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湖南中醫藥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湖南 長沙410208)
英語中,在正式程度高信息含量大的科學報告(產品或施工說明)、科研論證等文體中尤為常見一種句式結構,允許出現大幅后置修飾成分,層級不一,每一個后置修飾成分僅解釋、說明或界定緊緊貼在其前面的成分,通過這種循環往復、環環相扣的方式,添加新的信息和邏輯銜接,這就是鏈型結構。由于結構過長、邏輯復雜、信息量大,且與漢語常用的長句表達模式迥異,容易在理解中造成混淆,具有一定的翻譯難度。這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鏈形機構的基本特征就是句中出現多個后置修飾成分,環環相扣,如同鏈條。下面借助實例進行深入分析。
例1:


通過拆分,我們可以得到下列小句,更直觀地看到鏈型結構中后置修飾成分的邏輯關系和句內銜接方式。

例2:

經過類似的拆分過程,我們也能得到一系列小句,但后置成分的層次劃分明顯比例1 中更為復雜:

通過對上述兩個例子的深入分析,對鏈型結構特征 應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首先,句中存在若干個后置修飾成分;其次,后置修飾成分的句子成分不同,形式多樣:定、狀語從句、-ing 形式或-ed 形式的后置定語或狀語、介詞或形容詞引導的短語做定語或狀語;最后,多個修飾成分分屬不同層次,每一個后置修飾成分僅解釋、說明或界定緊緊貼在其前面的成分,形成環環相扣的句內銜接模式。
早在1958 年,丹麥的心理學家Rubin 就在感知過程中提出了焦點(figure)和背景(ground)這對術語。認知語言學家Talmy 最早在2000 年將此術語引入語言學研究。“Figure 是需要被定位的對象,而Ground 被視為參照物。”[1]認知語言學中,“焦點背景理論”具有強大的認知基礎,與語言材料的結合點豐富,對語言現象解釋力強,理論優勢明顯、研究成熟。
將“焦點背景理論”應用于結構對比分析,主要解決英語復句中主句與從句分布模式及順序問題,結論是英語句式呈現典型的“焦點前置模式”:也就是在“中心成分和修飾成分的順序問題上,英語更傾向于中心成分前置,修飾成分后置的結構;”[1]在修飾成分龐大的情況下,一個后置的修飾成分順理成章成為下一后置成分的銜接點,這樣使整合句子結構銜接便利、流轉自如。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漢語句子往往將各種定語或狀語等解釋、說明、補充、界定的信息先闡述,句末呈現主要觀點或流程結果等總結性文字。”[2]也就是說漢語明顯傾向于“焦點后置”的認知模式和句式表達。
首先可以從古代詩歌中看出,在《楓橋夜泊》、《江雪》等詩詞中,我們所熟悉的鋪陳、烘托等常用手法,其實就是焦點后置的明顯體現。“背景”,也就是關于客觀景色的描寫被前置,而詩歌整體的“情”“志”“趣”往往是放在篇末的,畫龍點睛、意境升華。現代漢語也呈現相同的認知模式和結構特征。
例3:
在這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的春日1,在這片用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2,我們懷著無比崇敬、激昂的心情3,回顧先烈光輝的革命歷史4,感染著他們無畏、奉獻的精神5,我們集結在這里,向他們表達最深切的敬意和哀思。
例3 分析得出:句子前部分超過70%都是各種相對次要的背景信息:1 時間狀語,2 地點狀語,3、4、5 均為伴隨狀語,而整句的焦點在句尾:“表達最深切的敬意和哀思”。體現現代漢語中典型的焦點后置模式。
“英語和漢語在焦點位置差異顯著,造成表達結構上的巨大差異。”[4]認知語言學中的“焦點/背景理論”很好的解釋了這一差異。英語呈現焦點前置特征,即“焦點→背景”的推導模式,這是形成鏈型結構的認知基礎;漢語呈現明顯的焦點后置特征,即“背景→焦點”。通過上述針對句式結構順序和認知模式的對比分析,自然可以總結出鏈形句式的翻譯策略。
針對英語不斷添加后置修飾成分的鏈型結構,可以采取從后向前推導的逆向調整,即“逆推法”:將層層修飾的定語和狀語成分提前,原句中的焦點在目的語中后置。
例4:

