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華
(中州大學 經濟貿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糧食問題關系到每個人。正如基辛格所說,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目前糧食、石油已成為金融投機產品,糧油互推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亂象火上澆油。一方面,生物能源轉化技術應用尚未有革命性創新,生物燃料的原材料仍以糧食為主,這將對未來農業種植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水稻、小麥等主糧播種面積將被大豆、玉米、甘蔗等與生物燃料相關的農產品侵占。另一方面,國際糧價繼續走高又將對缺糧產油的中東國家社會動蕩起助燃作用。
確保糧食安全,堅守18 億畝耕地紅線,構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是201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糧食安全戰略[1]。要達到此戰略目標,首先要界定農地產交易權,建立土地資源市場配置機制。其次要保護基本農田。重視糧食生產科技投入,提升糧食增產能力,并解決糧食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再次要重新定位政府在糧食流通中的職能。在保持國家安全儲備的同時,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糧食的商業運作。
雖然目前我國不存在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但我們應做到有備無患。隨著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糧食總產量已不是制約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建立高效率的糧食物流體系顯得非常重要。
我國現有的糧庫中,蘇式倉、土圓倉、普通房式倉所占比重較大。除個別配套設施完備的國儲庫外,地方糧庫的倉儲設施十分簡陋,多數糧庫接卸及進出倉作業還采用包糧形式。除少數港口糧食物流結點外,基本沒有汽(火)車散糧接卸設施。加上缺乏散糧火車皮、散糧汽車、集裝箱等糧食散運工具,造成了我國糧食物流的四散化程度不高。原糧流通仍以包裝流通方式為主,散糧作業量還不到10%。與包糧作業相比,散糧作業節省人力、節約時間,能降低運營費用。所以,要發展現代糧食物流必須走糧食四散化道路。我國現有的糧食倉容不能完全滿足糧食儲存的需要,每年有數百億公斤的糧食露天存放,糧食霉變、被蟲害概率大,造成的糧食產后損失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2%~15%。
我國糧食每年總流量約1.7億噸,其中跨省糧食流量約7000 萬噸。我國的糧食主產區集中在東北地區、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快速工業化發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糧食產量逐年下降,跨省調運糧食數量日趨增大,糧食物流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就顯得非常重要。雖然我國已基本形成東北地區糧食流出通道、黃淮海地區小麥流出通道、長江中下游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東南沿海糧食流入通道、京津地區糧食流入通道等五條糧食物流通道[2],并有四通八達的糧食運輸交通網絡。但是由于物流節點缺乏糧食四散化流通的設施設備,造成各通道之間缺乏有效銜接,不能形成科學的通道網絡。
政府對我國糧食物流的建設與運作起主導作用。從糧食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來看,各地政府為了獲得國家的資金扶持,無視需求,紛紛爭項目,造成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供求失衡。從糧食物流運作來看,我國缺少大型糧食物流企業,不能對全國性糧食物流資源進行統一協調。我國糧食物流與糧食加工、貿易之間的不銜接,造成糧食流通中大量的回流與波動,形成不必要的浪費。政府和企業溝通不暢,制定的很多糧食物流政策得不到企業的積極響應。政府與企業間的利益目標難以協同,造成我國糧食物流投資運作的事倍功半。要實現糧食物流的低成本運作,必須控制大量的物流基礎設施,并盡可能地利用水路。但我國糧食物流資源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物流企業對糧食物流運輸方式及路線的選擇有限,導致糧食流通鏈萎縮、物流服務功能單一,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電子政務工程的大力推行,各級糧食管理機構基本實現了信息化,并產生了以中華糧網為代表的專業信息服務商,卻缺少糧食生產、加工、物流等企業的信息。我國多數糧食物流企業受傳統體制束縛,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進程緩慢。因此,我國現代糧食物流信息系統建設應從基礎抓起,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加工、倉儲運輸、流通企業等的信息化。糧食產需信息銜接不暢。生產方面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差,不利于指導生產和流通。加上官方主要發布生產方面信息,缺少需求方面的信息,不利于人們對供求形勢的判斷。
現代糧食物流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糧食倉儲、運輸和裝卸的簡單組合,它包括從生產、收購、儲存、運輸、裝卸、加工、包裝到消費各個環節,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它要求物流鏈上下游各環節盡量無縫鏈接,系統優化?,F代物流理念把糧食物流組織看作是一種資源,資源的科學配置與有效整合,能大幅度提高糧食物流的效率。現代糧食物流可以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時間,降低流通費用,是今后糧食物流的發展方向。因此,各級糧食部門和相關企業都要更新觀念,認真學習現代糧食物流知識,掌握現代糧食物流的管理方法,做好企業自身的物流建設。
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發展糧食物流的經驗來看,要做到“從田地到餐桌”,就要求糧食物流各環節都有法可依。加拿大有《加拿大谷物法》《加拿大小麥局法》;美國有《美國倉儲法》《糧食倉儲條例》;澳大利亞有《儲運經營法》《小麥市場法》《大麥市場法》;日本有《糧食管理法》《新糧食法》等。我國應加快糧食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通過政策法規來約束糧食物流參與者的行為,規范糧食商品運作過程,處理糧食物流糾紛。為促進物流產業發展,近年我國制定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但與快速發展的物流產業形勢相比,這些政策法規在執行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土地征用、稅收減免等,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依據我國糧食物流的實際情況,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細化落實,重點向物流企業審批、優化企業運營環境、保障建設用地、財稅和金融支持、基礎體系建設等方面傾斜。加快制定糧食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物流信息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通用標準,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促進糧食物流企業的倉儲、運輸、裝卸、散裝作業和檢測的標準化,并與國際糧食物流接軌。
