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仙,鐘晶晶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學業自我妨礙是指學生在學校和課堂中的自我妨礙行為,學生為了應付在學業任務中可能存在的不良表現而有意識的采取自我管理策略,以達到保護自我價值和維護自己形象的目的[1]。初中生是自我意識發展迅速的階段,日益關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為了維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地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們在學業任務中會使用一種自我管理策略來保護自己,而學業自我妨礙也就成為他們常用的策略。學業自我妨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歸因策略,但與歸因不同,有研究表明,在學業上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傾向于內部歸因的學生學業自我妨礙水平較低,傾向于外部歸因的學生學業自我妨礙水平較高[2]。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的現狀進行探討,并從學業成敗歸因角度去探討使用學業自我妨礙策略的原因,希望能對學業自我妨礙的研究提供參考。
從云南省某所中學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 600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每個年級 2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02份,有效率為83.7%。其中男生248名,女生254名,初一年級175名,初二年級164名,初三年級164名。
1.2.1 自我妨礙量表。采用Rhodewalt(1990)編制的《自我妨礙問卷》(SHS),該量表共有25個項目,采用5點記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自我妨礙的程度越高。該量表α系數0.735,在自我妨礙領域的研究中使用最為普遍,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初中生學業成敗歸因問卷。采用付愛兵編制的《初中生學業成敗歸因問卷》,該問卷共由24個項目組成,采用5點計分,分為成功歸因問卷和失敗歸因問卷,由內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和內部不可控三個維度構成。成功和失敗歸因問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成功歸因問卷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在0.624-0.8157之間;失敗歸因問卷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在0.701-0.790之間。
采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總分均值為3.65分,高于理論中值3,有75.7%的學生學業自我妨礙水平較高。總體而言,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總體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見表1)

表1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總體現狀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存在性別差異(t=0.037,P<0.05),男生高于女生;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家庭住址上存在顯著差異(F=0.370,P<0.05),經事后檢驗發現:城市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水平高于縣城的學生,縣城的學生高于農村的學生;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F=1.011,P<0.05),事后檢驗發現:初三年級的學業自我妨礙水平高于初二和初一年級,初二年級高于初一年級;在父母教養方式上也存在顯著差異(F=0.792,P<0.05),經事后檢驗發現:父母教養方式為權威性、溺愛型和放任型的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水平高于民主型的學生。(見表2和表3)

表2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在性別、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分析

表3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在家庭住址、年級和父母教養方式上的差異分析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與成功內部可控、成功內部不可控、失敗內部可控、失敗內部不可控呈顯著的負相關;與成功外部不可控、失敗外部不可控呈顯著正相關。(見表4)

表4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學業成敗歸因的相關分析
為考察學業成敗歸因對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的預測作用,以學業成敗歸因各維度為自變量,以學業自我妨礙為因變量,采用多元逐步回歸法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對學業自我妨礙的預測成功內部可控、失敗內部可控、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敗外部不可控進入回歸方程,分別可解釋變異為19.2%、9.2%、17.1%、18.3%,其中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敗外部不可控起正向預測作用,成功內部可控和失敗內部可控起負向預測作用。(見表5)

表5 初中生學業歸因各維度對學業自我妨礙回歸分析結果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水平較高,初中生是自我意識發展迅速的階段,而在此階段中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老師和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當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他們為保護自尊和自己的形象就會采用一些自我保護策略,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學業上初中生采用的自我妨礙策略較多。在性別上,男生使用的學業自我妨礙策略高于女生,這與申雯的研究相一致[3]。這可能是與社會角色期待和能力差異有關,初中生處于心理的逆反期,男生期望自己表現得更為男子的氣概,常常會出現抽煙喝酒、打架、逆反等行為,較少的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上,在學業失敗時會把自我妨礙作為一種策略來使用。而女生則被認為承擔學業是女子氣的,努力認真是他們的表現,與男生相比,女生認為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提高學習成績,因此自我妨礙水平較低[4]。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不存在差異,這與宋相梅的研究相一致[5]。可能的原因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得到的關愛很多,在學習失敗時會采用相應的自我妨礙策略來維持自己在家長面前的自尊,不想讓父母失望。而非獨生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父母的辛苦,在兄弟姐妹中可能還會存在爭寵的現象,可能會采用自我妨礙策略來避免對自己較低的評價。在家庭住址上,來自城市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高于來自縣城的學生,來自縣城學生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這能是因為,來自農村的學生能在城市里上學實屬不易,在學習上更為努力,為能取到較好的成績,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學習成績。而來自城市的學生在各面都有很大的優勢,他們在接觸到環境中可能會更注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特別是在與別人相互比較的環境中,更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面臨學業失敗時,更多的使用自我妨礙策略來減少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以維持自己的形象。在年級上,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隨年級的增長而增加,這與李春方、李媛的研究相一致[6][7]。初一年級,從小學升入到初中,對新環境、學習生活方式處于適應期,自我意識發展還比較緩慢,采用學業自我妨礙策略比較少。初二年級,開始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在學業上使用的自我妨礙策略也漸漸增多。初三年級使用學業自我妨礙策略最多,更注重自己的形象,自尊心更強,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他們使用自我妨礙策略來減少由失敗給他們帶來的消極影響,以維持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父母教養方式上權威性、溺愛型和放任型的學生的學業自我妨礙水平高于民主型的學生,民主型的父母在其孩子的學業上能以積極、正面、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能給孩子及時的關懷和幫助。而其他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缺少溫暖和信任,在學業失敗時害怕被批評和否定,所以使用的自我妨礙策略就會較多。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與成功內部可控、成功內部不可控、失敗內部可控、失敗內部不可控呈顯著的負相關;與成功外部不可控、失敗外部不可控呈顯著正相關。其中成功內部可控、失敗內部可控、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敗外部不可控分別可解釋學業自我妨礙變異為 19.2%、9.2%、17.1%、18.3%,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敗外部不可控起正向預測作用,而成功內部可控和失敗內部可控起負向預測作用。總體而言,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內部歸因高的學生學業自我妨礙水平較低,外部歸因高的學生學業自我妨礙水平較高。這與沈烈敏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其研究認為高學業自我妨礙的個體更多的做外部歸因,低學業自我妨礙的個體更多的做內部歸因。在學業成敗中,進行外部歸因的個體會采用回避的形式來面對學習成績,在完成學業任務之間,就會給自己找理由、借口來推卸責任,夸大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影響,采用更多的自我妨礙策略。進行內部歸因的個體能更好的承擔學業成敗的結果,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好地成績,而不是將失敗歸因為外在的因素,這就降低了對學習自我妨礙策略的使用。
[1]李曉東,衰東華,孟威佳.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2]沈烈敏.關于學生自我妨礙策略與學業不良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6,(3).
[3]申雯.初中生的自尊、成就目標與學業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6).
[4]Edward R Hirt, Sean M McCrea & Chade E K imble.Public self-focu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behavioral self-handicapping; does increasing self-threat still make it “just a man’s gam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 (9).
[5]宋相梅.初中生成就動機、教師領導方式與學業自我妨礙的相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6]李春方.學生的自我妨礙行為及其干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
[7]李媛.農村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控制源與學業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