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偉,馬德峰
(首都師范大學 大學英語部,北京100048)
MOOC在中國發展之困境
賈洪偉,馬德峰
(首都師范大學 大學英語部,北京100048)
MOOC系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縮寫詞,被譯為“摩課”、“魔課”、“慕課”、“云課程”、“微課”等,發軔于1960年代的教育科技的工業化思潮。相對傳統教育而言,MOOC具有信息量豐富、傳播范圍廣、傳輸速度快、不受時空限制、打破單一授課模式、便于同行與同學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等優點,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教育革新運動。中國作為世界教育大國,必然受到MOOC在全球范圍內引發教育革新的沖擊與影響,因此MOOC在中國的發展實屬必然趨勢。但是,因中國內陸各地區的發展程度和教育發展狀況差異較大,因而MOOC在中國的發展也必然面臨如下難題:網絡化普及程度、網絡優化環境、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資源分配制度、學生自主學習的能愿度、知識產權、教學語言自主權、虛擬環境與溝通能力培養需求之間的矛盾、MOOC平臺的執行與監管和運營。
MOOC;中國本土化;發展;困境
MOOC系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縮寫詞,意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有人譯為“摩課”[1],有人譯為“魔課”[2],也有人譯為“慕課”*出自首都師范大學首頁學術活動欄目,通告大連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孟長功教授受邀講座“開放課程背景下的大學教育”的相關信息,可據張一春的新浪博客介紹,“慕課”為焦建利創譯。關于MOOC的譯法,筆者以為,完全沒有必要仿照外語,采用轉音形式,譯成“魔課”或“慕課”,徒增漢語詞匯量,同時也有違語言使用經濟性原則,不如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的精神,完全以這一縮寫詞的意謂,譯成“網絡公開課”或“網絡開放課程”。、“云課程”[3]、“微課”[4]等,可到底怎么譯,至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從內容的本質看,MOOC就是利用現代信息工程技術,將傳統授課內容以網絡化形式呈現給受眾的新型現代教學方式。從其傳播和呈現方式看,MOOC可謂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工程技術在教育與教學領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思想緣起于1960年代,如“百度百科”所載:“1961年4月22日巴克敏斯特·富勒針對教育科技的工業化規模發表了一個演講。次年,美國發明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交一個研究‘擴大人類智力之概念綱領’,強調使用電腦輔助學習的可能性。恩格爾巴特提倡電腦個人化,并解釋使用個人電腦鏈接網絡為何將產生世界規模的交換資訊潮。”[5]
就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態勢而言,MOOC引發的此番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改革可謂來勢洶洶。中國作為發展中的教育大國,不可能不受這一全球范圍內教育革新趨勢的沖擊與影響。就當前中國教育所受沖擊與影響的趨勢而言,MOOC在中國的推行也勢在必然,但其發展的狀態如何?在中國發展面臨哪些困境與現實問題?會對中國教育形成怎樣的沖擊呢?
截至2014年5月1日,筆者以MOOC為中國期刊網(CNKI Scholar)主題搜索條件,獲取自2009年以來的相關數據37項,其中不含各類報紙和會議數據。縱觀這幾年的MOOC發展,成果大多出現于2013年,幾近發表總成果量的92%。可見,有關MOOC的探討呈現的是突發式的集中爆發,其總體特點是:(1)研究時間范圍簡短,研究成果綜述較少,上升空間大;(2)現有成果有關研究歷程、機會與挑戰、影響與沖擊等層面具有較大比例的內容重復,且研究深度與廣度不夠充分,尚未開展基于大規模調查的定量分析,仍處于前期的空論狀態;(3)研究者較集中于高校和教育研究與管理機構,在實踐層面已經引發社會力量的關注,與高校和官辦教育管理部門平分秋色。
就涉及的內容主題而言,當前學界大體著眼于如下幾個層面。
(1)MOOC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歷程、MOOC的特點與發展可行性分析,如李青[6]、陳肖庚[7]、黃知濤[8]、袁松鶴[9]。該類主題研究從不同程度和視角,剖析了MOOC的發展歷程、優缺點、可行性及其與云技術、遠程教育、傳統教育的關聯,但對MOOC發展歷程、人文關懷與時代動因闡釋得不夠充分,脫離或無視歐美國家教育投入高、收效低的教育市場與受眾心理和就業因素。
(2)互聯網對MOOC的影響及MOOC對中國教育的影響與發展走勢,如杜華[10]、顧小青[11]、郝丹[12]、老松楊[3]、焦建利[13]、王文禮[14]、伍民友[15]、張辰[16]等。該類主題研究思考了互聯網、SNS社交網絡對MOOC發展的影響,MOOC對中國高校傳統教學模式、中國教育行政部門運營、教學管理等的沖擊與影響,指出MOOC在中國的發展乃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探討了MOOC中國本土化的可能性問題及本土化過程中所應面對的挑戰,但對中國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分析的不夠深入,沒有考慮到歐美知名學者授課語言對中國語言文化的沖擊問題,沒有涉及中國多民族教育中網絡普及率、教學語言與學生接受度、本土化平臺建設和維護費用、本土化所面臨的知識產權等多層面的問題。
