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輝,于 瑤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現代漢語類詞綴研究綜述
張明輝,于 瑤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主要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類詞綴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近40年以來,前期各位學者對類詞綴整體進行定名、定性、定量研究。此外,還有類詞綴小類和個別類詞綴類詞綴的研究。進入21世紀后,類詞綴研究角度更加多樣化,如詞語模概念的提出和模因論的引入,為我們進一步了解類詞綴提供了新的理論和途徑。
類詞綴;衍生機制;語法化;詞語模;模因論
漢語從語言類型上看,是典型的詞根語,在構詞法上以語素和語素復合構詞為主詞根加詞綴附加構詞情況較少,因此中國的語言學家也很少注意到詞綴這一語法現象。直到1931年瞿秋白發表《普通的中國話字眼研究》一文,中國學者才注意到并開始對漢語中的詞綴進行研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漢語詞綴的研究進入空前繁榮階段,僅通過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的相關文章就有六七百篇。類詞綴研究的蓬勃發展是有其社會基礎的,在網絡媒體高速傳播的今日,新詞新語產生的速度也十分驚人,類詞綴在構成新詞新語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對類詞綴產生和構成新詞機制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從宏觀上看,類詞綴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術語的確定和劃分類詞綴范圍的研究上,后期研究內容更加廣泛,如類詞綴分類研究、個別類詞綴語義語法功能研究、類詞綴和詞根詞綴對比研究和相關構詞理論研究等。本文以相關類詞綴研究論文及著作為基礎,對各位學者的類詞綴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對今后類詞綴研究的發展作一展望。
通過對“中國知網”所屬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三個數據庫的檢索,以“類詞綴”作為“題名”或“關鍵詞”,共搜集到相關論文70余篇,其中包含碩博畢業論文10余篇。此外還有不少著作也涉及到了類詞綴這一新語法現象,如陸志偉的《漢語的構詞法》、劉月華的《實用現代漢語語法》、湯志祥的《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態及其嬗變》等等。學術界對類詞綴整體研究,主要集中在類詞綴的定名定性定量研究,類詞綴分類研究,以及類詞綴產生的動因,并預測了它語法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結果幾個方面。
(一)類詞綴的定名及定量研究
對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它的定名和定性問題,類詞綴研究也不例外。在類詞綴研究早期,瞿秋白、呂叔湘、陸志偉、任學良、劉月華、沈孟瓔等學者均對類詞綴命名問題進行探討。
最早注意到“類詞綴”現象的是瞿秋白,他稱“資本家”之“家”,“民族主義”之“主義”為“新式的詞尾”;稱“非資本主義”之“非”為“新式的詞頭”。[1]類似的,方光燾同一時期也指出“性”有詞尾化傾向,“非”“反”有詞頭化傾向。呂叔湘(1979)最早在他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提出“類詞綴”這一術語,并認為“類詞綴”是由詞根虛化為詞綴中間的一個狀態。[2]他說:“漢語里地道的語綴并不很多,有不少詞綴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或后綴,然而還是差一點兒,只可以成為類前綴和類后綴。……他們作為前綴和后綴還差點兒,還得加個‘類’字,是因為他們在語義上還沒有完全虛化,有時候還以詞根的面貌出現。……存在這種類前綴和類后綴可以說是漢語語綴的第一個特點。”并在他的論著中界定了18個類前綴和23個類后綴。
