸。
混凝土灌注樁基礎傳力明確,承載力高,但施工周期相對較長,且成本較高;技術上可用于各類建筑物的地基處理,但一般常用于對承載要求較高或對沉降變形控制要求較高的地基基礎工程。
2)鉆孔擠密樁復合地基。復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處理過程中部分土體得到增強,或被置換,或在天然地基中設置加筋材料,加固區由基體和增強體兩部分組成的人工地基。
鉆孔擠密樁復合地基作為巖土工程領域一種新的地基處理方法,是對一般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的一種拓展。該方法是對所需處理的地基預鉆孔,然后向孔內投料,再用特制重錘在孔內夯實,使填料側向擠壓,從而側向擠密土或將填料側向擠入土層中。用該種方法可改變樁間土的物理特性,并形成承載力比土高得多的樁體。其擠密范圍大,形成的樁的直徑大,因此地基處理效果較好。該方法不但適用于一般土、軟弱土,還適合于提高硬土的承載力,降低壓縮性,對于濕陷性黃土還能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
鉆孔擠密樁在國內的應用中,成功及失敗的案例均有出現,平均復合地基強度不是很高,且該方法在理論上未臻成熟,現階段大多限于一般建(構)筑物的地基處理。
山西某發電廠項目,為新建2×135 MW超高壓、中間再熱、直接空冷供熱發電機組,配2臺480 t/h循環流化床鍋爐。一次設計,一次建成,不留擴建余地。主廠房包括:汽機間、除氧煤倉間及鍋爐房。汽機間及除氧煤倉間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排架結構,鍋爐爐架為全鋼結構。該工程所處地區地震烈度為6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 s;該電廠屬一般電廠,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
依據該工程《施工圖巖土工程勘測報告》,本工程地質按其巖性特征及力學性質由上至下可分為七大層,十五個亞層。主廠房地段,其中第①層,②層,③-1層,③-2層為濕陷性黃土;④-1,④-2層為沖湖相沉積的粉土及粉質粘土和粘土,軟塑~可塑狀態,富含有機質,承載力低,強度低;⑤-1,⑤-2,⑤-3層為沖積相沉積的粉土、粉質粘土和砂;⑥-1,⑥-2層為沖洪積相沉積的砂及粉質粘土,土質較為密實;⑦-1,⑦-2層為中更新統沖積相沉積的砂及粉質粘土,土質較為密實。地基土類型屬中硬場地土,場地為Ⅱ類建筑場地。場地無地震液化現象。
地基處理方案比選:本工程主廠房及煙囪基礎埋深-5.00 m,要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250 kPa。根據勘測結果可知①層為黃土狀粉土,結構松散,具濕陷性,其承載力特征值fak=130 kPa;②層為黃土狀粉質粘土,具濕陷性,其承載力特征值fak=165 kPa;③-1為黃土狀粉土,結構松散,具濕陷性,其承載力特征值fak=150 kPa;③-2為黃土狀粉質粘土,為③-1層中的一個夾層,具濕陷性,其承載力特征值fak=165 kPa。經過分析,主廠房基礎置于③-1或③-2層上,由于③-1及③-2層巖土工程特性較差,且其承載力特征值較低,不能滿足主廠房對地基的要求,而其下伏的④-1,④-2地層為沖湖相沉積的粉土及粉質粘土,局部地段為軟塑狀態,且其承載力特征值僅為140 kPa及160 kPa;而⑤-1層僅在一個孔內呈薄層出現,在主廠房地段其北部呈零星透鏡體狀分布,在南部邊緣呈大的透鏡體分布,其承載力特征值僅為140 kPa,會對主廠房及煙囪造成不均勻沉降的影響。故場地地基不能滿足電廠主廠房的天然地基的要求,必須采用人工地基。
依據主廠房及煙囪地段地層特征,在主廠房地段由于其下地層中分布的四層砂層⑤-3及⑤-4細砂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fak=210 kPa,⑥-1中砂fak=260 kPa,且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⑦-1中粗砂fak=300 kPa。均不能作為端承樁基的良好持力層,而場地的地下水位為19 m~22 m,所以采用以摩擦為主的混凝土灌注樁,樁基放在⑥-1層或⑦-1層上。實際灌注樁設計樁徑800 mm,設計有效樁長為28.0 m。通過現場進行的靜載試驗,混凝土灌注樁單樁極限承載力達到5 360 kN,滿足主廠房、煙囪等主要建(構)筑物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
對于廠區內一些重要的附屬建(構)筑物,基礎可能放在②層,③-1或③-2層上,這三層均為濕陷性黃土,且④-1層及④-2層工程特性不好,承載力低,而⑤-1層上部土層的強度不大且分布不均勻。故不能采用天然地基,可采用鉆孔擠密樁進行人工地基處理。實際設計樁按正三角形布置,樁間距為1.20 m,設計成樁直徑為600 mm,有效樁長為13.0 m,成樁材料為3∶7灰土。頂部設置500 mm厚3∶7灰土褥墊層。通過現場對試驗區復合地基的檢測,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達到245 kPa,并消除了地基土的濕陷性,滿足一般建(構)筑物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對于一些小的附屬建(構)筑物,可以把地基基礎放在②層或③-1層上,但須按照GB 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等相關規程規范的要求,在基礎下做好墊層的處理。
混凝土灌注樁和鉆孔擠密樁是兩種不同思路的地基基礎設計方案,各有特點。混凝土灌注樁能提供很高的地基承載力,傳力明確,工程特性較好,但造價較高;鉆孔擠密樁復合地基是要充分發揮擠密樁與樁間土相互擠壓作用后的效果,達到消除濕陷性,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造價略低。在工程實例中,根據不同需要選用不同的地基處理方案,充分發揮了這兩種方案的特點,達到了節約投資、加快工程進度,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效果,為以后類似工程的地基處理方案選擇提供了較好的思路。
[1]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
[2]GB 50025-2004,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S].
[3]DL/T 5024-2005,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