(3)MOOC平臺建設、技術支持與運營環境,如候勇[17-18]、白浩[19]、樊文強[20]、李華[21]、李明華[22]、劉禹[23]、王海榮[24]、王萍[25]、王穎[26]、吳淑萍[27]、吳維寧[28]等。該類研究出現最早,技術性也最強,也是國內MOOC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探討了非專用資源使用策略、大規模查詢處理、學習管理系統框架、云學習環境的影響與框架、資源共建機制、主流平臺優點等,主要側重MOOC平臺和相關技術應用層面,未及教學操作、學習操作、管理操作的實踐與教學互動層面的闡發。
(4)MOOC教與學的分析,如樊文強[20]、李明華[22]、劉禹[23]、鄧宏鐘[29]、潘雪峰[30]、楊繼秀[31]、楊思斯[32]、張振虹[33]等。該主題研究所占比例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向,從教學者角度比較了三種主流MOOC教學模式的特點、從課堂到學堂教學理念的轉變、課程體系與課程知識體系網絡的構建、在線產品的設計等,從學習者角度剖析MOOC平臺的優缺點,比較不同MOOC教學模式,關注MOOC平臺的學習支持、學習分析、學習態度等問題,未及教師和學習者的親身體驗和學習評價、社會性交互工具、資源共享、人工智能評價與人工評價之間的區別、學習動機、學習障礙、背景知識支持、技能演練等。此外,就現有分析而言,大多批判不足,分析不夠深入,甚至不接地氣。
(5)MOOC平臺運營與發展潛力,如袁松鶴[9]、李明華[22]、李青[34]等。相對前幾個主題而言,該類主題研究成果較少,主要討論主要合作方、價值主張、客戶關系、受眾范圍、核心資源、獲取渠道、成本構成、收入來源、市場潛力、市場分布與分割、本土化的潛力等,未及課程的知識產權、運營費用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如何打破高校課程保護壁壘等緊要問題。
(6)MOOC教學質量監測、課程認證、學分認可與學位頒發,如袁松鶴[9]、李明華[22]、王穎[26]、鄧宏鐘[35]等。該類課題是歐美近年的熱門話題,也是MOOC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妥善解決的問題。國內學者雖然也指出質量監測存在諸多不足,給未來發展帶來一定的障礙,但尚未給予充分的關注,可能與MOOC發展的速度和進程有關,但針對后三個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課程和學分主要是基于平臺的非正式、非官方認證,尚未得到官方和高校的普遍認可。如果試圖打破當前認證生態,勢必沖擊中國教育部對課程大綱、學分規定、學歷與學位頒發等的統一管理模式。
總體而言,國內對MOOC的探討仍不夠深入,尚未深入涉及教學模式的創新、學習管理、學習質量、學習監控、學習評價、運營管理、接受度與學分認可、認證合法化、區域發展、教育平等、少數民族地區的MOOC教學語言等問題。盡管如此,MOOC在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相對傳統知識的傳授模式而言,MOOC的優點可歸納如下:(1)受惠于現代信息傳播技術,MOOC傳播的速度快,便于知識資源匱乏區域的受眾,及時獲取最新的教育信息;(2)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知識傳播的范圍嚴重地受到信息發布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MOOC不受受眾所能支配的時間所限,受眾可隨意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也不受受眾所在的地域所限,只要有網絡,且網速達到所需要求,便可輕松享用MOOC的教育信息資源;(3)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育信息,僅對課堂受眾開放,不論是對本校通選或限選的人群,還是對跨校選課的人群,MOOC的受眾范圍更加廣泛,不受高考、研考等傳統教育制度的制約,只要有心向學,便可注冊學習;(4)所有網絡課程發至MOOC系統平臺,不但有益于學生學習,更便于同行與同學之間的信息流動與溝通,促進相關領域的發展和進步;(5)MOOC突破傳統課堂的教師單一授課模式,將教學、學習、互動、測試等環節以網絡化形式呈現,不但節省教師的工作量,還能營造高質、高效、便利的教育資源,更符合未來大學授課多樣化、國際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向。
如前所述,MOOC萌芽于1970年代,2008年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和布萊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以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與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s)聯合在馬尼托尼大學開設的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縮寫詞來正式命名。至2012年,Udacitv、Coursera和edX三大MOOCs網站相繼運營,吸引10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加盟,上線課程達500余門,注冊者達百萬,這引起了全球教育界和全球報業的關注和重視。中國身處全球教育大國之列,無法置身于這一重大教育事件之外,特別是在國內各大高校欲打造世界名校之時。況且,MOOC確實是由全球優質教育資源構成,不但可以讓國內教育界瞬時間之內與世界知名高校同步,更是中國教育走向全球化的一種標志,因而中國教育接納并發展MOOC這一新興教學模式,確實是勢在必行。
