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 靖,郭 瓊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基于提升醫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鈕 靖,郭 瓊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隨著衛生信息化的發展,醫學院校的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已不能滿足衛生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依據當前醫學院校計算機教學現狀,更新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構建提升醫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將計算機應用能力和醫學專業技術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專業信息素養。
醫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素養;課程體系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人們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一種基本技能。醫學和生命科學的不斷發展,深刻地影響與改變著傳統醫藥科學,使得醫藥工作者和醫學院校師生面臨著知識更新的機遇和挑戰[1]。當前,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面臨著醫藥工作者和醫學院校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結構不合理、操作技能不全面、信息素養不夠高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成為制約當前衛生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的瓶頸。因此,順應醫學科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構建提升醫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的課程體系,使醫學生具備疾病防治、醫學研究所必需的信息素養,已成為高等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
1.1 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
作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后續課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不再是零起點,對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生源地不同,各地中小學對信息技術重視程度不同,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和教育手段發展不平衡,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相差很大。如何使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成為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的難點之一。
1.2 教材和教學內容單一,醫學特色不明顯
當前,絕大多數醫學院校使用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和非醫學院校相同,這就脫離了計算機教育的實用性,因為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將來大多數是要走上醫藥相關崗位的[2]。當前衛生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醫學院校計算機課程體系要適應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需要,使醫學生適應未來工作的需求。
1.3 信息素養教育內容缺失
信息素養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工具獲取、處理、生成、評價信息的能力。當前大部分醫學院校由于學時原因沒有設置信息素養教育課程,但從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來看,開展醫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培養其終身學習態度和自我獲取、自我更新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能力,符合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也符合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急需運用課程綜合理論,深入調查研究衛生信息行業,結合我校實際,將醫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教育相融合,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2.1 系統性與靈活性兼顧原則
課程體系構建并不是課程的簡單組合,而是以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為依據,將分散的課程教學內容系統地串聯在一起,構成一個科學的整體[3]。課程體系必須具有系統性,既要有占主體地位的核心內容,也要有占相當比重的輔助課程、培訓、實踐等內容,這樣才能保證醫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得到全方位提升。同時,在保證系統性的前提下,課程體系應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也就是說課程教學內容、手段可以根據具體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征進行調整。
2.2 開放性與穩定性相結合原則
由于醫學院校各個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不同,其工作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不盡相同,各具特點,這就要求醫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不斷引入信息技術在行業實際應用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同時計算機基礎作為高校的一門必修公共課,它的核心教學內容應當是穩定的,這樣才能構建學生合理的IT知識結構。
2.3 “工學結合、校院一體”原則
“校院一體”是醫學高職高專院校根據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的“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結合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實際而提出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醫學高職高專的計算機教學,要積極探索與附屬醫院相結合,以為醫院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醫療專業人才為出發點,最終達到課程教學目標與醫學技術發展相結合,教學內容與醫院工作崗位知識、技能、素養相符合的目的。
3.1 課程模塊的確立
根據以上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和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結合醫學院校各專業的實際,將醫學院校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課程分為4個模塊,分別是計算機基礎、常用軟件、網絡應用與安全、衛生信息技術,同時將信息素養教育滲透到這4個模塊中。
3.2 計算機基礎模塊
計算機基礎模塊主要包括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操作系統應用3部分內容。計算機硬件主要教學內容為:計算機的類型,計算機處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個人計算機與其他計算機系統和設備配合使用的方式;計算機硬件組件的功能;影響個人和企業做出有關如何購買計算機設備的決定的因素;如何維護計算機設備以及解決有關計算機硬件的常見問題。計算機軟件主要教學內容為:軟件和硬件是如何協作來執行任務的,軟件是如何開發和升級的;軟件的各種類型、有關軟件類別的一般概念以及各類軟件最適合與不適合完成的任務。操作系統應用主要教學內容為:操作系統的概念、原理以及解決操作系統常見問題的方法;操作和控制Windows桌面、文件及磁盤;如何更改系統設置、安裝和刪除軟件。在計算機軟件部分可增加有關軟件知識產權法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3.3 常用軟件模塊
常用軟件模塊主要包括常用程序、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演示文稿4部分內容(見表1)。

表1 常用軟件模塊課程內容
3.4 網絡應用與安全模塊網絡應用與安全模塊主要包括網絡與因特網、電子郵件、使用因特網、計算機和因特網對社會的影響4個模塊(見表2)。
3.5 衛生信息技術模塊衛生信息技術模塊教學內容采用“1+X”模式(見圖1)。“1”是衛生信息學基本理論,“X”是基于不同專業崗位工作任務設置不同實踐教學內容。

表2 網絡應用與安全模塊課程內容

圖1 衛生信息技術模塊“1+X”模式
為了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生真實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我們改變了現有的單純以期末理論考試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逐步把學生的參與情況、自學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納入學習評價體系。
各模塊內容學習完畢進行階段測試,內容具有模塊性及綜合性,測試成績計入課程學習“階段成績”;教師對大型綜合性作業作出評價,并計入課程學習“階段成績”。課程學習結束后進行期末考試,內容強調綜合性、實用性,增加上機實訓環節,考試成績計入總成績。
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技能競賽和考取國際國內資格證書。本課程前3個模塊的內容涵蓋微軟辦公軟件、全球認證IC3標準的核心知識和能力,同時也參考了全國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大賽的競賽大綱,通過以賽促學,提升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程的第4個模塊參考了全國醫學信息技術考試(MILC)課程標準,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考取醫療信息化辦公高級應用師,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同時獲得雙證書,也利于就業。
信息技術在公共衛生管理和醫療服務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醫學院校的計算機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一線學習、調研,著眼于學生工作崗位需求和未來發展,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例,構建具有醫學特色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課程體系,促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術的融合,提升學生的專業信息素養。
[1]鈕靖,郭瓊.醫學計算機“校院一體”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福建電腦,2009(11):194.
[2]印志鴻.醫學院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時代教育,2009(10):110-116.
[3]伍利,陳春林,劉娟.醫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J].西北醫學,2007(12):1020-1021.
G423.04
A
1671-1246(2014)01-0141-03
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一般項目“多維一體的醫學計算機與信息素養課程體系構建研究”([2012]-JKGHAD-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