陸志偉等在《漢語的構詞法》中稱其為“類乎后置成分的東西”并界定了10個類后綴,沒有提到類似“類前綴”的概念。[3]任學良在《漢語造詞法》中稱其為“準詞頭”和“準詞尾”,界定了3個“準詞頭”和5個“準詞尾”。[4]劉月華等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只提到“類后綴”,并界定了24個類后綴。[5]陳光磊在《漢語詞法論》中,采用了“類詞綴”這一術語,但界定數量龐大,有19個類前綴,54個類后綴。[6]曾立英(2008)以《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為基礎,通過詞頻統計,確立了單音節類前綴23個,類后綴53個。[7]
此外還有郭良夫在《現代漢語的前綴和后綴》中,稱其為新興的前綴、后綴,沈孟瓔在《再談漢語新的的詞綴化傾向》中,采用“詞綴化傾向和進程、類詞綴、準詞綴”等名稱。
這些學者命名主要從兩個角度出發,其一是定位性特點,如陸志偉等;其二是語法化動態過程,認為它是處在一個漸變過程中,并側重它的半虛化屬性,如瞿秋白、方光燾、呂叔湘等。目前學術界普遍采用呂叔湘先生提出的“類詞綴”來指稱這一新語法現象。
(二)類詞綴的定性研究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類詞綴性質進行研究的學者眾多,影響較大的有呂叔湘(1979)、任學良(1981)、沈孟瓔(1987、1995)、陳光磊(1994)、馬慶株(1995)、湯志祥(2001)等。他們均承認類詞綴具有詞義虛化、構詞能力強、具有類化性功能(能夠標示詞性)等特點。但各位學者提出的判定標準在數量和具體內容上不盡相同。如:呂叔湘先生(1979)主要從語義角度對類詞綴進行界定,認為“在語義上還沒有完全虛化,有時還以詞根的面貌出現”。這一觀點是大多數研究者都贊同的,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類詞綴的深入研究。
后續進行研究的大多數學者結合語義和構詞功能兩方面對其進行界定,如:郭良夫先生(1983)提出了兩方面的標準,其一,語義未完全虛化;其二,類詞綴具有一定構造新詞的能力[8];馬慶株先生(1995)通過詞綴和類詞綴的對比(他稱為真詞綴和準詞綴),除了前人提出的語義和構詞能力標準外,還注意到后綴多為輕聲,類后綴一般不是輕聲的特點。[9]張小平(2003)從構詞特點和語義特征兩方面界定類詞綴,認為類詞綴具有構詞位置固定、不能獨立成詞、構成新詞時具有類化性、詞匯意義大部分虛化 4方面特點。[10]鄒曉玲(2006)在其碩士論文中也提到了這4條標準,她還進一步說明四條標準之間的主次關系,她認為意義是否虛化是判定是否能夠成為詞綴的最重要標準,另外三條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11]董秀芳(2005)認為以往的詞綴研究所采用的“意義虛化”標準在表述上過于模糊。她認為詞綴必須具有一定的詞法意義,使用上也應具有一定程度的規則性和周遍性。平常我們所說的“老師、老鼠、老虎、老百姓”之“老”并不算是詞綴,因其不具有周遍性。[12]她的這一觀點為我們確定某個用法是否能夠確定為詞綴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李進玉(2009)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類詞綴在意義上具有“類化”和“泛化”的特點;在構成新詞時具有“定位”的特點;在語法功能上具有“標示詞性”的特點。[13]曾立英(2008)以《語法信息詞典》中收納的 8萬多詞條為語料素材,通過實例考察對類詞綴加以定義,認為類詞綴具有四個特點:1.構詞能力強;2.以義項為基礎,出現在組合中固定位置;3.意義上半虛化;4.是一個相對不成詞語素。崔平(2013)綜合前人各家之言,對類詞綴界定提出的標準比較多,闡釋得比較具體。他一共提出了 8條標準,如:構詞定位、意義虛化、具有類化作用、單向高搭配性、組合能力強、新生類推潛能強、所黏附層級廣、在語音上非輕聲等等。[14]
(三)類詞綴的分類研究
除了對類詞綴整體性質特點的研究外,還有一些學者提到了對類詞綴進行更細化的分類,對類詞綴小類劃分角度很多,就現階段來看,主要有構詞位置、來源、音節數量、能產性和語義類別等角度。如:尹海良(2006)以構詞位置、音節數量、類詞綴來源、構詞數量和使用情況五個標準,分別對類詞綴進行二分。[15]主要分為:類前綴、類后綴;單音型、雙音型;自源型、他源型;能產型、非能產型;高使用度型、低使用度型等等,這也是比較通俗而全面的一種分類方式。閆肖(2010)綜合考察類詞綴的在意義、構詞能力、使用度方面的特點,將類詞綴歸納為比較穩定類、逐漸發展類和后來新興類三類。[16]此外還有單從語義方面進行分類,如親屬稱謂語類詞綴、指人類詞綴、工具類詞綴等等,這種分類模式考察標準比較單一,只要在語義上具有一部分相似之處的就可以分為一類,這種方法歸納出來的類詞綴小類數目可無限大且無法做到窮盡劃分,但對于屬于同一意類的類詞綴進行對比研究還是很有幫助的。
(四)類詞綴的動因和機制研究
前面提到過,類詞綴是由詞根語素虛化為詞綴的一個中間狀態,是語法化過程的產物,但為什么一個實詞語素會開始語法化過程,是什么因素促成實詞語素開始虛化,許多研究者在考察類詞綴的語法特征時也對其進行探索。他們的研究結果,歸結起來可以分為語言外部的影響和語言本體發展規律的作用。具體闡釋如下:
