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玉,孫長青
(佳木斯大學附屬小學,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探究學科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
南海玉,孫長青
(佳木斯大學附屬小學,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本文著眼于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內涵,立足數學學科特點入手,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拓展其學習方法、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豐富數學認知、培養審美情趣等方面探討怎樣有效落實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
小學數學;德育;德育功能;德育滲透
德育,就其本質來說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德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施,其中,占用時間最多、耗費精力最大、對學生影響也最大的各學科課堂教學無疑具有最重要作用的陣地,這就意味著,“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
從《中小學德育大綱》的培養目標可以看出,德育并非單純的道德教育,它的含義非常廣泛,它包括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美好理想的追求,意志毅力的鍛煉,審美觀念的熏陶,科學認識世界的態度培養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滲透在數學學科的各個分支,形成了數學德育教育特有的內涵。
當前,在數學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關于在數學學科中德育滲透的宏觀理論研究比較多,如對其意義、必要性的論述;二是對德育滲透的理解多停留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層面上,對數學的德育功能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作為黑龍江省“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教師德育專業發展有效途徑的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分支,筆者著眼于對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即精神價值、形式價值、科學態度、審美情趣,在教學實踐中對怎樣有效地落實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進行了較深入的探究。
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在數學學科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能憑借空洞的說教,應突出數學學科的特點,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用教材中生動的素材賦予其更鮮活的道德感召力。
1.介紹數學史話,激發愛國熱情
我國有長達五千年的數學發展史,取得過令世界稱頌的輝煌成就。這些事例分散編排在各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如一年級教材中對七巧板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七巧板是我們祖先的一項卓越創造,被稱為“東方魔板”;三年級在學習了時間的知識后,認識了在4 500年前祖先發明的一種滴水計時器具——刻漏,它能夠比較準確地記錄時間;教材中介紹了關于圓周率的發展史:早在2 000年前,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1 700年前,數學家劉徽最先算出л=3.14,約1 500年前,數學家祖沖之在前人基礎上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值的計算精確到6位小數的歷史偉人,這個記錄保持了一千多年;在我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中,記載了十進位制記數法、分數、小數和負數的使用……這些都是數學史上極為重要的光輝成就。數學教師要善于用好教材中的這些資源,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查找資料、分享交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些成就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激發愛國激情與民族自豪感。
2.學習光輝典范,樹立民族責任感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樣教育。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收錄了許多介紹數學家的生動素材。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自幼家境貧寒,并因病留下了終身的殘疾,這些打擊反而使激發了華羅庚自學數學的熱忱。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專著,11本科學科普著作。國外評論說:“華羅庚教授的研究范圍之廣,足以使他堪稱為世界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華羅庚教授一生勤奮好學、不斷攀登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頑強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遙遙領先……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拓展,讓學生感受到在數學發展的歷程中,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數學家們付出艱苦的努力。這種高尚人格的榜樣力量,為學生的道德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條件和源泉。
3.根據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時機
“有機”就是巧妙而不失時機。數學學科與德育的結合,關鍵是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現實中的德育資源。如在進行四年級“大數的認識”教學中,教師這樣導入:“2012年,我國的‘蛟龍號’深潛器到達最大深度7 035米,超過了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4個國家載人深潛器6 500米的工作深度。讀了這兩個數據,你有什么感受?”在新課學習后,教師再出示:“我國的陸地國土面積約9 600 000km2;我國的海洋國土面積是2 997 000 km2;2013年發射的‘神舟十號’飛船飛行速度是約每秒79 00m,每小時飛行28 000 km……”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幫助學生鞏固了讀數的知識,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和國家建設有著非常廣泛的聯系,感受到祖國的飛速發展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感到自豪。
科學態度是一種求實、創新的態度,在思考或處理問題時,只服從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數學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嚴謹、求實、自主的學習品質具有獨特的功能。
1.回歸本體,感受數學知識本身的嚴謹性
數學在概念語義的準確性、推理的嚴密性、計算的規范性、結果的準確性等方面體現出數學知識的嚴謹性。新課程小學數學教材雖然有時在概念的呈現上不會有特別嚴格的要求,但教師不能因此降低對數學概念理解要求。以“三角形”的概念為例,它的概念一般這樣呈現:“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的平面圖形。”仔細推敲和分解概念,概念中“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平面圖形”這5個要素沒有哪一個是無關緊要的,也沒有哪兩個有語義上的重疊。因此,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充分理解概念的含義,感受理解數學概念嚴謹性的這個特性。