作為“第三利潤源”的糧食物流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本質上看,糧食物流是一種公共產品,有明顯的經濟外部性——糧食物流基礎設施與共用技術的研發服務于整個國家和社會,更需要國家的投資與推動。如全國性的糧食港口、中轉庫、糧食物流中心的建設,跨省糧食物流通道的建設,散糧運輸工具與技術的開發等具有投資大、風險高、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只能以國家投資為主。政府可以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和貸款貼息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3]。重視糧食物流設施建設有助于提高糧食物流效率,具體來講,為使已建成的淺圓倉等盡早地發揮效用,需要配備糧情監測、谷物冷卻、環流熏蒸、機械通風設備。大力推廣糧食四散化技術,增加散糧自動接卸、計重設備和散糧專用運輸工具。調整糧食加工布局、研制或引進設備,為糧食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創造條件。
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做好全國糧食物流發展總體規劃和長遠規劃。理順糧食物流體制,提出全國主要跨省區糧食物流通道、港口庫和中轉庫總量和區域布局。以規劃引導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成立糧食物流調控機構協調糧食物流的組織和運行,規劃分品種的糧食流向及布局,為糧食物流的科學運作創造條件[4]。做好糧食物流的政策解釋和宣傳,為糧食物流企業提供政策指導,以此來解決我國糧食物流的無序流動問題、部門分割缺乏協調問題。
糧食物流體系的建設要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依托,這些大型糧食物流企業集糧食儲存、中轉、加工、交易、檢測、運輸功能于一體,能提升區域物流產業實力和形象。政府要引導大型糧食物流企業進行物流技術創新,實施糧食的品牌戰略,打響原糧的牌子,搶先注冊商標。糧食品牌是現代糧食物流重要的條件之一,是流向市場的準入證,能給糧食企業豐厚的回報。要充分發揮糧食批發市場的交易平臺作用,糧食批發市場特別是省級糧食批發市場,已經成為政府進行糧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銷區的大中城市建立成品糧油批發交易市場,能確保糧源向消費終端的有效供給;在產區建立大型糧食集散批發市場,能提高產區糧源向銷區的流動速度。配合糧食物流設施建設,以商流帶物流、物流促商流,逐步形成完善的糧食批發市場體系[3]。
目前我國已形成中儲糧總公司、中糧集團、華糧物流公司、吉糧集團等國有大型糧食企業。由于缺乏統一的組織運營,它們盡管資產龐大,但服務質量并不高。因此要培育真正第三方糧食物流企業,我國要像澳大利亞政府一樣推進糧食物流設施的社會化改革。鼓勵幾大糧食企業之間相互參股,建立戰略聯盟,提供組織化、規?;募Z食物流服務。
糧食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是建立糧食物流信息平臺的前提。國家應鼓勵現代糧食物流企業普遍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糧食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構建全國糧食物流信息平臺。全國糧食物流信息平臺由糧食物流公共管理信息、糧食物流業務信息交換和糧食行業、糧食物流企業信息處理三個層次組成。全國糧食物流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國家的糧食政策信息和各省市制定的糧食政策,對國內糧食市場進行監測、分析市場走向,每日傳送國際市場糧油行情、外商糧油供貨報價、國際糧油市場分析報告等,使全國糧食物流信息平臺成為我國現代糧食物流的神經中樞[5]。
在美國,糧食流通包括三種類型的組織:農場主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和大型糧商。這些民間組織在美國的糧食中轉運輸、國內國際貿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市場化中介、行業協會組織、大型糧食企業等民間行業組織能積極推進物流產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管理活動中,民間行業組織往往發揮著政府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國可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成立專業性物流行業組織,通過對物流企業的發掘與整合,打造以物流龍頭企業為主要成員的聯盟體,實現物流企業的設施共用、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從而提高物流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現代糧食物流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對從業人員要求的面較廣,要求層次也較高。從業務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對糧食物流企業的經營績效有直接影響。所以,糧食物流企業應重視培養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應側重于崗位理論和業務培訓,可選送符合條件的員工到高等院校學習相關專業,或派員工到物流發達國家深造。政府有關部門也應給予支持和幫助,一方面可依據實際需要,在高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擴大物流專業的招生數量;另一方面可著力發展高職物流教育,大力培養實用性物流人才。在培養物流人才時,注意將糧食物流技術等專業知識與我國的糧食物流實踐相結合。同時聘請國外的專家參與我國糧食物流的經營和管理,通過與國外專家的交流合作,提高國內專業人員的水平[6]。
[1]范思立.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一號”戰略[N].中國經濟時報,2014-01-21(02).
[2]何毅.我國糧食物流設施建設的幾個新特點(摘要)[J].糧食流通技術,2008,(4):1—3.
[3]張月華.大糧食安全觀下的糧食物流探討[J].農業經濟,2011,(4):6—8.
[4]姜光偉.糧食加工企業物流成本降低途徑探討[D].昆明理工大學MBA學位論文,2006.
[5]劉璟琳,論中國現代糧食物流保障體系建設[J].糧食科技與經濟,2009,(4):23—25.
[6]侯立軍,我國糧食物流科學化運作研究[J].財貿經濟,2001,(1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