尹海良(2007)分析類詞綴化產生動因有 4點,如:社會發展對語言產生的必然影響導致類詞綴的產生;語言接觸導致外來類詞綴的產生;語言本身的經濟原則和類推機制導致類詞綴產生等等。于艷(2010)與尹海良持同一觀點,并且認為人們語言使用上求新求簡的主觀心理也對類詞綴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17]賈澤林(2011)獨辟蹊徑,認為以往研究者往往將類詞綴產生動因和生成機制混為一談,這種看法有失片面。[18]他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解釋漢語類詞綴化的動因和生成機制,他認為類詞綴的用法通常可以作為這個詞的一個義項出現,而這個義項通常都是位于這個詞所有義項中比較靠后的位置,類詞綴的形成往往是一個詞義項網絡形成的過程,代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延伸與拓展。而類詞綴生成,主要是隱喻與轉喻機制的作用、語法化機制的作用和類詞綴化的意象圖式的產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除了語法化理論外,還有學者運用模因論來解釋類詞綴產生的動因。模因論最早來自動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文,他提出“模因”是要尋找一個與自然界的基因觀念相對應的詞來描述文化進化現象。“模因”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因此,他將模因定義為:“一個文化傳播單位,或者一種模仿單位”。“模因”這一概念用在語言學上就是,“通過類推的方式創造出新的模因變體,包括同音類推和同構類推”(何自然,2008)。張富蓉(2008)認為模因是通過復制和模仿而存在的,類詞綴的產生從模因論的角度講,就是某個模因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和表現力,通過不斷復制而為語言使用者熟知,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能產性越來越強就轉化成為了類詞綴。[19]
此外,還有對類詞綴發展前景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類詞綴會進一步虛化,演變為典型的詞綴,或者退回詞根范疇,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王芳玲(2001)、鄒曉玲(2006)等。另一種觀點更為全面一些,認為類詞綴可能存在 3種發展路徑:其一,語法化為典型詞綴;其二,停滯在類詞綴階段;其三,回歸到原詞根狀態。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張新紅(2006)、尹海良(2007)、于艷(2010)等。
類詞綴的小類研究,目前發表的論文比較少,而且比較有側重性,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親屬稱謂語類詞綴和他源型類詞綴兩個方面。
(一)親屬稱謂語類詞綴研究
親屬稱謂語是稱謂語的一種,此外還有社會稱謂語和代詞稱謂語(秦學武,趙欣,李強華;2006)。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各類稱謂語都有一定程度的泛化現象,但親屬稱謂語的泛化使用更為顯著,并出現了類詞綴化傾向。親屬稱謂語類詞綴研究主要集中在親屬稱謂語類詞綴的語義特點、數量、構詞特點等方面。
潘攀(1998)界定了親屬稱謂語類詞綴有16個,分別是:(~)爺、(~)奶奶、(~)伯、(~)叔、伯母、(~)媽、(~)娘、(~)嬸(兒)、(~)姨、(~)哥/兄、(~)嫂、(~)姐、(~)兄弟、(~)弟、(~)妹、(~)姑娘。此外,他還認為能夠形成類詞綴的親屬稱謂語在語義方面具有一定特點,能夠泛化的多為父系親屬稱謂語,且多為表示年長或表示尊敬的親屬稱謂語。[20]這一判定是基本正確的,也成為了后來研究者研究親屬稱謂語類詞綴特征的基礎。黃金金(2013)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了典型稱謂名詞中的類詞綴現象,認為如“父親、母親、鄉親、親戚”中的“親”、“觀眾、公眾、大眾、群眾、民眾”中的“眾”、“案犯、疑犯、罪犯、主犯、囚犯、貪污犯”中的“犯”等稱謂語中[21]“部分近似詞綴的語素的位置逐漸固定,意義已經呈現出虛化的趨勢,這些語素就成了類詞綴。”
