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陜西工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3)
一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之所在。它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認識論,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體現了對群眾歷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群眾路線,具有兩層含義:一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包括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和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等內容,它是群眾路線的指導思想;二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主要講的是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用來檢驗群眾路線的正確與否。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工運史上的群眾路線,涉及到我們黨如何認識工人群眾,如何喚醒他們的階級意識,如何宣傳、組織、教育他們在為日常的經濟生活而斗爭的同時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如何全心全意地依靠他們,如何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爭取到最大多數工人群眾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的支持等內容。
縱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工人運動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群眾理論,帶領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二
中國共產黨在創建初期,雖然只是一個由少數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英團體,但先鋒隊的自我定位使其于建黨伊始即宣布要走群眾路線。因為他們深知在中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所以他們以鮮明的群眾觀點和聯系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新型作風從事革命活動。黨的“一大”通過的《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領導工人運動,對黨領導工人運動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規定或要求。這是群眾路線在工運領域的充分體現。在隨后的“五卅”運動中,群眾路線的威力得以彰顯。[1](P124-125)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內部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選擇上產生了分歧。“城市中心論者”表現出了急躁的冒進情緒,他們在激進的策略驅使下將“群眾路線”的實踐引向了反面,“強調‘一切經濟斗爭必須提出政治要求’,并且從日常經濟斗爭中‘一直發展到武裝暴動’”[2]。一些地區出現了強迫工人罷工的情況,使黨在這些地區嚴重脫離群眾。究其實,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因當時臨時中央政治局負責人缺乏對中國國情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則是受“精英政治”影響的革命者在實踐當中執行了一條偏離當時中國國情的群眾路線,導致了人民力量難以發揮應有的威力。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部分共產黨人則堅持中國的民主革命不會像蘇維埃俄國一樣通過發動城市暴動就能夠看見勝利的曙光,繼而建立起新的政權,而是要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通過不斷發動群眾才能夠最終獲得勝利。為此,他們明確提出在當時城市已不具備開展群眾運動的情況下黨的工作重點需要從城市轉入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此,中共六大批判了“左”傾盲動主義,指出黨的任務是爭取群眾,準備迎接革命的高潮。所以中共六大在《職工運動決議案》中規定:工人運動“現在之基本任務,就是動員所有的無產階級來圍繞著它的階級組織(黨及職工會)”。為了實現這個基本任務,革命工會要注意“領導工人日常生活的經濟斗爭”;群眾罷工時,要正確估計客觀形勢和主觀力量,提出可能達到的要求,采取謹慎態度,做好充分準備,反對強迫罷工……的斗爭方法[2]。
1928年11月,李立三在與江浙地區黨的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在總的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盵3]這是在我們黨的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出和明確使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的文字記錄。1929年9月,在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確提出各項工作都要經過群眾路線;[4]12月,毛澤東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指出“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策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行”。[5]據此,我們可以看到“群眾路線”的理論雛形開始形成。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并于1932年1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以保障工人群眾利益為目的的勞動法令,它使工人群眾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地位,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中國革命在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過程中,毛澤東針對黨內存在的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錯誤傾向,不斷總結黨的群眾工作經驗,提出許多關于群眾工作的重要觀點和論斷,諸如黨的正確的斗爭策略,是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必須到群眾中做實際調查的思想;共產黨是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群眾生活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只有深刻注意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才能代表群眾,得到群眾擁護的思想;真正的銅墻鐵壁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的思想[6]。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我國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盲動主義者認為革命高潮已經到來,黨應當聯系政治的和經濟的斗爭,盡量地去發展政治罷工,定出準備各地的或幾個主工業城市的同盟罷工方針。[2]為此他們強調擴大赤色工會組織,退出黃色工會。針對王明等人的錯誤,劉少奇連續寫了《最近中國職工運動,國民黨工廠法、工會法與赤色工會目前的任務》、《在目前反帝運動中赤色工會應努力的工作》、《批評“退出黃色工會”的策略》、《1931年職工運動的總結》等文章和報告。他指出,這一時期工人的斗爭還是防御的性質,主張從實際出發,從工人切身利益出發,把黃色工會的領袖和群眾分開,在斗爭中既要嚴厲對待黃色工會領袖的破壞,又要與他們的群眾建立聯合戰線,在黃色工會中做深入細致的工作,把群眾爭取過來。這些觀點真實地反映出我們黨在爭取工人階級中不同階層的群眾時靈活運用了群眾路線,它是在革命事業處于低潮的情況下開展群眾工作所采用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有效方法??傊?,這一時期,毛澤東、劉少奇等也從各自工作的實際出發,就群眾路線、群眾觀點、領導群眾的方式與工作方法等問題,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為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發展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
進入抗日戰爭階段后,為了在國共合作抗戰的歷史條件下組織工人群眾開展斗爭,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12日發出了《中央關于抗戰中地方工作的原則指示》;1937年10月,針對國民黨對工人運動和各種群眾運動既想利用又想控制的政策,中共中央專門發布了《中央關于開展全國救亡運動的指示草案》,強調在任何時候,決不放棄動員群眾,組織群眾與教育群眾的完全自由。這兩個文件,貫穿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利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式,利用一切合法可能,獨立自主地發動和組織工人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爭取抗戰的勝利。[7]1943年6月,毛澤東發表了《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指出:“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8]。這段經典的論述成為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完備的科學理論形態的重要標志。可以說,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觀點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完善。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報告指出群眾路線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劉少奇在做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關于群眾路線問題。[9]黨的七大上將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和內容載入黨章。
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在國統區領導工人階級開展了爭取生存權利、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中。通過這些斗爭活動,揭露、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獨裁政策,為工人爭得了一定的經濟利益。同時團結教育了廣大職工群眾,樹立了我黨在國統區工人運動中的群眾優勢,為后來的繼續斗爭打下了基礎;在剛剛獲得解放的東北解放區,面對國民黨的包圍與進攻,黨中央做出關于新解放區群眾工作的指示,是發動人民進行清算漢奸的斗爭,是減租和增加工資的運動,是生產運動。在這些斗爭中,大批工會干部深入基層,組織各種群眾團體,建立黨的核心,建立群眾的武裝和人民的政權,把群眾斗爭從經濟領域迅速提高到政治領域,參加根據地建設。解放戰爭后期,隨著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大批城市陸續解放,回到人民手中。中共入城之初,面臨著恢復和發展生產、接管城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等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需要黨團結和依靠城市各階層人民,尤其是工人階級,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完成。為此,中共明確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和一系列具體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0]正是對群眾路線的靈活運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三
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時期的中國工人運動史,不難看出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總是能夠根據時局的變化,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并且能夠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群眾路線,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從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群眾路線觀及其工作方法在當前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1]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2]洪安琪,何布峰.中國工人運動簡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王紹光.毛澤東的逆向政治參與模式——群眾路線[J].學習月刊,2009(23).
[4]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孫尚斌,崔彩文,高東.毛澤東是群眾路線的首倡者和實踐者[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8).
[7]王建初,孫茂盛.中國工人運動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8]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李玉榮.城市解放初期中共依靠工人階級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7(2).