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悅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24)
視覺修辭在國際新聞敘事中的應用
崔新悅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24)
從文字領域發展到如今的視覺修辭是人類本能的必然,在視覺化的時代里,采用視覺化的手段已成為一種習慣,視覺經驗和想象力的完美結合構成了視覺形象的能力。新聞傳播中運用視覺修辭按不同的媒體平臺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紙媒中的語言文字和版面設計,文字有見字如面的視覺效果,而版面則在潛移默化中對受眾進行引導;二是不局限于媒介特點的新聞圖片,它擁有外延和內涵的意義。
視覺;修辭;新聞敘事
修辭一詞可追溯于《易經》中“修辭立其誠”一語,如今修辭的概念已擴展為調整或適用包含所有的語辭。語辭除了文字語,還包括訴諸于視聽的傳播的“態勢語”和聲音語,我們往往會通過看和聽的感官方式來幫助我們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記憶。如今我們可采用的交流途徑包括了語言、圖像、音像等多種媒介,視覺修辭就是建立在這樣不斷革新的傳播技術基礎上的一種修辭手段。
從文字領域發展到如今的視覺修辭是人類本能的必然,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樂于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種說明。即使并無實用,人們總愛好感覺,而在諸感覺中,尤重視覺……理由是:能使我們認知事物,并顯明事物之間的許多差別,此于五官之中,以得益于視覺者為多[1]。作為當代文化的核心元素,視覺因素已經成為創造和傳達意義的重要手段。海德格爾甚至認為世界上的存在者整體是在關于某物的圖像中,“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2]。
在視覺化的時代里,采用視覺化的手段已成為一種習慣。為了更好地利用這種手段,我們需要知道視覺是如何產生作用的。
(一)不自覺的視覺經驗和想象力
就語義學而言,將視覺形象明顯區別于語言和其他傳播形式的使他們的標記性和形象性特征[1]。標記性使受眾信任并識別形象的紀實特征,形象性使圖像引發各種不同的情感反應,因此圖片具有喚起人們在現實世界中視覺經歷的能力。受眾可以通過思考某種視覺表達中形象的內容,將它與自己的處境相聯系,使其中的符號系統在我們的腦海中產生印象,并進行判斷。
受眾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想象能力進一步決定了圖像的說服作用。創作者如果想通過圖像的方式來傳達意圖,必須從思維上向受眾靠攏。布什總統在海灣戰爭前夕向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挑戰時,曾利用圖形想象力,畫了一條具有象征意義的“沙漠中的線”,這條線因出自布什總統而產生了許多含義。沒有相關人員解釋和媒體傳播,民眾由于缺乏政治滲透,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內涵。所以視覺經驗和想象力的完美結合才構成視覺形象的能力。
(二)正確對待視覺傳播的負面效應
日常生活在視覺化,并不意味著我們知道自己看到什么。視覺傳播缺少口頭表達中的判斷結構。對受眾來說,當最后的結果需要自己進行理解再創作時,人們更傾向于采納自己被引導得出的結論。廣告業一度認為這是視覺傳播的優勢,但傳媒業反而更需要重視傳播內容。
“視覺……不但是社會互動的場所,而且也是根據階級、性別、性和種族身份進行界定的場所”[4],在這樣的場所,人的判斷會受到主流文化影響,凡與主流不同的,都被認為是帶有其他標簽、要另眼相看的,比如女性,比如猶太裔美國人。而它們的標簽和媒介的報道有很大關系。畫面會影響頭腦中事實的形成,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鋪天蓋地的報道讓我們認為按照所報道的內容去形成一種刻板印象。因此視覺所隱含的虛擬性對媒介傳播是巨大的考驗,一旦逃脫掌握,將會不可避免地演變成視覺危機。
新聞傳播中可運用視覺修辭的手段有很多,按不同的媒體平臺可以大概分為兩種:一是紙媒中的語言文字和版面設計,文字有見字如面的視覺效果,而版面則在潛移默化中對受眾進行引導;二是不局限于媒介特點的新聞圖片,它擁有外延和內涵的意義。
(一)紙媒中的語言文字和版面設計