此外親屬稱謂語類詞綴化構成的新詞與由其他類詞綴構成的新詞相比,在語義和構詞形式上都有其獨特之處。經潘攀(1998)、秦學武等(2006)考察發現,在構詞形式上親屬稱謂語泛化一般都有形態標記,經過統計在親屬稱謂語類詞綴構詞不帶有形態標記的只有“奶奶、爺爺、伯伯、伯父、伯母、叔叔、姑娘”7個,帶標記構詞比例高達92%。[22]在概念內涵方面上,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詞主要反映社會上出現的新概念、新事物。但宋培杰(2002)發現,由親屬稱謂類詞綴構成的新詞通常多與一定社會現象有關,它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輿論基礎,反應了一種平民心理,具有很強的通俗性。[23]
親屬稱謂語類詞綴產生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生成機制上,黃金金(2013)認為在典型稱謂名詞類詞綴的形成過程中,隱喻和轉喻是形成初始階段的主要觸發方式,詞匯化和類推機制相互起作用,最終確立了稱謂語名詞類詞綴的地位。
(二)他源型類詞綴研究
漢語類詞綴可根據來源將其分為自源型和他源型,漢語類詞綴主要是漢語自身的實詞語素虛化而來的,主要屬于自源型。但隨著語言交際的逐漸深入,漢語受其他語言如英語和日語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也產生了很多他源性類詞綴。
他源型類詞綴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生成機制兩個方面。他源型類詞綴的范圍界定,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以周洪波、蘇新春和郭立萍等為代表,認為他源型類詞綴的研究對象,僅限于漢語音譯或半音譯半意譯中音譯成分。仵兆琪(2011)也持有此種觀點,只不過她的分類更加細化。其二,以王玲(2006)、李萌(2009)、賈澤林,王繼中(2010)為代表,將漢語中音譯和意譯的外來詞語素化進一步而成的類詞綴都列入了他源型類詞綴的研究范圍。
他源型類詞綴生成機制研究方面,最早注意到外來詞產生類詞綴化傾向,并開始對其進行研究的是周洪波。在語言接觸中,“借詞”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周洪波(1995)認為外來詞中的“的、巴、模、啤”四個成分,首先由原來的僅表音的成分逐漸演變為一個音義結合的語素,并具有一定的能產性,在與其他語素組合構詞時具有定位性等特點,具備了類詞綴的基本特征。[24]他的研究為以后的研究者們普遍贊同,并成為后續研究的基礎。在周洪波之后,蘇新春(2003)明確提出外來音譯詞變為漢語語素的過程:“復音外來詞→單音節式簡化→獨立運用;重復構詞→單音語素的完成”。[25]之后郭立萍(2008)進一步提出在外來詞演變為漢語的單音語素之后意義進一步泛化,位置逐漸固定,演變為漢語類詞綴。[26]
有關生成機制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表音成分獨立運用演變成語素外,郭立萍(2008)、王玲(2006)、仵兆琪(2011)等,認為外來單音成分演變為漢語類詞綴,還存在漢語系統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首先,現代漢語本身的語素單音節化、詞雙音節化趨勢,使多音節外來詞趨向于用單音節代表整個詞的含義。其次,在語言的類推機制作用下,仿擬造詞促使外來詞單音成分詞綴化最終形成。最后,對外接觸增加,對漢語構詞法產生一定的影響;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外來詞單音成分的詞綴化;報紙等媒體積極吸納外來單音類詞綴,是他源型類詞綴形成的外因。賈澤林、王繼中(2010)認為外來詞類詞綴化的過程即是它語法化的過程,語法化機制主要有兩個:一是重新分析,外來詞進入漢語系統后,產生詞匯意義,但其意義不具體,僅表示種類概念;二是類推方式的使用。[27]
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個別類詞綴研究要晚于類詞綴整體研究。較早的個別類詞綴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研究對象也十分有限,通常是前期學者們公認的類詞綴,且以他源型類詞綴為主,如“化”“門”“的”“吧”等,研究角度以語義分析為主,很少涉及到語法功能上的分析。進入21世紀,個別類詞綴研究成果明顯增多。尤其是2005年以后,論文數量更是直線上升,研究范圍拓寬,更注重來自漢語本體的類詞綴研究,對新興類詞綴的分析角度也更加全面,不僅僅注意到了語義虛化的問題,還注意到組合能力、構式語義等角度的區別。
