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花
(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交際能力測試體系下英語口語測試及教學啟示
曹桂花
(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測試是教學過程中的檢測環節,它會對教學起反撥作用。交際能力理論的提出和廣泛應用給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注入了新的活力,交際能力測試法因具有真實性、功能性、交互性、情境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在英語口語測試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交際能力測試法的特點及實際測試中考生所暴露的問題,教師必須對口語教學做出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滿足學生口語水平提高的渴望。
交際能力測試法;口語教學;交際能力
語言測試是一門利用科學手段來測試語言學習者對所學的語言內容掌握情況的科學。語言測試是語言教學的檢測環節,能對教學起反撥作用。
近年來,英語教學中的口語及口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英語口語逐漸成為了我們的測試內容之一。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我國全國性的一種英語水平測試,其中的口語測試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之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只有單一的筆試,直到1999年才開始口語考試試點, 2002年時已經規定只有筆試達到一定分數才可參加口語考試。這樣的改革過程使大學英語特別是大學英語口語改革跨越了一大步。不僅如此,許多大型考試中都包括了口語測試,如公共等級考試(PET),商務英語考試(BEC)也有口語測試的部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面試部分也是口語測試的一種類型,社會各界在招聘人才時也對英語口語提出了要求,并要求用英語參加面試等等。英語口語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新形勢,教育部于2007年7月以高教廳[2007]3號文件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對說的能力規定為:能就材料內容的適當的聽力材料進行問答和復述,能就所熟悉的話題經準備后做簡短發言,能就材料內容和一般的聽力材料進行問答和討論,能就一般的社會生活話題進行簡單的交談、討論和發言,表達思想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本文著重討論了交際能力測試的發展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發。
隨著對語言交際能力認識的發展,語言測試體系也經歷了科學前測試體系、結構主義測試體系和交際測試體系。[1]
第一階段:科學前測試體系。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于缺乏對語言全面系統的認識,人們對語言的認識比較孤立和片面,語言學及其他關系學科尚未形成指導語言教學的系統理論,語言測試沒有比較統一和科學的語言測試體系。這一階段被稱為科學前測試體系。科學前測試體系非常注重語法,對語言的準確性要求極高,它以主觀題為主,專設筆試,沒有口試。其局限在于過于注重語言知識,忽視了語言應用。
第二階段:結構主義測試體系。20世紀40年代以后,伴隨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發展,以布龍菲爾德(Bloomfield)、弗萊斯(Fries)和拉多(Lado)為代表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音、詞匯和語法等不同層次的語言成分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而且這個體系既可以分解,又可以組合。[2]在結構主義的影響下,語言被拆分成語言和語言技能兩部分來進行測試,這樣,結構主義測試學產生了。結構主義測試學的推崇者們提倡聽說領先,讀寫跟上。他們認為口頭語言是語言的基本形式,書面形式是對口頭形式的記錄,先要學會聽和說,然后才學習讀和寫。而且他們認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掌握結構是最重要的。結構主義口語測試強調測試體系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可靠性,重視口語的句型結構。這種測試體系以測試口語中“說”的技能以及與“說”相關的分項技能為宗旨,強調口語形式的準確性與口語技能的熟練性。該測試體系中的口語測試題型以朗讀、復述、補全對話、看圖說話、口頭報告、問答等為主。結構主義測試體系較之于科學前測試體系在口語測試上有了巨大突破,但仍存在不足。在測試中,考官只是聆聽者,不是交際者,即使測試中的問答環節也不是交際活動。因而,結構主義測試很難對學生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做出判斷。
第三階段:交際測試體系。1972年,海姆斯(Hymes)首次提出語言交際能力。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學者卡納爾(Canal)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交際能力,并將它分為三個部分,即: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交際策略。這個模式對語言教學與測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他卻并未提及這些能力之間的關系。直到1990年,巴克曼(Bachman)提出了和卡納爾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交際能力模式包括三部分: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及心理和生理語言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策略能力。巴克曼的交際語言模式較之于卡納爾的更全面,更系統,更有操作性。交際語言測試源于20世紀70年代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的觀點,他認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的成功不僅受到語言規則本身的制約,而且受到文化規則的約束,交際口語測試突出了交際的真實性、功能性、交互性、情境性和綜合性。海姆斯曾指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3]。交際語言測試體系將涉及交際能力的各種因素都作為測試的項目,而不僅僅只測試某語法規則或者某項語言技能,著重考察學生在現實環境中的實際交際能力。在巴克曼提出交際能力測試模式后,交際語言測試便成為測試發展的新趨向。[4]
20世紀60年代語言測試進入我國。在國內,許多專家學者推進了語言測試,并發展了語言交際能力理論。1997年,李筱菊提出了交際行為能力,即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語用能力。1999年文秋芳提出,外語交際能力除了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外,還應包括跨文化能力,即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
