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甘肅中醫學院定西校區 甘肅 定西 743000)
隴中位于甘肅中部,橫跨白銀、定西、天水、平涼四市的會寧、安定、通渭、隴西、秦安、甘谷、靜寧等縣的部分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這里遺留有大量的原生態民俗剪紙,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隴中剪紙積淀著我們的祖先“陰陽立天”、“天人合一”的思想。隴中特別是渭河流域是遠古伏羲、女媧、神農、炎帝、黃帝氏族集團的發祥地和活動地帶,以四大集團部落圖騰為基礎的剪紙藝術,積淀了我們的祖先認識自身、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豐富哲學觀念。隴中民間剪紙圖騰崇拜中的蛇、龍、魚、蛙是以“陰”為內涵的黃帝氏族集團的圖騰。虎、馬、羊、牛是以“陽”為內涵的炎帝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龍、虎為伏羲女媧氏族部落的圖騰,馬、牛、羊亦為神農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這兩大部落集團與炎黃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原始宗教認為自然萬物都是有靈的,而且冥冥之中還有支配自然萬物的“神”,這些動物、植物也就是神意志的體現。動、植物崇拜也就是圖騰的靈魂與本質。
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對自然界的認識處于蒙昧狀態,所能做的只能是祈求“蛇、魚、龍”等神物的保佑。在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的鯢魚圖案是粗陋的,爬行的,貼在地面的上原始狀態,沒有角也沒有腳,在一雙圓圓的眼睛中,透露出先民對神奇力量的敬畏,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先民渴望認識自然,擺脫束縛,戰勝自然的愿望。
炎黃子孫的生命保護神“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我們的祖先—軒轅皇帝的族徽。“五道娃娃”象征東西南北中五方神位,也是典型的陰陽五行觀念的代表作品。“坐凳娃娃”就是中華民族母親——女媧的形象,她頭梳雙髻,雙乳下垂,兩腿叉開,如蟾娃生子,一看到她你就自然會想到中國為什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
“龍鳳呈祥”圖案在隴中廣為流傳。剪紙中的龍紋樣主要用于婚俗喜花。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權威,也可象征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征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1.日益加快的非理性城市化進程破壞了隴中剪紙的生態環境。城市化的進程昭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方向的強勁勢頭深刻而劇烈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而這種改變不僅徹底、急促,且改變的鋒芒所指,恰恰就是孕生、興盛、傳承于農耕時代,承載、蘊含、體現著中華民族千百年生生不息民族精神和思想、智慧、創造等文明成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隴中剪紙正經受著城市化浪潮和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已經處于凋敝、瀕危狀態,甚至面臨著消亡、滅絕的命運。城市化所引起的巨大變化不僅逆轉了千百年中國社會農村和城市的面積、人口比例,而且正在每日每時地對農耕文明所遺傳的文化符號、信息資源進行潛移默化的人為變異和消蝕。這種變異可能將成為滅絕民間剪紙活態印記的主要殺手。在我們打開國門大膽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的時候,卻一概地視自己與土地、與農耕緊密相關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為老土、陳舊、落后。有專家嘆言:30年現代化進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和破壞甚至大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可以說十年文革把傳統文化當作“牛鬼蛇神”掃地出門,而現代化則是讓人們以一種“安樂死”的迷醉狀態讓人們自愿自覺地丟棄了傳統文化。
2.以鋼筋水泥構筑的現化化城市空間里沒有給民間藝術留下一點點展現、活動的場所。承載著民間技藝的傳承人多為中老年人,有的已年邁,隨時都有可能人亡藝息。在現代文化、外來文化浸染長大的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不了解也沒有感情,甚至還帶有天然的鄙視心理,對農耕文明嗤之以鼻。城市工業化的標準和生產,用不著傳統的技藝和手段;以新潮現代為標榜的高樓大廈、寬闊廣場排斥了民間藝術來為它裝點、美化;注重效率和實利的城市人群,自然地舍棄了對民間剪紙的了解和傳習。因而在城市里,無論是民間剪紙的展示、活動的物理空間還是心理空間,都在嚴重的缺失。
3.社會價值導向影響了剪紙的傳承與發展。當前處在轉型期間的中國社會,不少人還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簡單地理解為以金錢為中心,在經濟利益和市場法則兩輪的驅動下,急功近利、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等等還是主導著相當一部分人的行為和思想,人們的擇業觀發生了變化,只要是能掙上錢的職業就認為是好職業。在這種求新、求洋、趨利、棄舊思想潮流的支配下,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艱難困境。
1.強化傳統節俗、激活民間信仰
隴中原生態剪紙的價值是和民俗生活、民間信仰相連的,具有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內涵的生活行為,是由人、民間剪紙、民俗生活共同構成的一個文化整體。隴中的傳統節俗禮俗內容非常豐富,這些節俗禮俗里積淀了深厚的非物質文化成分,凝聚了幾千年文化傳統和群眾智慧,蘊含著民族起源、原始崇拜、神話傳奇、天文、歷法、數學、民間美術、民間戲曲、民間飲食文化、百姓愛戴的歷史人物等方面的傳統文化基因,滲透著隴中人民的生存觀、宇宙觀、生活觀、生命觀、人生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積淀。