對新興類詞綴進行個別研究的論文數目眾多,僅以“漢語類詞綴”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上搜索,就可找到關于個別類詞綴研究的論文70余篇,他們的研究對象各不相同,有關注度比較高的類詞綴如“化”、“門”、“被”、“X男/X女”等,也有關注度比較低的,如“X宅、X霸、X炒、X黨、天X”等,不一而足。但其研究角度大都相似,主要研究內容可以歸為三個方面,即語義分析、語法功能分析和產生原因分析。我們下面簡單介紹兩個關注度比較高的類詞綴的研究成果:
學術界對“化”的研究,首先提到的是“化”的界定,陸志偉(1957)提到“化、個、拉、巴”等是“類乎后置成分”,沒有給出具體定義。隨后,丁聲樹、趙元任提出“化”是一個由外文翻譯而成的詞尾,呂叔湘將“化、性、界”等,定名為類詞綴。繼定名研究之后,關于“化”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關注到由“化”構造的新詞在音節數量、標示詞性等方面的特點,比較著名的有:郭潮(1982)認為“化”是一個動詞詞綴,并根據“X化”結構音節數量將“X化”動詞分為三類:雙音節、三音節和多音節。[28]云漢、峻峽(1989,1994)對“化”前成分“X”的考察,同時也注意到“X化”整體構成的詞可是動詞,也可是形容詞,但不會是名詞。[29]之后,張云秋(2002)認為“X化”構詞可兼屬動詞、形容詞、名詞三類,這是由動詞性功能向名詞性功能方向的等級性弱化造成的。[30]秦華鎮(2005)主要考察“X化”結構在構詞能產性方面的限制條件,認為能進入“X化”結構的“X”需要滿足三個方面的限制:“X”本身的概念要求(具有意義上的可延展性);“X”與“化”組合出現要有一定的頻率,才能使之固定下來;類推作用。[31]
“X門”研究與“X化”相似,主要探討“門”的界定、語義演變、構詞能力等方面內容。根據劉叔新曾界定過外來詞的標準,認為“保留外語詞的形態結構和內部形式不變,用自己的語言材料逐‘字’(詞、語素)翻譯過來的”就是外來詞。“X門”最初產生是由于美國政治丑聞“水門事件”,此“門”不同于原本漢語語素“門”之意,因此“X門”是一個他源類詞綴(郭立萍,2008)。周世宏(2008)、劉萌萌(2013)、鄭薔(2008)、羅建芳(2011)等,都曾發表小文章對“X門”進行研究,觀點基本一致。認為類詞綴“門”從傳到中國之初,在語素單音化作用下“門”獲得“政治丑聞”之意,在類推機制作用下,不僅僅表示“政治丑聞”,可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等領域,表示負面新聞。在語法方面,構詞能力很強,前面的“X”主要可以是名詞、動詞等成分,附加色彩為貶義等。王中祥(2011)從模因論角度闡釋“門”的衍生機制,認為“-gate”初始時來源于“watergate scandle”,由于其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巨大,類比構詞功能很強,成為強勢模因。進入漢語語言系統后,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門”的語義進一步泛化,最終成為了一個漢語類詞綴。[32]
(一)詞根、詞綴、類詞綴對比研究
很多學者在研究類詞綴的同時,或多或少都與詞根、詞綴進行對比。類詞綴和詞根、詞綴在語義、語法功能和構詞能力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處。如,呂叔湘先生對類詞綴的定義就是通過與詞根、詞綴對比而來的。他曾指出:“由于漢語缺乏發達的形態,許多語法現象就是漸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種‘中間狀態’。……劃分起來都難于‘一刀切’。這是客觀事實,無法排除,也不必掩蓋”。此外,李進玉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提到了類詞綴存在的合理性時,也提到“類詞綴存在于由詞匯要素構成的連續統中”“類詞綴是詞綴語法化過程的‘中間狀態’,也是一種必然的存在”。由此可見,類詞綴與詞根、詞綴的區別和聯系是由類詞綴的存在狀態決定的。
尹海良(2007)提出詞綴和類詞綴除了語義虛化程度不同之外,還提到了一些別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的區別如:1.詞綴和類詞綴在語義透明度和語義相容性方面有差別;2.在生成新詞的派生能力方面有差別,詞綴主要是組合構詞能力強,而類詞綴是生成新詞能力強;3.與詞根的粘附度不同,詞綴由于語義完全虛化是可以脫落于詞根而詞義不受影響,類詞綴則不能輕易脫落。在詞根語素與類詞綴的對比研究方面,尹海良除了前人得出的語義虛化程度和定位與否方面差別外,還對比出兩方面的不同:1.類詞綴和詞根語素構詞特點不同,類詞綴是單向構詞,詞根語素是雙向構詞;2.類詞綴和詞根語素的認知基礎不同。賈澤林(2011)不認同前人將類詞綴比附于詞綴的觀點,認為類詞綴在產生途徑、構詞時的語義結構、功能表現等方面均與詞綴不同。