口語測試就是要測試語言的交際功能,其目的就是測試出考生在近乎真實的語境中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的能力,即英語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測試(即交際語言測試)是一種行為測試,是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中通過完成實際的交際任務來檢測考生運用語言和知識的能力,要求應試者在一系列交際中表現出接受或產出的能力,或兩者兼有。目前各種測試都在朝著交際語言測試的方向發展。交際測試法具有真實性、功能性、交互性、情境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其中真實性是交際語言測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則。
在語言測試中,交際能力測試是非常重要的。現如今,許多大型考試中的口語多采用以測試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為目的的交際口語測試。常用的模式有雙人交互的交流模式和多向交互模式。雙人交互的交流模式,即考官和考生之間的交流,或者考生與考生之間的交流。多向交互模式常是2~4個人一組,采用形式主要包括:朗讀、扮演角色、面試、討論。這種模式常用于討論中。
在測試過程中,考官會將整個考試過程錄音,以期做到公平客觀。但盡管如此,影響口語測試成績的因素還是有很多,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交際能力測試體系下常采取直接式測試,即考官和學生面對面,有時是一個考官一個考生,有時則是一個考官兩個考生,即一對一,或者一對二、一對多的測試形式。這樣,要進行一次口語考試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耗時非常長。(2)考官的主觀因素會影響到考生的成績。有些考官本身素質不高,無法正確判斷出考生的真實能力,或者考官的主觀因素,例如心情、心理、主觀好惡等,會影響對考生口語水平的判斷。(3)考生的性格會對成績有所影響。有些考生性格比較內向,在考試中可能發言機會較少或者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樣考官也無法客觀評價其成績。(4)考生考試當天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等也會影響到考試的正常發揮。
在交際能力測試體系下,考生要在近乎真實的環境中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在英語口語測試的過程中,考生暴露出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有些考生在做已經準備好的自我介紹時,還做得不錯,但是一進入對話和討論環節,就會出現大量的語法錯誤甚至是語用錯誤。(2)很多考生在語用能力方面比較薄弱,句子之間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只是單詞和句子的簡單堆砌。(3)在測試過程中,考生不知道會話技巧,缺乏將會話傳給別人的技巧,也缺乏溝通和合作意識。有些考生滔滔不絕,而其他考生沒有機會開口。
測試對教學有反撥效應。針對測試中學生所暴露的問題,教師要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口語教學中,只有把語言教學和交際能力相結合,才能達到口語測試的要求。為了迎合測試的要求,更是為了提高英語口語的水平和提高交際能力,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要轉變觀念,由傳統的語言知識為重點逐步轉為以交際能力包括語用、語言等交際能力為重點。在測試中考生說出的句子常缺乏連貫性和銜接句,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多提醒學生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銜接,增強他們的意識,并鼓勵他們多學、多記、多用銜接詞。
2.改變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鼓勵學生開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多提供語言輸入,比如與話題有關的聽力材料、影視材料等,讓學生自己看、自己聽,讓他們來復述、評述和朗讀這些材料,并模仿其語音語調及用詞等。
3.創造輕松的語言氛圍,讓學生敢于說、樂于說。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激起學生練習口語的興趣。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歌曲等,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練習口語。當然,除了多媒體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課堂活動。
4.注重跨文化交際的特點。語用錯誤的出現會造成交際失敗,它主要是因為對目標語言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不了解,以不恰當的方式說出不符合表達習慣的話。這種錯誤一旦出現,會被目的語言者認為是不禮貌或者傲慢、冷淡等個性缺失。在口語課上,要抓住機會適當引入西方文化知識和社會背景知識,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以提高語用能力。
5.培養學生的交際策略技巧。在測試中,有些考生不知道如何把會話傳給別人,常常造成了測試過程中的冷場,或者會話機會不平衡的情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將話語傳給他人的技巧,如:“what’s your opinion?”,“Do you agree?”等等。
6.正確的糾錯策略。口語課上,學生是中心,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設計者、監督者,起著啟發、引導、監督指導的作用。由于中文與英語語言差異很大,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在學生發言時,教師盡量不要打斷學生。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如果是語言錯誤,而且這些語言錯誤是他們知道的,只是由于口誤造成的,那就不用糾錯。例如,明明是男“他”,學生說成了“she”就不用糾正。如果是語用錯誤,也必須掌握時機糾正。如果這個語用錯誤影響了交流,使交流出現誤解甚至無法交流下去,那么要及時糾正;一般情況下,如果不影響交際的繼續進行,在完成了會話之后再糾正是較好的選擇。
口語測試能檢測出考生對語用和語言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英語口語測試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英語口語水平,促使學習者能用英語實現無障礙的交流。在利用測試對教學進行改革時,還要改變評估方式。除了常用的終結性評估外,還要采用形成性評估,即課堂表現的評估,多給學生機會練習口語,并將分數記錄下來作為最終分數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比較全面和客觀的評價。
[1] 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31.
[2] 韓寶成.語言測試:實踐與發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47-52.
[3] 程同春.交際法理論與實踐[J].外語教學,2004(3):56.
[4] 韓寶成.Lyle F.Bachman 的語言測試理論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1):55-60.
(責任編輯:張曉軍)
2014-02-11
曹桂花(1979- ),女,湖北荊州人,湖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碩士。
H319.3
A
2095-4824(2014)04-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