由于數學是以計算為主的學科,所以計算的規范性和結果的準確性也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算理,掌握法則,然后再做到有條不紊地準確計算。在每學習一種新的計算方法時,教師要特別注意采用恰當的方式,力求做到直觀、具體、透徹,以達到使學生充分理解的目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只有嚴格規范的過程才會產生準確的結果,深化對數學嚴謹性的認識。
2.循序漸進,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
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同時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在小學低年級,主要在認真聽講、書寫規范、計算準確等方面提出要求;小學中、高年級,還要在課前進行預習、課堂善于質疑問難、養成驗算的習慣、能夠有錯必改并能夠針對錯誤進行反思、能夠對知識進行簡單的歸納整理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時,教師既要堅持一貫的、持之以恒的嚴格要求,也要輔以有效的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3.言傳身教,用數學教師特有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具有語言準確簡潔、板書流暢整齊、操作規范美觀、思維敏捷嚴謹、教學風格一絲不茍等特點,這些都構成了數學教師的獨有特質。數學教師要善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在教學中充分展現數學教師的人格魅力,通過言傳和身教來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還應當體現在進取性道德的培養上,著重于探索、求實、批判、創新精神的培養,這些精神正是當前所提倡的創新人才所應有的基本品質。
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我們可以結合數學學習方式的變革,拓展學習方式,落實數學德育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培養目標。
1.認真開展探究式學習
探索和進取是數學教育永恒的德育追求。在小學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對數學概念的形成進行探討,經歷數學結果形成的過程;可以通過將一個數學問題經過各種變換,轉化而引入另外問題的做法;也可以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在“游戲公平”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擲一枚硬幣的游戲中去探索“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有的學生會在沒有做任何實驗的情況下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一半,即1/2這一結論。教師沒有停留在這一簡單的結論上,通過設計多次“拋硬幣”的探究活動,記錄全部實驗數據,最后歸納得出“拋的次數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幾率越接近1/2”的結論。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尊重客觀事實的重要性,為學生建立科學態度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2.有效組織合作學習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由于數學學習的特點,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出較高的德育價值。主要表現在,通過合作學習時的互相幫助、互相啟發,養成尊重知識、尊重他人的作風;通過探討問題、嘗試與檢驗,培養進取精神。這種學習形式既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分析、自我調整等能力。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設計好合作討論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逐步培養合作學習方法,就一定能發揮它的效能,使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愉快的合作學習中,知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3.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數學應用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如數學在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等方面的應用。在思考用數學解決這些問題時,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要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和價值,形成積極參與的人生態度,這樣無形之中會增加社會道德意識。社會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重要方面,數學教育應充分利用數學應用的優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關心社會發展,關心人類命運,養成運用數學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以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這表明,數學除理性價值、道德價值外,還兼有美學價值。
數學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美,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數學知識進行審美教育,喚起學生對美的感受,使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學會欣賞美、升華美、創造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
1.教師要善于運用符號、色彩、線條、圖形等因素,通過精煉的數學語言、巧妙的解題方法、整潔的板書設計,展示出數學的外形美和內在美,并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從抽象的符號中看到美的形象,從邏輯推理中領略到美的神韻,從表面的形式中體味到內在美,從而把學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自身的魅力,如數學文化蘊含的精煉、準確、簡潔、有序、和諧、對稱等,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內容美和本質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3.引導學生欣賞數學在創造人類文明進程中,給世界留下的一個個美的奇跡,感受知識的力量,引發心靈的共鳴,啟發學生創造美的愿望。
在小學數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充分挖掘數學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功能,并與其他學科的德育滲透遙相呼應,提升學科教學素材所負載的德育價值,有機滲透,相互促進,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1]朱小蔓.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4(10).
[2]齊建華.論數學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1(5).
編輯∕高偉
南海玉(1969-),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學管理。
本文系黑龍江省“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類別:省重點課題,課題名稱:小學教師德育專業發展有效途徑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JB1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