萬琴(2011)認為類詞綴和詞根語素主要在語義虛實、是否單獨成詞和構詞位置是否固定等三方面存在差異,[33]并將類詞綴和詞綴的不同之處進行細化,認為在六個方面有不同:1.類詞綴語義是部分虛化,詞綴是語義全部虛化;2.類詞綴多粘附雙音節詞,詞綴多粘附單音節詞;3.語音上,類后綴語音弱化程度低,后綴語音弱化程度高;4.類詞綴與詞根在位置和語義上都有聯系,詞綴只有位置上的聯系;5.類詞綴構詞方式個別化,可以和詞也可以和詞組組合構成新詞,而詞綴只能附著于詞根上構成附加式合成詞;6.類詞綴構成新詞能力強,詞綴構成新詞能力弱。
(二)類詞綴與詞語模理論對比研究
“類詞綴”概念的產生是在關注到某一語素能夠與其他語素組合,大量構成新詞的現象后提出的。在20世紀末,李宇明(1999)以新詞新語整體為研究對象,提出了詞語模這一概念。[34]
詞語模以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為理論基礎,李宇明認為詞語模是一種能批量產生新詞新語的框架結構,由模標和模槽兩部分構成,模標是詞語模中不變的詞語,具有指示“類”的功能。模槽是詞語模中可以替換的成分。雖然給我們的感覺詞語模研究和類詞綴的研究類似,但實際上詞語模的研究對象比我們說的類詞綴要廣,其模標可是語素中的詞根、詞綴或類詞綴。劉志生(2005)還提出了一種疊加式詞語模,這種詞語模中可以出現兩個甚至更多的模標。[35]雖然如此,詞語模概念的出現,也為我們研究漢語中批量產生新詞現象提供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觀察視角。禹存陽(2011)認為漢語由于缺少形態變化,無法將詞根與詞綴、構詞與構形、詞和短語、詞匯內容與句法手段等進行一分為二的清晰劃分,而類詞綴的概念使其區分更為復雜,但詞語模不涉及詞根、詞綴、類詞綴的概念,使我們能夠更專注于對新詞新語現象進行研究。[36]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詞語模研究主要有詞語模整體性質研究和個別詞語模研究。對詞語模的整體性質研究較深入的主要有李宇明、蘇向紅、禹存陽、曹春靜、彭曉、楊文全等;個別詞語模研究有“X族”詞語模、“X男、X女”詞語模、“反X”詞語模等。李宇明將詞語模根據模標所在位置進行分類:模標在后,稱為前空型;模標在前,稱為后空型;前后均有模標,稱為中空型。蘇向紅(2010)將詞語模按產生的時間不同,分為類詞語模和當代詞語模。李宇明在論述詞語模構詞的能產型特點時,提出詞語模模標具有“類”的功能,“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思維慣性,當新生事物出現后,人們就可以把它們很方便地歸入某種類型中去”。[37]蘇向紅將詞語模的這種構詞能產型能力,闡釋為詞語模構詞的理據性,模標的語義對整個詞語的理據起到提示引領的作用。此外,蘇向紅還提到了詞語模構詞有潛顯性特點,比如有模標“高端”,構成“高端X”新詞簇,就有可能出現相對應的“中端X”“低端 X”新詞。禹存陽(2006)對詞語模的特點進行了更詳細的分析,他總結出詞語模具有能產型、時代性、潛顯性、理據性四個特點。[38]
“詞綴”是從西方語言學中引進的概念,而漢語作為典型的詞根語,語素都具備較為實在的語義,這使詞根與詞綴的劃分更加困難。隨著大量新詞新語的產生,又出現了一些構詞能力很強的類詞綴,多數學者都同意類詞綴是處于由詞根虛化為詞綴的語法過程的中間狀態,有著語義部分虛化、構詞能力強、和其他語素組合成詞位置固定、能夠標示詞性等特點。但這種界定明顯還是比較模糊的,尤其是語義部分虛化一條。詞語模等理論的提出,為我們研究當代漢語中批量產生新詞新語現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但由于理論較新,現有的研究成果有著明顯的不足,比如蘇向紅在《當代漢語詞語模的物種價值》一文中,僅分類一項就提出了“模標與模槽在夠示眾的位置、語義特征、組合關系、成分的來源以及途徑”等劃分角度,但從現有的分類情況來看,明顯還不夠詳盡,這就有待我們后來研究者的繼續考察了。
[1]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呂叔湘.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陸志偉. 漢語的構詞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4]任學良. 漢語造詞法[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5]劉月華.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6]陳光磊. 漢語詞法論[M].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7]曾立英. 現代漢語類詞綴的定量與定性研究[J]. 世界漢語教學,2008(4).
