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麗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大學英語聽說能力在最近幾年的英語教學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和重視。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簡稱《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運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就為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提出了新的標準:將英語教學中原來的以閱讀為主,該為以聽說為主,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2005年上半年出臺的四六級考試新方案,也提高了聽說能力在考試中的比重。基于這樣需求,在全國許多高校進行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都把聽說教學獨立出來,作為單獨的一門課程,以此來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
2008年,新的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改革的總體思路也做出相應的調整:“考試內容和考題設計應以測試聽力為主,在以聽力為綱的前提下,測試說讀寫譯,這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主張的也是一致的。”(張學堯:2008)在試卷構成的八個部分中,除了閱讀部分之外,其他幾個部分都是以視頻材料為基礎的。于傳統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著重閱讀相比,近幾年實行的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更注重聽力的考察,其中聽力的比重達到70%。作文部分也融入了聽力要求,首先要看一段視頻,看懂了視頻以后在作文里簡單描述視頻內容,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果考生沒有聽懂或看懂視頻,作文就根本無從下手。網考對英語聽說能力的強調,將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巨大的“沖擊”作用。
因此,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改進和完善視聽說教學成為當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面對四六級網考所帶來的挑戰,急需找出對策,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聽是視聽說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因為聽是學生獲得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Krashen)對話語進行理解和再建構的復雜過程,不僅要求積累知識,而且需要在體現某種知識的語境中進行長期的技能訓練。長期以來,學生更多地重視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語言技能的訓練,從而導致他們讀寫能力強,聽說能力差。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在看到一篇材料時覺得很容易。可是,讓他們聽一篇相同材料時,他們會抱怨材料太難,聽不懂;其實,不是他們聽不懂,而是聽不清。問題的癥結是什么呢?
第一,在于他們的英語基礎薄弱。以河南省高校的新生為例。他們原來所在的中學(除鄭州市區)教學條件較差,絕大部分中學教師所注重的都是以升學率的基準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指導下的學生,英語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障礙。傳統的四六級考試他們還應付得來,網考這種形式卻正好擊中了其聽力差的死穴。聾啞英語的學情對英語教師的教學一直是一種挑戰,在網考英語四六級的語境下,這一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第二,在于學生沒有掌握音標、單詞和句子的正確讀法。單音發不準,連讀發音不準,虛詞、輔音、弱讀的音節把握不準,語調把握不準。基于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學生在聽力方面存在諸多障礙。由此可見,很多時候他們聽不懂的原因不是在知識上,更多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語言技巧的訓練,對語音符合不熟練,聽力策略運用不當,聽力技巧還未形成。從理論的角度來看,“聽不懂是因為聽者只具備一定的單詞辨音能力,還不具備連續話語的辨音能力,不善于發現和利用語境因素,無法激活舊圖式,無法將自己的已知信息與錄音中的新信息匹配起來完成信息重構。”(張殿玉,2004)學生在聽英語時表現出來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語音方面,特別是聽單詞和句子在語流中的讀法。對認識和理解的單詞和句子在聽力材料中出現就聽不懂,這是因為他們對單詞和句子在語流中的讀法不熟悉、不習慣造成的。單詞在句子中出現通常會有連讀和弱讀的現象出現,有時幾個單詞連讀的發音更像一個詞,從而給學生的聽力造成很大的困難。同樣的道理,句子中的重讀和弱讀使句子中不同詞在發音時長度、音調強弱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學生對聽力材料所涉及的知識不夠了解,也是造成聽力困難的原因之一。有時雖然聽力材料本身并無具體的新詞句,學生理解和聽起來仍感到困難。原因在于他們缺乏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特別是對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缺乏了解。漢語中說人膽小通常是“膽小如鼠”,英語中有對應的諺語“He is as timid as a hare.”另外,網考試題,無論是聽力材料還是閱讀材料都是鮮活的英文;尤其是聽力材料則是下載的原汁原味的英美國家的電視或電臺放送的新聞或新聞分析;就連刻意預留的噪音也是英美文明和文化的。
第一,大學英語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真實生動的社會話語場景和適當的練習機會則是非常必要的。學生能夠根據其獲得的語言輸入,通過接觸真實的語料和語境,真正地學會運用英語。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
教材配套光盤和其他課外的可視性材料能夠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和語境,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中發揮巨大作用。可視性語料具有直接、生動、有趣等諸多優點,現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提供給學生大量豐富的可視性語料。大量的形象生動而又真實的語言素材通過聲音、圖像、文字、動畫和視頻等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創造出了語言學習環境中真實的或者接近真實的“情景”。學生可以借助表情、手勢、情節、場景等非語言因素對英語有更深的了解,對英語學習產生更深厚的興趣。同時通過對所提供的可視性材料中語音、語調以及語流的模仿、對比,能有效提供他們認識非純正英語和個性化表達方式的機會。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背景知識的介紹也是非常必要的。聽者的背景知識會對他理解輸入的信息起到關鍵作用;聽者只有在利用以前的知識時才會理解新信息。有了背景知識的了解,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篇章內容,這樣,即使某些細節沒有完全聽明白,或者個別的單詞或短語沒有聽出來,學生仍然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例如,在我們的聽力教學中,有關于澳大利亞的大堡礁的音頻和視頻材料。如果只是單純地做完聽力而未作任何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將不能很好理解語篇的內容;相反,如果教師在開始做聽力練習之前能介紹有關珊瑚、珊瑚蟲、珊瑚礁的形成、以及大堡礁的背景知識介紹,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篇內容,并且這些背景知識仍將幫助他們處理有關類似的語篇。
第三,適當介紹西方文化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所傳達的信息往往會超出語言知識的范疇。Wilkins指出:“學習外語應在一個豐富的語言文化的情景中進行,在這種情景中學習者對他接觸到的不同形式的語義很了解,并能表達出語言中的實際存在的和可以為人們接受的說法。”這就說明,加強對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西方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會給學生聽力理解造成障礙。
第四,教師也應該調整思路,在聽力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理解語篇。新的四、六級網考選擇地道的英語新聞,語速為英語為母語國民的正常語速,這就要求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教學摒棄之前常用的“翻譯法教學”,以理解活生生的語言為主要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尤其是聽力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某段視頻,并要求學生熟悉其中的人物對話,然后給學生指派角色,進行模仿表演。在扮演角色時,學生既要模仿語音語調,有表情和動作,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對整個內容或其中某個人物進行評論;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要求學生在看的過程中做筆記,用影片中的關鍵詞或句子作為最佳的語言評論素材。
另外,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還增加了跟讀的環節,需要考生對著計算機的麥克風重復之前聽到的對話,以此來考察考生的口語是否標準。這就要求老師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生說的機會。在強調學生的口語表達要內容充實之外,教師也應適當地糾正學生的語音與語調。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能夠適應大學英語四六級網考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增強他們在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隨著大學英語四六級機考的試點及推廣,廣大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新的機遇。我們必須以此為契機,深化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改革。
[1]呂諾.我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逐步實行機考[EB/OL].新華網,2004-02-19.
[2]張堯學.關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總體思路[J].外語界,2008,(5).
[3]張殿玉.在建構主義原則下設計大學英語視聽說語料[J].山東大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