然而,中國大學教育乃早年經由日本,取經于歐洲,主要是德國大學辦學模式,后經蘇聯和改革開放影響發生轉變,在發展模式、發展程度、管理模式、教育終極目標上*歐美大學是由官辦和私立構成,中國高校主要是官辦,私立院校所占比例很小,在資金來源上主要依靠政府出資,這是受兩者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所致。歐美大學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和社區服務,時刻保持與社會機構、企業、政府之間的緊密聯系,中國大學的培養目標則是為國家建設培養所需人才,以國家意志和需求為主導,由中國教育部主管學科、專業、學歷、學位、教學大綱。均與歐美大學有所差異。也就是說,中國高校教育有其本土化因素需要考慮,因而MOOC在中國的發展勢必與歐美有所不同,需要考慮各種事關國家發展、多民族和諧共處、語言文化主權等現實問題。
面對MOOC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與在各國的迅猛發展趨勢,國內學者紛紛撰文討論MOOC在中國發展所需面臨的現實問題。有關MOOC面臨的現實問題,筆者以為有如下幾點:
(1)網絡化普及程度制約MOOC在中國的全面普及,特別是地處偏僻的欠發展地區,不消說網絡化普及程度,就連計算機使用也尚未得以普及,在這些地區推行MOOC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成就。
(2)網絡優化環境也是MOOC推行和普及的必要因素,若網絡環境不好,MOOC課程的正常播放就難以進行,可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并不均衡,還不是所有地區都享有優化的網絡環境。
(3)當下教育制度的認同是MOOC在中國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為MOOC的普及會沖擊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權威,乃至正常運營,因而在中國全面推行MOOC,就如同推進異常大規模的教育改革,中國教育部必須重新思考教學大綱、學位管理、資源配置等問題。
(4)教育資源和質量的保障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一旦全面推行MOOC,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也就失去了固有的光環,因而教育資源的等級化和優勢勢必被打破。
(5)傳統與當代教育形式博弈之下,學生的認同與選擇、學生自主學習意愿與自律性、學分的認可等也影響MOOC的推廣。
(6)MOOC平臺課程庫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勢必沖擊國內學術界保留內部教學材料的慣例,因而影響MOOC本土化的進程。
(7)MOOC教學語言多以英語為主,勢必加大英語在全民內的進程,雖然MOOC的推行有利于人才的國際化培養,但不利于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保持與中國語言文化多樣性和國學復興的進程,極有可能國家投入巨資保持和推進中國語言文化多樣性和國學復興,卻如同石投大海一般,收效甚微或毫無收效,若將MOOC漢化以圖權宜之計,但代價未免太大。
(8)面對面互動與自覺性批判思維的培養、人際交際能力的鍛煉也影響著MOOC在中國的命運,網絡化教學不利于中國的獨生子女人際溝通能力和自覺培養批判式思維的能力,即使MOOC具備這種能力也不如面對面互動的效果,因為后者能夠提供一個真實的溝通環境,這是網絡虛擬環境所無法達到的。
(9)大型網絡教育的執行與監管、平臺運營費用的長期可持續供應也決定著大規模免費網絡教育的命運,除非國家將其列入公民基礎設施建設,否則沒有哪個商人愿意做賠本的生意,這完全違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為公司所下定義中“利益最大化”的精神,因而最終只能淪為網絡免費教育烏托邦。
(10)MOOC很難損及中國官辦教育的肌理,只能淪為中國傳統教育的一種有效的補充或曰附庸,因為MOOC根本不可能取代中國官辦高校,不用說在中國這是不可能的,就是在歐美各國也是不可能。譬如,佚名作者在《經濟學家》(Economist)2014年4月5日的“美國要聞(United States News)”專欄發表IsCollegeWorthIt?,文末提及MOOC與傳統教育的關系問題:“僅2012年,670萬學子至少注冊一門網絡公開課,不但可以聆聽大師的教誨,還不用交付昂貴的住宿費,更不用與眾多的大學職能部門打交道。但是,網絡公開課無法取代傳統的大學課程,只能順應當前的發展趨勢,因為面授課程仍能讓學生無限受益。那些收費高、受益低的教育資源只能被迫轉型,或干脆消失。”可見,筆者所言并非虛妄之言。
就當前而言,MOOC已然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學的熱點,因其進軍中國教育市場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中國政府如何看待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如何保證其健康發展,事關中國高校教育的未來發展和走向。如果教育當局能夠及時理順傳統教育與新興教育模式之間的關系,擺正MOOC教學平臺的位置,將其視為中國高校傳統教育的輔助形式,這勢必會有效地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推進教學與教學科研并進的進程,此可謂一舉兩得之事。
本文回顧近來有關MOOC研究的發展動向,結合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指出MOOC在中國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論及MOOC在中國發展所需面對的現實難題,以便為MOOC在中國的推行提供參考信息。
[1] 陸谷孫.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N/OL].(2013-11-17)[2014-03-18].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11/17/1087670.shtml.