隴中的民間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包括天地信仰、山神信仰和水神信仰)、英雄崇拜(如關羽、伍子胥等)和女性崇拜,在隴中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女性神靈,其中以菩薩信仰最多,其次是娘娘信仰和女媧信仰。
人們總是把民間信仰和社會功能聯系在一起。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信仰也是需求,神事亦為人事”。廟會在村落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凡是有廟宇的地方幾乎每年都有廟會,隴中地區規模較大的廟會有秦安的女媧廟會、天水的伏羲廟會、會寧的桃花山鐵木山廟會、通渭縣的鹿鹿山廟會、靜寧縣的娘娘山廟會、隴西縣的人壽山廟會、安定區的西巖山廟會。
2.自覺保護意識:自覺保護是對原生態民間剪紙保護的主要方式。民間剪紙的繼承者有著世襲相傳的、頑強的保護意識。這是源于他們對其繼承、參與此文化活動的認知和感情基礎。這種保護可謂自我保護,應該說是自然形成的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保護方式。在當前,應把歷史上形成的這種自發保護上升為自覺保護,也就是說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強化保護意識,包括其形式、內容、生態、生產(活動)和產品的展演過程等。
3.忠實保護:忠實保護是對隴中剪紙保護的重要原則。所謂保護,就是要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使保護客體能夠客觀而真實地展現其原始生態。換句話說,就是要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使原生態的隴中剪紙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存活。為達此目的,就必須堅持“忠實保護”的原則,而要堅持此原則,就要時時防止和杜絕“造假”現象的出現。
隴中剪紙是一種活態文化,它的文化內涵基本上是通過人的活動展現出來。人是活態文化創造的主體,最具有能動性,但是時代在變,人的生活環境和思想觀念在變,代表傳統生產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的剪紙文化必須在傳承、傳播過程中不斷創新,才能活態的傳承下去。沒有人會喜歡僵死的東西,隴中剪紙只有與時俱進,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于隴中剪紙來說,最好的保護應該是充分強化和利用它在當代社會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功能和使用功能,而不僅限于收集、研究和展示。剪紙藝術要保持其生活、使用功能,就應該參與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去,參與到設計領域,參與到教育領域,參與到文化禮品之中。也就是說不能將剪紙藝術文物化。剪紙藝術的源泉和生命力來自于人民生活,在使用中對社會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和人本身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越是生活功能強的民間藝術越具有生命力。
歷史悠久的隴中剪紙發展到今天,再按照過去的老路,已經難以發展下去了。走過農耕文明進入信息時代,隴中剪紙將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華麗轉身。
一是剪紙的功能發生了變化。舊時的剪紙主要是衣物飾品、門窗飾品和紅白喜事用品等,衣服繡花剪紙樣與窗花是最普遍的。隨著玻璃窗子的使用,剪紙已經走下了窗戶,窗花已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隨著電子計算機刺繡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傳統的刺繡花樣和刺繡藝人將成為過去的風景。今日的剪紙已經悄悄地走進畫軸,掛入廳堂,成為對外交流的高檔藝術精品。
二是剪紙社會功能的變化,波及到從業人員的變化。過去剪花的幾乎全是農村婦女,現在從事剪紙職業的人各行各業中都有,而農民從事剪紙的人越來越少。
三是剪紙創作的題材也發生了變化,傳統剪紙多為祈福納祥、發財增壽、多子多福類,而現在的剪紙的題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剪紙作品的題材開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種種跡象表明,隴中剪紙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衍變,這種趨勢是無法阻擋的。由原來的小媳婦后來的老大娘主導的隴中民間剪紙已經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我們現在的傳承,是繼承前輩們用刀在紙上作畫的這種創造精神和他們創造的剪紙語言,而不是一個老樣子從春剪到夏,從秋剪到冬。
總之,隴中原生態的民俗剪紙是祖先們的心血、智慧和民俗生活、感情與審美等多種因素產生的結晶,它展示著深厚的、優秀的鄉土藝術畫卷,其原生態造型作品蘊含著深層的文化底蘊,它與我們的生命過程血脈相連,是民族文化之深根。只有在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才能賦予它旺盛的生命力。
[1]李建宗.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甘肅隴中漢族民間信仰[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35(3):43~47.
[2]張學乾.甘肅民間剪紙的原始魅力[J].藝術天地,2010,39(6):25~27.
[3]李萬斌.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魅力與美育價值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