寫在紙面上的文字通常能夠給人較長的想象時間,在詞語使用和語句結構上也更具有藝術性。雖然閱讀在直觀視覺上沒有影像存在,但語句卻可用影像思維來解構。多數漢語詞語本身具有形象性,語言習慣和經驗也形成了詞語的視覺功能。句式可以賦予閱讀者視覺效果的預設,比如魯迅的“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使用松句,信息點分散,像兩個連續的分鏡頭,相較一個“兩株棗樹”的畫面更具有強調作用。不同的語篇類型也有不同的視覺效果,散文、小說、劇本都可以轉換為劇本,詩歌也能塑造意境。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則就是典型的環境鏡頭羅列以塑造氛圍的視覺性文學作品。
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相反,喜歡開門見山,將最新發生的信息首先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國的國際新聞報道更喜歡將說話者置于說話內容之前,來體現主體的主動性和強勢性,這樣拘謹的選擇方式使得文字本身上的視覺效果不很常見。
版面設計上的視覺效果是比較直觀的,對此我們可以根據格式塔理論來將其分類。當我們的視覺在進行選擇的時候,通常會優選最簡單和最穩定的形式,這就是相似性法則。所以在一個版面里,橢圓形、三角形版塊的內容一定會最先引起讀者注意。接近性法則是說距離近的物體比距離遠的物體更容易被大腦聯系在一起。如2014年6月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頁面上半部分三條新聞主人公都是習近平主席,所以只須配一幅圖片,讀者就會在閱讀時自動將習主席的照片聯系到有關他的每條新聞上。大腦能夠把屬于一條連續線的物體和不屬于這條直線的物體分離開來,是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提出的連續性法則。用框線和直線將有遞進關系的內容相連接,就能夠達到牽引著讀者的視線從一個方框到另一個,到將相關版面讀完的效果。如果畫面中元素的目標方向一致會令人感到舒服,相反則會有緊張感。所以排版時所用箭頭、圖形等通常朝向統一,這便是公共目標法則。
(二)新聞圖片
攝像向整個世界提供了一幅民主得多的視覺地圖,是一種與現實之間的新的直接關系。它通過構圖、光線等一系列手段不動聲色地表達內涵,所以新聞敘事中的新聞圖片可以表達出許多含義。比如同樣是在泰姬陵游覽的國際夫人,1962年的肯尼迪夫人和1982年的戴安娜站在相同的位置,照片卻顯出完全不同的氛圍。舉此案例是因為照片本身具有的“刺點”,觀看者完全不顧本來的意圖而給圖像帶來某種東西。這種視覺效應的產生更是由于被拍攝主體的名人效應,在國際新聞中,名人的圖片形象占據了國際新聞敘事的主要部分。
有時國外領導人的配圖,如奧巴馬和安倍等,會采用張著嘴或者斜著眼的形象,看起來并不美觀,這是國際新聞敘事中常用的表明態度的做法。從拍攝角度上看,在拍攝其他領導人時常采用俯仰角,但拍攝我國領導人時卻喜歡采用平視的角度,體現出高貴而不失親民,這是文化上的自我滿足感。
圖片的構圖還代表著我們的外交態度。2014年6月7日的《環球時報》頭版題目是《美報告渲染中國軍費1 450億》,配圖是6日參加諾曼底登陸70周年活動的領導人合影,文中涉及奧巴馬訪歐,意圖干涉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等內容。圖中奧巴馬與英國女王親密接觸,而普京則在圖片右側孤身一人,有被排擠之意。圖文一配,很容易看出中國方面與俄羅斯方面的立場相似性,間接表明了我國外交態度。
[1]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
[2]Martin Heidegger.孫周興譯.林中路[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86.
[3][美]Paul Messaris.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M].王波譯.新華出版社,2004:6.
[4][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倪偉譯.視覺文化導論[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6:5.
編輯∕岳鳳
崔新悅(1989-),黑龍江大慶人,中國傳媒大學2013級廣播電視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媒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