通過拆分得到上述小句,明顯需要重新調整結構,以適應漢語的認知模式和常規表達順序,才能達到通順流暢的譯文。
例5:
譯文A:夜光云出現的愈發頻繁是因為大氣中大量存
積的甲烷氣體,也稱天然氣,由……釋放。
(夜光云頻發因為甲烷,甲烷由……釋放。)
譯文B:由煤礦、秸稈、填埋的垃圾、剛剛砍伐的林地,大量焚燒生物,以及其它各種人類活動中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也稱天然氣,在大氣中大量存積,造成夜光云的現象愈發頻繁。
(由……釋放甲烷,大量存積,造成夜光云頻發)
保留焦點焦點前置的模式所產生的譯文1,在漢語中的感覺就是焦點渙散。反之,譯文2 不僅沒有信息缺失,從語言功能和意圖上與原文更相符。
鏈型結構的特征之一銜接自如,而漢語表達中不注重形式銜接,容易造成譯文句式過長,信息夾裹,邏輯關系混亂,翻譯中就需要借助“分句法”。
例6:

中心詞snowcape 有3 個并列的后置定語,前兩個比較簡單,第三個horizon 后面還跟隨著巨大的后置修飾成分,包容量太大,這種情況下,最好采用分句法,以便單獨完成對horizon 的解釋說明。
譯文A:我正站在這片瑰麗、奇異的雪景中,這里狂風盡掃1,閃爍著白光2,放眼望去的邊界是小型冰峰和壓力冰脊,壓力冰脊是由于原本相互分離的冰層相互碰撞,擠壓出像小山脊一樣的冰脊3。
譯文B:a.我正站在這片瑰麗、奇異的雪景中,這里狂風盡掃1,閃爍著白光2。
b.原本相互分離的冰層相互碰撞,擠壓出像小山脊一樣的冰脊3。
c.放眼望去,這些壓力冰脊和小型冰峰一起,描繪出這片雪景的邊界。
譯文A 較之B,分為3 句,但更好的保持了一致的中心成分——“雪景”,且邏輯關系更清晰,解釋說明更有條理。
鏈型結構代詞形式的銜接非常豐富,對比之下,漢語往往借助重復,形成環扣,達成前后連接,體現邏輯關系。漢語從傳統上也存在從前向后逐句推導的表達習慣,《紅樓夢》中就有:
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人皆呼作葫蘆廟。廟旁住著一家鄉宦,……
也許這種推導過程也同樣適用于鏈型結構的翻譯,由此得出另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重復法”。
例7:
If she did not speak with Rebecca on the tender subject,she compensated herself with long intimate conversation with Mrs. Blenkinsop,the house keeper,who dropped some hints to the lady’s maid,who may have cursorily mentioned the matter to the cook,who carries the news,I have no doubt,to all the tradesmen.
譯文:要是她沒法和麗貝卡傾吐心聲,也只能和管家,布蘭金索太太,親密的長談一次,聊以慰藉了。管家太太漏了些口風給女仆,女仆把事情大致和廚子說了說,我敢肯定,廚子把這件事告訴了所有做買賣的。
譯文遵循了原句的邏輯順序,但在其中添加了重復,以此埋下與下一環節相連的環扣,保持了句式的整合。
鏈型結構在英語中使用頻繁、信息量大,邏輯關系復雜。主要特征就是句子中包含多個不同成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后置修飾成分,每一個后置成分修飾其前面的一個中心詞。認知語言學中“焦點背景理論”的研究將英漢語結構對比得出英語“焦點前置”的特征,很好地解釋了鏈型結構,并提供了堅實的認知基礎。同時,漢語顯現明顯的“焦點后置”特征。在比較中自然推導出適用于鏈型結構的有效翻譯策略,包括調整邏輯關系和句子順序的逆推法,分割過大信息的分句法,以及借助一定程度重復實現句子銜接和整合的重復法。以期對這種特定結構的特征和認知基礎有深入的認識,并建立系統有效的翻譯策略。
[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 北京:中國大學出版社,2008.
[2]石毓智.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3]束定芳.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