[2] 張一春.關于魔課MOOC的中譯名[EB/OL].[2014-03-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vs.html.
[3] 老松楊.后IT時代MOOC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8.
[4] 張銘.微課——唱響中國MOOC的前奏[J].計算機教育.2013(20):11-13.
[5] 百度百科.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EB/OL].[2014-03-18].http:∥baike.baidu.com.
[6] 李青.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5):30-36.
[7] 陳肖庚,等.MOOC的發展歷程與主要特征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11):5-10.
[8] 黃知濤.我軍繼續教育現狀與MOOC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12-15.
[9] 袁松鶴.MOOCs——教育開放的模式創新與本土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3(12):20-26.
[10] 杜華.MOOC,一場教育風暴的來臨[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3(10):62-64.
[11] 顧小青.MOOCs的本土化訴求及其應對[J].遠程教育雜志,2013(5):3-11.
[12] 郝丹.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42-50.
[13] 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21-23.
[14] 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15] 伍民友.論MOOC及未來教育趨勢[J].計算機教育,2013(20):5-8.
[16] 張辰.SNS社交網絡對MOOC的影響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9):265,267.
[17] 候勇.大規模在線課程非專用資源預測與查詢調度[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6):244-248.
[18] 侯勇.在線課程下的自適應查詢調度算法[J].計算機應用,2010(4):1008-1010.
[19] 白浩.基于MOOC的教師教育網絡課程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3(11):73-77.
[20] 樊文強.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3):31-36.
[21] 李華.面向MOOC的學習管理系統框架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2] 李明華.MOOCs革命:獨立課程市場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場新格局[J].開放教育研究,2013(3):11-29.
[23] 劉禹.基于網絡的大規模協作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2):44-48.
[24] 王海榮.國外大規模開放教育資源設計理念及啟示——基于Coursera平臺MOOC課程的體驗研究[J].天津電大學報,2013(3):32-36.
[25] 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6] 王穎.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67-74.
[27] 吳淑萍.MOOC課程模式下云學習環境研究[J].軟件導刊,2013(3):191-193.
[28] 吳維寧.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Coursera評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2):39-41.
[29] 鄧宏鐘.慕課時代的課程知識體系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3(21):5-7.
[30] 潘雪峰.在線教育產業發展現狀及產品設計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3(8):13-16.
[31] 楊繼秀.基于MOOC教學方法在高職教育教學中運用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3(22):269-270.
[32] 楊思斯.將MOOC運用于傳統課堂的幾點建議[J].考試周刊,2013(103):172-173.
[33] 張振虹.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34] 李青.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網站的商業模式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5):71-78.
[35] 鄧宏鐘.“慕課”發展中的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3(19):212-213.
(責任編輯:余志平)
Problems Concerning MOOC’ s Development in China
Jia Hongwei, Ma Defeng
(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MOOC is an acronym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It came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move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60s and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2012 with Chinese transliterations of“摩課”, “魔課”, “慕課”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云課程” and “微課”.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paradigms, MOOC has the advantages of abundant information, wider dissemination, quicker transmission, non-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and facilitating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Hereby it has brought forth a new round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education powers in the world, China is inevitably subject to the impact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worldwide that MOOC has brought forth. Therefore MOOC’ 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However, there still remain the extremities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ainlan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China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network popularization, optimization of net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system,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study online autonomous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ssues, the autonomy of teaching languag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rtual environments and improvement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and operation cost of MOOC platforms, etc.
MOOC; MOOC localiz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problems
2014-05-10
首都師范大學重點項目
賈洪偉(1977- ),男,河北永平人,首都師范大學大學英語部副教授。
馬德峰(1977- ),男,山東濰坊人,首都師范大學大學英語部講師。
G728
A
2095-4824(2014)04-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