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華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心靈的悸動,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如雨后春筍一般步入人們的視野。于是無課不探究,學生接受密集轟炸式的視聽,探究也成為“表面熱鬧”式討論的代名詞。由于學生缺乏思考、教師不加點撥,導致思維不夠深入,表達也不夠成熟,表面的熱鬧掩蓋了學生的思維困惑。部分教師問題設計不當,重點不突出,缺乏針對性,或提問過于籠統,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部分教師對教材的研讀、學情的分析不夠透徹,對學生“自主性”把握不當,或仍放不下“教師權威”,讓學生亦步亦趨地跟從于自己的思維,淪為“應聲蟲”,或缺乏有效的管理,放任學生自流,使探究活動流于形式。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和特點
“探究”是具有多層面的價值活動,包括瀏覽書籍、上網搜集資源、提出問題、制定調查研究計劃、運用工具分析、做出解釋等內容。探究式教學的特點主要有:
1.目標多元化。在探究式教學中,信息的搜集、資料的篩選、加工處理,創造性地加工改造,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歷練,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從而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探究式教學以探究問題為基點,通過師生交流和生生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啟迪學生智慧,拓展學生的交際范圍,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2.內容開放性。探究式教學能融入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審視,由表及里,透過字面深入挖掘作品的豐富內涵,實現個性化閱讀。文學作品與創作背景相互依存,脫離創作背景的文學作品顯得虛無飄渺、蒼白無力,而創作背景需借助于作品將作者的思想、情感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來。開展探究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深入探討,對作品的主旨、表現的情感能做出準確的剖析。
3.過程互動性。探究式教學是通過互動教學來實現的,通過師生對話,提出有價值的話題,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對文本產生反思。通過生生交流,能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彼此分享,實現思維互補,有助于拓展思維,提升能力。通過學生與文本互動,能獲取信息、明晰觀點,豐富學生的認知過程。
二、高中語文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1.明確探究對象。探究教學離開了具體對象就會過于浮泛,失去了應用的價值。
(1)圍繞文本內容探究。我們要從文本呈現的信息中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從中尋找探究的對象,抓住標題、詞句、景物、人物、意蘊、人文精神等不同內容進行探究。
(2)圍繞文本形式探究。我們要從結構的謀篇布局、內容的主次詳細,以及過渡銜接、起伏照應、表達技巧等角度探究,尋找突出主題、表達情感的切入點。
(3)圍繞文本作者探究。每篇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我們要圍繞文本創作時代、寫作意圖進行探究,走進作者的情感,與作者同頌揚、同傷感、同憂慮、同厭惡,從而與作者實現情感的交流、心靈的對話。
(4)圍繞自我進行探究。探究學習不拘泥于課堂,不困囿于教材,要融入豐富的社會生活,將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閱歷進行拓展延伸,使語文學習富有生命活力。如在《最后的常青藤葉》學習中,貝爾曼以生命為代價畫上的常青藤葉給了瓊珊巨大的精神鼓舞,喚醒了她對生的渴望。教者從中引出守護116名留守兒童的溫柔鐵警常鵬圖、陪老人走完最后一段路的“臨終關懷”護士楚霞的話題,引發學生對人生、對生命產生新的思考。
2.合理利用教材。部分教師唯教材是本,割裂了與教材的聯系,片面地將課程等同于教學內容,抹殺了知識的動態性,使自己成為教材的奴隸。
(1)有效選擇取舍。教師切不可面面俱到,要走出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生活背景、興趣愛好、文化素養,精心挑選合適的內容,為探究式教學提供豐富的養料。
(2)引進課外資源。狹窄的知識空間、短促的課堂時間難以豐富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向外拓展,從文獻資料中查找作家生平、作品評論,加強語文與其它學科的聯系,要緊跟時代節拍,與現實生活接軌,使語文課程變得血肉豐滿。如教師在教授《安妮日記》時,可以讓學生看電影《安妮日記》、讀《沒有戰爭有20天》、《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等作品,將作家眼中的安妮與導演眼中的安妮結合起來,將安妮與我國的少年英雄張嘎、潘冬子聯系起來,探究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善良。
3.選擇探究方法。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優選合適的探究方法,保證高效地完成探究任務。
(1)定點發散。探究式教學要從文本材料中選擇重點內容發散,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儲備和個體體驗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思考,使內涵更深刻,情感更豐富。
(2)巧妙設疑。教師在要學生困惑處巧妙設置懸念,將學生引向主題,讓他們處于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使他們不自覺地融入情境,在智慧的碰撞中不斷提升自我。
(3)創境想象。教師還要讓學生悉心揣摩文本,充分發揮想象,置身于作品中,還原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4.做好探究小結。教師要對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表現的態度、興趣、意識、毅力等情況進行小結,引導學生對零散的內容加以概括,將感性的內容加以抽象。
5.評價探究成果。
(1)多元的評價對象。在開展探究教學中,要避免“偽探究”的形式化化傾向,要做到對教師的評價與對學生的評價相結合。對教師評價不僅要關注知識傳輸,還要注重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有知識、技能,還要關注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2)多元的評價主體。探究式教學要堅持師評、生評、互評相結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狀態進行評價,以達到以評促學的效果。
(3)多元的評價周期。以考代評有失偏頗,抹殺了學生探究某一問題時的智慧,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實現評價的客觀公正,堅持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相結合。
總之,探究式教學有利于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被動接受的弊病,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可以個性化地解讀文本,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啟迪思維,提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