[8]郭良夫. 現代漢語的前綴和后綴[J]. 中國語文,1983(4).
[9]馬慶株. 現代漢語詞綴的性質、范圍和分類[J]. 中國語言學報,1995(6).
[10]張小平. 當代漢語類詞綴辨析[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
[11]鄒曉玲. 現代漢語新興類詞綴探析[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2]董秀芳. 漢語詞綴的性質與漢語詞法特點[J]. 漢語學習,2005(6).
[13]李進玉. 現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 西安: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4]崔平. 類詞綴的數量、性質及判定彼岸準問題簡述[J].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15]尹海良. 現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6]閆肖. 類后綴的統計、比較和分析[D]. 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7]于艷. 現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 延邊: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8]賈澤林. 現代漢語類詞綴認知研究[D]. 西安: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9]張富蓉. “模因論”視野下的“X客”類網絡新詞[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0]潘攀. 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 語言文字應用,1998(2).
[21]黃金金. 典型稱謂名詞中類詞綴的認知語義研究[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2]秦學武,趙欣,李強華. 稱謂語的泛化及其形態標記[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23]宋培杰. 淺析“親屬稱謂名詞”的類詞綴化及構成新詞的特點[J],語言研究. 2002.
[24]周洪波. 外來詞譯音成分的語素化[J]. 語言文字應用,1995(4).
[25]蘇新春. 當代漢語外來單音語素的形成與提取[J]. 中國語文,2003(6).
[26]郭立萍. 現代漢語外來詞單音成分語素化和詞綴化過程探析[J].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5).
[27]賈澤林,王繼中. 現代漢語類詞綴的形成及其與外來詞的關系探究[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2).
[28]郭潮. “化”尾動詞的語法特點[J]. 漢語學習,1982(3).
[29]云漢,峻峽. 小議帶后綴“化”的詞[J]. 中國語文天地,1989(1).
[29]云漢,峻峽. 再議帶后綴“化”的詞[J]. 漢語學習,1994 (1).
[30]張云秋. “化”尾動詞功能弱化的等級序列[J]. 中國語文,2002(1).
[31]秦華鎮. “X化”結構構成限制及條件[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2]王忠祥. 從模因論看英源類詞綴的衍生機制——基于“XX門”詞族的個案分析[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3]萬琴. 淺析現代漢語類詞綴的特點[J]. 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34]李宇明. 漢語法特點面面觀[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35]劉志生. 試論近代漢語中的疊加式詞語模[J].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6]禹存陽. 基于新詞新語的詞語模研究[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37]蘇向紅. 當代漢語詞語模的物種價值[J]. 嘉興學院學報,2010(7).
[38]禹存陽. 現代漢語詞語模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注:文中引用系作者總結,不具體標明頁碼)
(責任編輯:賈建鋼 校對:朱艷紅)
The General Overview of Quasi-affix in Morden Chinese
ZHANG Ming-hui,YU Yao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1, China)
In this paper, there is a summarize about Chinese Class affix study. In about 40 years study process, the early studies,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the Named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lso doing some Class affix classification, Individual classes affix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re are more perspect of class affix study, such as Words mould, memes thoery and so on. Provides a new theory and approach for us to konw more and deeper about class affix.
class affix; produce mechanism; grammaticalization; words mould; memes thoery
H136
A
1673-2030(2014)04-0100-07
2014-02-15
遼寧省社科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大連媒體語言規范化問題研究”(2014LSLKTWX-14)的部分研究成果
張明輝(1979—)女,遼寧鐵嶺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于瑤(1989—)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